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的鬼故事中,主角以美豔的女鬼居多,這一方面固然是強化故事張力,另方面也是事出有因——未婚而殤的女子,既無夫家子孫供奉,又不能列位本家祖宗牌位,最易淪入野鬼之林。
祖先牌位是中國人祭祖的主要對象。究竟一塊小小的牌位上如何依附祖靈?台灣地區常見供奉的祖先牌位又經歷那些演變?
企業界聞人、前中興紡織負責人鮑朝●先生於民國七十八年底逝世時,其家人及部屬特於陽明山鮑府,舉行一項隆重且遵依古禮的「成主大典」。由於此典禮現已少見,很是受人矚目。
所謂「成主」,即是作成木質的「祖先牌位」,以便後世子孫奉祀。
現今社會供奉祖先牌位的普及率,雖已不如往昔,但仍常見住宅廳堂闢了一塊祖先的「落腳處」。這一代的中國人,大概都還有印象,每逢年節或祖先忌日,在老家總要「設宴款待」祖先,舉香焚禱,對著牌位,呼請:「××祖先,今天是您的忌日,子孫特地設筵,懇請您邀其他祖先一起回來用餐。」「事死如事生」,對待祖先,一如生前。
近來坊間流行鬼電影,「牌位」在片中也扮演了要角,有時是鬼新娘,讓男主角迎娶牌位;有時則是慈愛威猛的長者,在子孫遭受其他鬼怪欺凌時,突從牌位中顯靈現身,大發雄(雌)威,與鬼怪奮戰,保護子孫的安全。此處牌位的形象,雖經迷信或穿鑿附會而變質,但可說明祖宗牌位在中國民間的重要地位。
子孫移民,祖先牌位也隨之「放洋」。現居夏威夷的華裔子弟,將神主牌「托養」於當地寺廟裏。(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起於相信「靈魂不滅」
一塊小小的木牌,何以能是祖靈之所繫?祖宗牌位在中國倫理社會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這得從祖先崇拜的傳統說起。
中國的祖先崇拜起源甚早,正確年代已難考。台灣神學院教授董芳苑,研究民間信仰已有廿年歷史,他認為我國祖先崇拜係來自「靈魂不滅」的觀念,因中國人相信「魂」、「魄」二分法的靈魂觀。禮記郊特牲篇說,人一旦死亡便「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而人們相信靈魂不滅,死後不過是「移民」另一個世界,活人可與亡靈溝通,並祈求賜福。
祖靈必須有憑藉之所,子孫方有祭拜的對象,是以牌位便成祖魂寄居所,由於多以木為材質,故又稱「木主」。
木主據傳起源於周朝。史記周本紀云:「周武王為文王木主,載以伐紂。」民間則喜歡把拜木主的由來歸給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丁蘭「刻木事親」。
相傳漢代丁蘭事親至孝,父母卻又不幸早逝,丁蘭思親心切,遂以木頭雕刻父母偶像,供奉於堂上。
每逢年節或祖先忌日,中國家庭多會「設筵」招待祖先,舉香呼請他們回家享用。(黃麗梨)
「點主」賦予牌位「生氣」
然而木主不是隨意找塊木材,題刻名號,即能附有靈性。據左傳的記載,凡君薨,孝子需舉行致死者之神靈於祖廟的祭禮,稱之為「祔祭」,經祔祭後,木主才被賦予象徵祖靈的意義。祔祭發展至後世,逐漸演變成「除靈點主」的儀式。經過點主,才能賦予木主神性,故木主又稱「神主」。
喪家在家人剛過世時,先立紙牌位,暫時安置祖靈,至點主儀式時,先在木牌上恭楷寫好「顯考(父)某(姓)公(名字)府君之神王」等字,獨缺「主」上一「、」,須邀請逝者生前相識且德高望重者代為加點,完成後,再燒化紙牌位。
點主時,點主人須面向東方,取筆置於口內呵氣才下筆。下筆前一剎那,更要屏氣凝神,懷想死者生前音容言行方落筆,宛如其靈魂確實地被點在這一「、」之上。
面向東方意在貫通生氣。中國人認為東方屬五行中之「木」,春來吹東風,草木即萌芽,故東方為飽含「生氣」的方向。
單就表面來看,祖先牌位的奉祀,雖有偶象崇拜的形式,實際上更多的是儒家倫理哲學的意義。
中國人重視孝道,推人及鬼,死,亦須葬、祭以禮。台灣民間習俗在家人出殯時,子孫不但要披麻戴孝,還需將祖先牌位置於米斗內,以引祖魂返家。(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倫理色彩與功利思想交雜
董芳苑教授認為,孔子並非不相信神靈存在,只是他對宗教的態度一反殷商以來的迷信作為而已,所以「敬鬼神而遠之」。然而孔子相當重孝道。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生,事之以禮;死,葬以之禮、祭之以禮。」儒家不但重視生之孝,也看重死之祭,祖祭更有「慎終追遠」之意。
「在此,祖先崇拜又有一種藉著祭祀行為以敦睦親族;結成宗法群體的社會功能」,董芳苑教授指出。
銘傳管理學院中國通史專任講師的洪德先,曾專文分析中國的祖先祭祀。他也認為,在古代中國,祖先崇拜含有社會教育的功能,也是政治手段之一,因其能把人倫秩序定位,維護社會的穩定。
傳統中國向來重視現世生活,上層社會的祖先崇拜既強於功能性而淡於宗教性,下層社會當然也受主流影響,更加以其受經典薰陶較少,祭拜神主在一般民間常帶些功利色彩。「祭祀時,人們除了懷念祖先,也想因此得些好處」,洪德先舉例說,祭拜神主牌,通常都祈求保佑發財或平安。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祖宗牌位,日本橫濱中華義莊內特設安骨堂,供奉先人牌位。(黃麗梨)
單一牌位變為集體牌位
祖宗牌位渡海來到台灣以後,不但形制改變了,象徵意義也更加複雜。
傳統上的神主牌是一座牌位代表一個祖靈,在台灣今日所見者則多為集體式的祖先牌位,這是受日本人影響而改變成神龕式牌位或者是混合式的「公媽牌」,上面題刻的堂號不變,單一人名則改成「某氏歷代高曾祖考妣神位」等字樣。
中國人相信「靈魂不滅」,不過,比較起來,北方與南方,對「靈魂」的觀念仍有差異。董芳苑教授認為,中國北方深受儒家影響,相信人死後的魄魂(靈與肉)分歸於天地,中國南方的來世觀則較為混雜,揉合儒釋道三家的觀念,一方面以儒家看法為基本原型;另一方面又摻雜佛教三世因果、輪迴觀,並接受道教所提出的陰間世界。
「台灣人」則多為福建閩南與廣東客家移民的後裔,祖先崇拜觀念深具中國南方傳統,最顯著的特徵是家庭設有祖先牌位,地方設有祖祠,所以家族觀念特別強烈。
南方靈魂觀強化陰間世界
然而民間祭祖雖表現出宗法社會的倫理特徵,其實離不開懼怕亡靈的心理。台灣民間並將人死後的生命——鬼魂,分為「善鬼」與「惡鬼」兩類。前者為永受子孫祭祀的亡靈,由於死後有歸宿,故能庇蔭子孫。這也是祖先崇拜得以繁榮家族的理論依據。
惡鬼則因得不到子孫奉祀,在陰間淪為乞食餓鬼,受不住挨餓之苦時,便闖入陽世覓食,為害人畜。
道教在處理人死後的三魂七魄問題時,認為通過一些儀式,可使得三魂中的第一魂往十殿閻羅輪迴、投胎,第二魂「移民」至陰間過新生活;第三魂則引至家中的「公媽牌」。
男有「嗣」,女有「歸」
家中的長子、長孫則是牌位的義務奉祀人,所以萬一家中沒有男孩,為免斷絕祖宗的血脈及永生,只得採權宜措施,以收養、過繼子嗣方式,立嗣擔負祭祀之責。
目前在台灣除了正統的奉祀父係祖先牌位外,尚可見祭祀異姓祖先牌位。這是因入贅、繼承財產,或無子嗣之家由女兒陪嫁祖先牌到夫家而產生,此亦為沒有「出丁」(生男孩)家庭應變措施下的產物。
台灣的民間信仰則相信夭折之人若無人供奉,即成孤魂野鬼,飄泊作祟。男人無嗣者可由過房方式得到補償,而女則必有「歸」——出嫁,方能列在夫家祖宗牌位,萬一未嫁即殤,本家又不能供奉,易列野鬼之林。所以一般傳說的鬼故事中,女鬼出現機會較多。
父母當然心疼自己的骨肉,不忍她變成孤伶之鬼,可將牌位送至「菜廟」(閩南地區稱供奉夭折女孩的靈堂)。也有的父母以家產陪嫁,覓人娶「神主牌」,使這些早夭的姑娘,得享夫家奉祀。
慎終追遠,推人及鬼
如此冥婚雖有迷信色彩,但自心理觀點而言,其實有滿足人生缺憾的功能。活人期望「男有分,女有歸」,推及死者,願其也能如此。
時至今日,冥婚之習已不多見,祖先牌位崇拜的其他迷信色彩亦漸為時代淘汰。然而,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及推人及鬼的人本思想,仍隨著祖宗歸位,一起流傳在中國人社會。
〔圖片說明〕
P.117
台灣民間多將祖先牌位供奉於神像右邊,期望藉祖靈與「天庭」溝通。(鄭元慶攝)
P.118
子孫移民,祖先牌位也隨之「放洋」。現居夏威夷的華裔子弟,將神主牌「托養」於當地寺廟裡。(鄭元慶攝)
P.119
每逢年節或祖先忌日,中國家庭多會「設筵」招待祖先,舉香呼請他們回家享用。
P.120
中國人重視孝道,推人及鬼,死,亦須葬、祭以禮。台灣民間習俗在家人出殯時,子孫不但要披麻戴孝,還需將祖先牌位置於米斗內,以引祖魂返家。(邱瑞金攝)
P.121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祖宗牌位,日本橫濱中華義莊內特設安骨堂,供奉先人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