新港鄉屬嘉義縣,距嘉義市十五公里,隔北港溪和北港鎮相望。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媽祖信仰則是他們主要的精神活動。此地由於產製味美可口的「新港飴」而聞名全台。它是台灣開發最早的鄉鎮之一,居民雖歷經時代變遷、農業社會遠去的衝擊,卻仍能秉承先祖開拓創造的精神,致力改善實現環境,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農村。
明天啟年間(十七世紀初期),一群我國東南沿海的人民,在顏思齊的領導下,乘著十幾艘船在台灣的笨港登陸。笨港,這兩個字是當時平埔番土語「Poon-kan」音譯而來的。
顏思齊率眾登陸後,在笨港建立了十個營寨,利用原有的船隻在大陸沿海做半盜半商的買賣。顏死後,鄭芝龍替代了他的地位。鄭芝龍大量招集東南沿海的饑民,凡來投靠者,每人給一條牛和些許黃金,資助他們移駐和開墾,於是滿載移民的帆船,不斷駛來笨港。
新港奉天宮媽祖廟建立於清嘉慶年間,建築相當宏偉,不但是當地人民信仰的中心,每年還有大批香客前來朝拜,香火極盛。
笨港不笨,新港不新
到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笨港更有泉州許姓、漳州林姓族人大量移入。沿靠溪流擁有碼頭的笨港,隨著人口的增加,與腹地商業區的擴大,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港。
嘉慶八年,颱風過境,濁水溪滾滾奔流,突然改道注入笨港溪,二水合流後,水勢洶湧,決堤而過,穿過笨港街區,直奔台灣海峽。
笨港街區在河川改道後成為河床。原居民一部份遷往溪北,一部份遷往溪南,於是新河道將笨港劃分成以漳州人為主的笨北港和以泉州人為主的笨南港兩個區域。
這條溪的侵蝕力仍不斷向南發展,居住在笨南港的泉州人不得不另覓生活空間。最後他們遷往笨南港東方的麻仔園,稱新南港,至光緒二十七年時改名為新港。
從嘉義乘坐往北港的客運車,車行約二十分鐘,即由一片農田風光駛入商店林立的街道。街道右側有一棟中國宮殿式的五層樓建築,上書「媽祖大樓」四個大字,這兒是新港最主要、最熱鬧的一條街道。
新港奉天宮媽祖廟建立於清嘉慶年間,建築相當宏偉,不但是當地人民信仰的中心,每年還有大批香客前來朝拜,香火極盛。
媽祖廟前是熱鬧的市中心
每年農曆正月到三月,是民間拜拜的旺季,街道兩邊擺滿了攤子,販賣和進香有關的東西,如:香燭、金紙、香包、八仙餅及各種當地的名產。另外也有小吃攤和飲料攤,把道路點綴得熱熱鬧鬧,但卻也使得車輛寸步難行。
街的盡頭便是新港的媽祖廟。信徒們來到這裡,往往迫不及待地進入廟內,燃香祝禱一番。
即使不是信徒,面對這巍峨莊嚴的建築,還有裝飾華麗的飛簷及裊繞不斷的香煙,也會禁不住好奇,走進去觀看一番。
廟的正殿上,供奉著十餘座大小不一的媽祖神像。正殿上頭有嚴前總統所提「開台媽祖」的匾額。那一尊是「開台媽祖」呢?
在顏、鄭拓台時期,這裏的居民以貿易為生,常航行海上。但由於海水變幻莫測,船隻安危難卜,人們不免心存恐懼。為了尋求心靈上的寄託,便有一位叫劉定國的居民,到大陸湄州恭請漁民的守衛神——媽祖的神像來台奉祀。這尊最早來台的媽祖神像,最先奉祀在笨港由十寨居民合建的天妃廟裡。後來由於廟宇被溪流沖毀,便被移至新港,奉祀在這座新的媽祖廟中。
奉天宮廟簷下有一排排保存完整、極其珍貴的「葉王交阯陶」。
居民津津樂道的傳說故事
新港媽祖廟建成後,特向清廷嘉慶帝請得賜號為奉天宮。對於嘉慶帝賜宮號一事,新港民間還流傳著一段故事:
乾隆末年,嘉慶帝為東宮時,曾微服遊過台灣。他途經笨港,在觀看祭孤魂法事時,被地方無賴圍毆,幸遇地方武官王得祿解救脫險。王得祿因此和嘉慶帝結下金蘭之交。以後王得祿在嘉慶帝的提拔下日漸騰達,曾任建威將軍、太子太師伯爵、福建浙江水師提督等。
新港媽祖廟在王得祿的鼓吹下重建,他認為自己能碰到皇帝完全是媽祖的旨意,特奏嘉慶帝請賜宮號奉天宮。據說當年嘉慶君所頒的聖旨牌,現在還留在奉天宮內。
雖然史學家一直查不出嘉慶君到過台灣的證據,但新港鄉民碰到香客問起嘉慶帝賜宮號一事,卻仍津津樂道這個故事。
奉天宮除了有「開台媽祖」的神像外,還有許多笨港天妃宮時代的文物,如雍正、乾隆年間的香爐、雍正帝御書的匾額等等。廟內更是雕樑畫棟,其中雕有巨龍及雕有百花鳥的石柱,雕工最為精巧。
鑲在廟簷下一排排的人物陶像,述說著一組組的民間故事。這些都是被稱為亞洲民間藝術珍品的「葉王交阯燒」。這些陶作因外頭有玻璃罩保護,保存得相當完整。凡是愛好陶瓷藝術者,看到這一個個造形生動、色彩豔麗的交阯燒,在讚嘆葉王手藝之餘,往往一看再看,不忍離去。
新港奉天宮媽祖廟建立於清嘉慶年間,建築相當宏偉,不但是當地人民信仰的中心,每年還有大批香客前來朝拜,香火極盛。
新港飴是極負盛名的土產
到新港的人,總不會忘記帶幾包新港名產「新港飴」回去。這是一種用麥芽糖加上砂糖,另加入花生或桂圓、梨子、萄葡等製成的糖果。這種土產糖果的本身貌不驚人,包裝也很平實,不比西式糖果的五彩繽紛,但它風味特殊,仍廣受大眾歡迎。很多外地人來新港,還是因慕「新港飴」之名而來的呢。
新港飴的發明在清光緒年間。那時嘉義縣民雄鄉有一名叫盧欺頭的年輕人,每天以兜售自製的「麥芽糖」及「花生糖」來維持家計。
在有一年的梅雨季節,盧欺頭和往常一樣沿途叫賣。突然之間大雨傾盆,全部糖果都淋得透濕,他非常懊惱地回家。這麼多糖都就此報銷了,他心痛得徹夜難眠。
輾轉反側中,他靈機一動,就將那些濕漉漉的糖果倒入鍋中,加水燒煮,起鍋後待其冷卻,即切成條狀的軟潤糖果。這種新產品兼有麥芽糖與花生糖二種滋味,風味不遜於原產品,他心中十分得意。次日便將這些糖果拿出去賣,生意極佳,一會兒就銷售一空。他喜出望外,回去後又如法泡製,結果也賣得很好。之後他將糖的形狀由條狀改成粒狀,因為是用手捏成的,難免留點尾巴,嗜食者便戲稱為「老鼠仔糖」。
新港奉天宮媽祖廟建立於清嘉慶年間,建築相當宏偉,不但是當地人民信仰的中心,每年還有大批香客前來朝拜,香火極盛。
無法大量生產,物以稀為貴
盧欺頭從此專做「老鼠仔糖」生意,後來又覺此名不雅,便聯想到這糖一咬開就可吃到花生,類似花生剝開內有雙仁一樣,於是改名「雙仁潤」。
隔一年,舊曆三月二十三日新港媽祖廟大拜拜,盧欺頭便挑了很多「雙仁潤」從民雄趕到新港來賣。雙仁潤的香甜在香客眾多的廟會裏一炮而紅,嗜食者也不斷增加。盧欺頭為了便於生意的發展,就在新港奉天宮旁搭建了一間木屋,掛出了「金長利」的商號,並將「雙仁潤」改名為「新港飴」。
新港飴的名氣打響後,盧欺頭一人做不來,便招來學徒。學徒學成後,有的離開「金長利」自己開店做買賣,甚至批發到外地去,生意做得比師傅還大。到今天,新港一地就有十多家賣新港飴的商店。
至於盧欺頭的「金長利」,今天也還在原址,由他的第三代孫媳婦主持。他們自做自賣,不做批發,但因慕名前來的顧客極眾,常常供不應求。老闆娘解釋說:「我們生產的新港飴,全靠手工包裝,但現在人工難求,所以無法大量生產。過去我們也曾試用機器,但這種糖黏度高,機器常被卡住,只有放棄。」
雖然如此,新港飴的製作過程和產品種類卻仍隨社會的進步而有改進,譬如煮麥芽糖的鍋爐,已從火爐直接加熱,改為用電爐燒出蒸汽間接加熱;並使用電動攪拌器攪拌。而糖果的加添材料,除花生外,增加了:桂圓、梨子、酸梅、葡萄等多種,製成多種不同風味的新港飴。
新港奉天宮媽祖廟建立於清嘉慶年間,建築相當宏偉,不但是當地人民信仰的中心,每年還有大批香客前來朝拜,香火極盛。
香火錢可提供地方建設經費
新港鄉除奉天宮外,還有興宮、水仙宮等二十餘座廟宇,香火都很盛。每年大批香客為新港帶來了可觀的香油錢,也買走了成千上萬包的新港飴。
奉天宮等大小廟宇,每年將收入的香油錢,除去廟宇本身的開銷及整建裝修所需經費外,大多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原則捐獻出來,作為地方建設之用。以去年為例,他們就捐出了新台幣一千萬元,配合鄉公所的計畫修築環鄉公路。因此鄉民很關心廟宇香火的鼎盛與否,當他們看到一輛輛大型遊覽車載著大批進香團來到新港,一方面關心本鄉的媽祖廟受重視,一方面更感謝媽祖廟為他們所帶來的財富。
廟宇活動雖然很為鄉民所重視,但事實上,在這個擁有三萬八千餘人口的鄉鎮裡,依賴廟宇為生的,如販賣香火、金紙、以及新港飴的,也只有幾千人,其餘的大都以務農為生。
新港位於土地肥沃、氣候良好的嘉南平原上。幾百年來居民一直以務農為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自從社會型態轉變、工商業發達以後,大量人力外流,農作情況不佳,農民收入減少,農村也有蕭條的跡象。
但這裏的農民並不為此所挫,他們一方面經政府的大力輔導,一方面自己用心另闢蹊徑,幾年下來,農村又恢復了過去安詳富足的狀態。安和村就是一個好例子。
新港的農田耕種現大多以機器代替獸力,耕牛已逐漸被淘汰,只剩下老農夫因割捨不下那一份人和牛間幾十年相處建立的感情,仍執意要他的老牛幫他拉車、陪他做農事。
致力建設現代化的農村
安和村位於新港鄉的西南方,是該鄉最偏僻的村莊,交通不便,土壤不沃,絕大多數村民以三年二作制水稻維生,收入不豐,生活很苦。
民國六十八年七月,新港鄉農會為改善當地農民生活,開始接受農發會、農林廳的輔導,特選定安和村辦理「吾愛吾村」示範工作。
這工作除開闢道路外,最主要就是教導農民改善農作方式,並輔導他們從事其他副業。農會在這裏成立了農業研究班,聘請專家指導農民採用機械化作業,選取優良農作品種,及防治病蟲害等等。
在副業方面,教導他們以現代化的方法飼養豬、雞、鴨、鵝等,而水蛙養殖則是其中較特殊的一種。
安和村長陳士林,經多年研究,觀察水蛙的習性,發現利用蛙鳴聲及特殊環境,可促進水蛙的繁殖能力,使水蛙可以人工養殖大量生產。陳村長研究成功後,並不怕別人知道他的秘訣會搶去市場,反而將整個養殖過程拍成影片,放映、講解給對養殖水蛙有興趣的村民聽,於是一家家水蛙養殖場相繼成立。
「吾愛吾村」的工作,另外還包括:教導鄉人改善居住環境,如廚房、浴廁設備等;設立家政班,教導婦女烹飪、縫紉、插花等美化生活的技巧;並舉辦各種康樂活動、運動會,以促進鄉民情感的交流等等。
新港的農作物以稻米為主,到處可見綠油油的稻田。
農民生活大為改善
今天到安和村的訪客都會發現,這兒真是一個整潔、漂亮的小社區。農民生活因主、副業的配合,收入豐裕、生活安定。整個社區植有各式的花木,居住設備都已改建成現代式。年輕的農友除勤於農事外,並不斷閱讀書報、參加講習,以求獲得進步的農作知識。婦女們除幫忙農事外,也開始注重家居生活的安排與烹飪技巧,晚上家事告一段落,還到社區的廣場學跳土風舞。老人在家含飴弄孫外,也聚在一起喝喝老人茶、下盤棋,生活安和愉快。
安和村果真產生了示範作用,新港鄉二十三個村莊也都急起直追,普遍呈現一股蓬勃的朝氣。這裏的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只要一走出新港街區,觸目皆是綠油油的稻田。由於農機的普遍使用,耕田的水牛已愈來愈少,只剩下一些老農,割捨不下那一份幾十年來人、牛相處所建立的情感,還是執意要他的老夥伴替他拉車、陪他做農事。
花生和蔬菜是新港的另二項農產品。蔬菜運銷全台各地;花生則大部份製成香醇的花生油,是新港的另一特產。
新港街景之一。圖中建築為奉天宮為外地香客蓋的香客大樓。
花海美麗眩目,花籽可賺外匯
車行在新港鄉間道路上,還會發現一片花團錦簇的花海。蔚藍的天空、翠綠的秧苗,加上一望無際、爭奇鬥豔的一串紅、雛菊……等各種花卉,看來真是心曠神怡。
這是當地的鮮花栽植區。日本商人看中新港良好的氣候及肥沃的土地,便和農民簽約,由他們提供花籽,交由農家種植各種花卉。但這些花並不拿到市面上去賣,種植的目的,便是要收取花籽。因此,所有的花朵都在這裏自由地生長,在陽光下盡情地開放,然後凋謝枯萎,留下種籽,讓農人收取後賣給日本商人。這些花籽也為新港鄉增加不少收入。
新港鄉有國民中學一所、國民小學六所、幼稚園二所。每年且都有許多子弟出外繼續升學,每年考上大專院校的也有近百人之多。雖是在農村裡,現代父母亦都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
在安和村外的稻田中,有一座佔地頗廣的墓園,那是王得祿將軍的墓園。根據史料的記載,以前佔地有二甲,但現在實際已被周圍的水田侵佔得只剩一百坪不到。墓前有八座石像,雕成各種人、獸,雖經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卻並沒有多少破損。王得祿巧遇嘉慶君一事,雖無跡可考,但王得祿個人出身武將,曾輝煌一時,以及後來衣錦還鄉,熱心造福地方,卻都是事實。過去新港鄉民以有王得祿為榮,現在新港鄉日益發展、進步,王得祿若在地下有知,想必會以今日的新港為榮。
新港因氣候良好,適合栽植鮮花,圖為鮮花栽植區。
王得祿墓前的石雕像。
王得祿墓前的石雕像。
王得祿墓前的石雕像。
鄉間小孩比都市小孩有更多的活動空間,與更多的和大自然接近的機會,因此特別活潑可愛。
安和村民為結婚五十周年的老夫妻舉辦的金婚慶祝會。
奉天宮不但是新港鄉民的信仰中心,許多人還靠製造拜拜用品如金紙、香、香包等維生。
到新港的遊客或香客,都不會忘記帶幾包新港名產「新港飴」回去。
新港另二樣特產:八仙餅和麻籽糖的部份製造情形。
新港另二樣特產:八仙餅和麻籽糖的部份製造情形。
「新港飴」的包裝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