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群黑白相間的乳牛,看起來單調、缺乏變化,正當觀者昏昏欲睡時,突然發現當中有一頭「紫牛」,果然叫人眼睛一亮,黑白乳牛群中的「紫牛」也會因與眾不同而大紅大紫。
同樣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校園中,命運可就大不同。試想,學校朝會時,一群黑鴉鴉的學生中,發現其中一個的頭髮是紫色的,非但不受歡迎,甚至還會被拖出來教訓......。
歲末年終時,家家戶戶忙著大掃除,除舊佈新,希望為新的一年帶來新氣象。學校呢?寒假過後,又是新學期的開始,孩子們在輕鬆的假期過後,又要重回校園,學校可有一番新氣象?值此之際,不妨也來一場校規大掃除吧!
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SARS流行期間,因未戴口罩,老師依校方規定,不准他取用營養午餐,以免他把口水「噴」到別人的菜餚裡。
台北市一位國中三年級的學生,因下雨浸濕球鞋,第二天換穿帶有花色的球鞋,因顏色不符合學校規定,遭老師沒收一隻,讓學生穿著一隻鞋子跳回家。
桃園市某國中學生因偷拆同學的單車零件遭查獲,被訓導主任叫上台訓斥,並讓其他同學上台向該生吐口水,原來依校規規定還必須記一次大過及理光頭處分,後來因家長抗議而取消。
類似的校規和處理方式,凡是在台灣長大的孩子都不陌生,然而這些規範究竟合不合情理?有沒有「處理過當」?已引起了越來越強烈的質疑。
中學生的註冊商標
以明文規定的校規而言,內容大致涵蓋課業、人際關係和團體生活義務三大部分,分別在「學生制服及髮式規定」及「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規範。前者教育部於民國七十六年開放給各學校擬定管理,後者也在去年一月修正通過,由各校校務會議訂定。
除了白紙黑字的校規外,校園中更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範,把學生們的一舉一動都納入監管。以學生的關懷焦點之一──髮禁為例,儘管教育部早已解除髮禁,各校「髮規」卻又因應而生。
去年底,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調查結果,除了台東縣一所學校外,全台兩百多所國中都有「髮禁」。幾乎所有學校都有不可染、燙的規定,八成以上的學校有長度的規定。至於處罰方式,八成二的學校會對不遵守頭髮規定的學生記警告或小過,六成一會由師長動刀剪學生的頭髮,少數學校(7%)還會為頭髮而體罰學生。
根據「中學生教改聯盟」一項針對全台灣高中職進行的調查,逾七成六的受訪學生表示,學校每個月都會檢查頭髮,將近七成的學生認為,學校檢查頭髮時沒有一定的標準。
以桃園縣立大崙國中的髮式規定為例,男生以蓄平頭為原則,髮長以三公分(兩指幅)為限,不得蓄留鬢角和奇形怪狀的髮式。女生則不能染燙,長度以髮根為限,兩側則以耳下兩公分為限。除了髮式之外,還有不得擦粉畫眉、留鬍鬚、擦指甲油......等等規定。
至於高中的服儀標準則較寬鬆,一般學生頭髮只要不燙、不染,不標新立異,學校不會有太多意見。至於制服質料、裙子長短等雖然也較以往放寬許多,但學生在校時必須「全年無休」地穿著制服,連週末到校課輔也不例外。
我的頭髮我來管
依校方說法,現在的規定比起民國七十年代的清湯掛麵或小平頭,已經是大幅放寬,但學生們顯然還是不滿意。
去年暑假,由七、八個學校、十多位中學生所組成的「中學生教改聯盟」,向教育部長黃榮村當面提出「學生教改宣言」。宣言中除了針對教育改革提出學生觀點外,三大訴求中,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堅決廢除髮禁。宣言中指出,雖然教育部宣稱髮禁已經解除,交由各校自行辦理,但他們認為,只要有「規則」、有不能超過的標準,就存在著「禁」,因而主張,學校應將憲法賦予人民的人身自由權還給學生,不得規定髮型、鞋子顏色樣式,或搜索書包、沒收學生財物,侵犯學生的隱私權。
前些日子,由幾位大學生組成的「中學生權利促進會」突發奇想,也要效法政府辦公投,主張要辦解除髮禁公投。「髮禁公投」辦不辦得成還不知道,但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調查卻已經明白地揭示學生的意願。根據人本的調查,六成三的學生反對髮禁,三成一的學生贊成。如果解除髮禁,只有百分之七的學生會維持原樣。
的確,人人都愛美,為什麼青少年不可以?「限制可以控制青少年愛美的慾望嗎?有這些慾望不對嗎?」中學生權利促進會會長、台灣大學法律系四年級林柏儀不滿地問:「難道青少年除了唸書之外,其他一切事情都不具正當性?」
荷爾蒙的戰爭
中學生究竟有沒有「我的生活我來管」的權利?
成人眼中的青少年,是很「搞怪」的一群。林柏儀說,只要在電腦搜尋網站打上「青少年」三個字,出來的全都是青少年問題。青少年必然與問題畫上等號嗎?
在國中任教多年的廖淑貞老師則指出,國中階段的學生處於身心變化急遽的風暴期,特別是國二,非常「彆扭」,有的愛唱反調,有的則陽奉陰違。生理的變化、追求自我角色的認定等等,使得這個階段的學生很難帶,也最容易逾越重重校規畫下的界線,甚至因此引發嚴重的衝突。
學生行為逾矩,事出有因,廖淑貞坦承,教學課程上的單調,讓學生想「搞怪」,此外心理因素也是原因。無奈的是,在師資人力不足、大班教學的現況下,老師難以一一注意學生心理的困惑。
開平中學校長夏惠汶對於中學生的「搞怪」,給予無限的包容。他認為,有時孩子反對老師、父母,反對的不是內容,而是「感覺」,因為父母師長隨時盯梢,老是以挑剔的心態在旁窺伺,或認為「孩子就是愛搞鬼,連一分鐘都不能放鬆」,才會更激起孩子的對抗心態。親子專家游乾桂也說,大人若能放下權威身段,「還原」成對等、彼此信任的關係之後再給予指引,想想自己青澀少年時的心情,才是「教育」、與孩子相處的不二法門。
長遠來看,「當一個孩子被信任過,才懂得去信任別人,」夏惠汶認為,在「充分被信任」環境中成長的學生,將來才可能成為公民社會裡的成熟公民。除了信任外,也要有放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甚至嘗試錯誤的包容心。「如今社會的亂象,就是人不知道如何在自由環境中自處的結果,」夏惠汶感嘆。
無規矩,難以成方圓?
學校到底該不該有校規?怎樣的校規才合理?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多數人認為,團體生活必然要有規範、紀律、秩序,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但在出發點上須釐清的是,這個規矩必須是為了學生的權益著想,而不是為了教學順利、管理方便,更不是為了「老師的威權」或「學校的面子」。
夏惠汶也認為,一旦有了規矩,就「只有」方圓。但,「未來的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孩子?你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子?」夏惠汶指出,這是學校制訂校規時要思考的問題。
創意是台灣孩子最最缺乏的特質,尤其國內許多校規如髮式、制服等,是昔日軍國思維的遺緒,強調整齊劃一、一個口號一個動作,這樣培養出來的小孩,在工業化大量生產時代是有耐力、效率的員工,但當知識經濟掛帥,創意、凸顯個人風格為成功要素時,就顯得格格不入。
其次,培養孩子處理情緒壓力的能力也相當重要。長期致力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李雅卿表示,人生本來應該是彩色、多元的,各種生活上的美學和情趣可以讓孩子有所寄託,如果孩子可以藉服裝髮式來抒發情緒(心情不好時穿灰色,心情好時穿亮黃、粉綠...),或許就不會將臉上的青春痘過分放大而去自殺。
此外,與人合作、做事負責的態度,也應該在教育中培養灌輸。然而,有些校規不但反教育也反人性。例如,鼓勵或強迫學生檢舉其他孩子的犯行,學生無論是「賣友求榮」或是基於「避免連坐處罰」而檢舉他人,都不是正面的教育方式。
只要我長大
弔詭的是,校規太嚴格,學生反彈;校規太鬆散,學生家長也反彈。在一所市立明星高中的家長會上,許多家長對於學校不強制學生穿制服外套、不把上衣紮進褲子裡頗有怨言,認為這樣會「有礙觀瞻、影響校譽」。也因為這樣的社會壓力,學校老師縱然有服膺現代多元的教育理念,施展起來卻束手束腳。
此外,或許是學校人力不足,或許是老師的經驗、耐心不夠,許多學校開放一段時間後,又開始走回頭路。
桃園縣大崙國中校長劉邦秋指出,十年前校內曾經一度開放髮式,但結果是學校很難管理學生的行為,頭髮一亂,風氣、紀律跟著不佳,老師「無法」管學生,因而紛紛又收緊。
擔任訓導工作多年的訓導主任王年景也表示,百分之八、九十的學生都是「平凡人」,規範與紀律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都「有效」,站在教育的立場,不能因照顧少部分的學生,而影響了大部分的學生。
對於少部分較難「馴服」的學生,王年景認為,並非不能管教,重點在執行方式和過程不能傷害學生。
事實上,除了校規的內容外,執行方式也是爭議的重點。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謝淑美指出,學校不信任學生,把學生當成嚴格控管的對象。校規的行政程序往往被忽略,再加上有些老師的執行方式非常粗魯,導致學生自尊嚴重受損。
去年底,台中一所國中學生在學校的網路留言版上舉發:「學校體育組長在朝會時因學生衣服沒紮進去,就用腳踹學生屁股,而且還在全校師生面前把女生的衣服掀起來,連內衣都被同學看光光。」
學生的留言未獲校方回應,卻引發網友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等團體關切,籲請台中市長做進一步調查,還原真相,還給學生一個公道。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麗芬指出,學校覺得開放後管理上很麻煩,但教育是不能怕麻煩的。「學校不是不能管,而是管什麼、怎麼管的問題,」吳麗芬指出,要去探究所謂「問題學生」背後的原因,不是去管他外表的作怪,只要背後的原因能瞭解、解決,表面的就會跟著解決;若只是成天管外表,不去深入內心,只是把問題暫時壓抑住,日後爆發開來,殺傷力更大。
還有人主張,頭皮下的東西比頭皮上的東西重要,學生不應該花太多時間在頭髮上面。
組織「中學生權利促進會」的林柏儀認為這個論點很「奇怪」,一來,有了「規定」,學生反而要花更多心思去維持頭髮以符合規定;二來,學生不是讀書的機器,本來就應該學習整理自己的外型,調配時間來處理。
「如果學生不該花心思在外型上,那各行各業也都該和學生一樣有制服和髮禁,因為大家都應該專心工作,努力創造國家競爭力,」林柏儀說,大人往往不把小孩視為完整個體,也不願將心比心,「哪一個老師可以做到不染不燙?!」
頭髮亂了,站姿就歪了......
傳統觀念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循規蹈矩」是學做人的第一步。然而,確實如此嗎?
台北縣二重國中訓導主任顏秋煌,根據他多年執教經驗表示,通常成績不好的學生,生活常規較差,警告、記過不斷的學生,成績也通常不甚理想。
然而,「說不遵守校規的孩子必然是成績與個性低劣,也是沒有根據的,」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麗芬認為,學生為了愛漂亮,花心思和學校「鬥」,這才是莫大的浪費。
「我們一方面強調美學教育,一方面卻又讓孩子硬是不美,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吳麗芬表示:「教育不能淪為形式主義,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不能光從外表乖不乖來評斷孩子的內心質地和品格。」
服裝儀容不符合校規,但不影響成績的例子所在多有。
就讀國中一年級、成績優異的梁晨,因好玩在耳朵上打了三對耳洞,立刻引來學校訓導主任和其他家長的關切,所幸在媽媽的「支持」下,化險為夷。
梁媽媽說:「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責罵她,只會把她推得更遠。」不怕愛美的女兒因此影響成績嗎?「全心全力在課業上又如何?每個人對外表的重視程度不同,但並不影響未來的成功,專業有成的女性中,不也有許多人是光鮮亮麗、花枝招展的嗎?」
不要把孩子「管」壞了
高雄福山國中三年級學生陳昱成也因有個「另類」爸爸,而成為學校唯一不穿制服上學的「另類」學生。
福山國中是個新學校,一開始沒有制服,第三年起開始強制學生穿制服。在學校「道德勸說」和「記警告」的威脅下,大家紛紛穿上制服,唯獨陳昱成堅持不穿。
綠領黃襯衫、綠領帶、綠短褲的學校制服,在陳昱成眼中「奇醜無比」,不過醜不是陳昱成拒穿制服上學的唯一理由,「我認為學校強制學生穿制服不合理!」陳昱成認為,讓學生因喜歡、認同學校,主動願意去穿校服才有意義。除此之外,學校規定中午不能訂外面的東西吃,動不動就要學生寫「學生行為自述表」──類似悔過書,陳昱成都不認同。「我堅持沒有家長在場,不寫『學生行為自述表』。」
陳昱成的父親曾擔任教育局申訴委員、目前是高雄市家長聯盟理事,經常為了兒子到學校去「溝通」,他認為,教育局沒有規定學生一定要穿制服,學校就沒有立場要求。到目前為止,學校方面對陳昱成的不穿制服、頭髮不合規定也不去複檢,不做任何處置,只是三不五時進行「道德勸說」,甚至被卸除班長的職銜,讓他不勝其擾、心情低落。
一切從頭開始
學校是容許孩子探索與嘗試錯誤的地方,從小就把孩子綁死,長大怎麼有信心去翱翔?
吳麗芬指出,十幾年前髮禁說廢除就廢除,但卻只有表面廢除,大人的心理並沒有「解嚴」,總是認為「這下子孩子要作亂了」。她認為,光靠法規鬆綁是不夠的,教育單位應該協助學校去面對問題,告訴學校要透過什麼手段為學生做人格陶冶,否則學校在無計可施下,只好又回到原點去做枝微末節的控制。
校規不僅考驗孩子,更考驗師長,校規大掃除,看來應該從頭皮下的觀念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