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中的傳統
曹銘宗、翁佳音均認同,飲食文化的形成,是一段漫長的過程。從「本來沒有」到「有」,並不是靠單一人物、店家獨力就能成就。
即便如享譽國際的珍珠奶茶,除了首位將粉圓加入紅茶、奶茶的人,也必須歸功1980年代冷飲茶(泡沫紅茶)的發明,以及早在台灣民間普遍流傳的粉圓。
華人飲茶的歷史甚久,但主要以熱茶為主,先民來到氣候炎熱的台灣,為了消暑解渴,才創造了冷飲茶。粉圓則是台灣本土,受南洋飲食啟發而誕生的產物。荷蘭時代,有華人將西谷米帶進台灣;18世紀後,陸續發展出以地瓜粉、樹薯粉來製作的「粉圓」。
說來著實「水很深」的食物歷史,沒有一種食物是橫空出世,背後牽扯著一大段不為人知的過往,「飲食是一個長期結構性的結果,與其說是特定人物帶來某種食物,更合理的說,是由許多的匿名英雄持續性地創造所產生的。」翁佳音認為。
綜觀台灣飲食的古往今來,曹銘宗說得精簡:「台灣的飲食傳統,是『創造性的傳統』。」海納百川的胸襟,不斷注入活力,也激發出驚人的創造力,讓台灣一步步發展成為美食大國。
這樣的活力至今仍在,走一趟台灣夜市,可以看見炸雞撒海苔、芥末粉、塗上蜜汁、夾入起司;蔥抓餅加入九層塔、火腿、酸菜;可麗餅加鴨賞、螺肉、棉花糖,這些食物經過市場機制的汰換,將有機會成為名留青史的下一個經典。
雖然缺少一眼即知的鮮明特色,「但沒有特色,其實也是一種特色啊。」翁佳音說,他認為,台灣的飲食文化仍在發展之中,如數百年以來走過的歷程,在變動中持續激盪、形塑與整合。
隨處可見美味又便宜的小吃,也反映了台灣移民社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