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身家,佛道夾雜
儘管皇帝庶民都敬奉玉皇大帝,但有關祂起源的記載並不多。目前流傳最廣的玉帝身家背景傳說,是來自宋朝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根據「玉皇經」記載,古代有一個「光嚴妙樂國」,國王稱「淨德」,皇后稱「寶月光」,他倆老而無嗣,因此詔來舉國道眾,懇請諸聖真人降賜麟兒。
半年後的一個晚上,寶月光皇后忽然夢到太上老君李耳手抱一個嬰兒,與道教諸仙乘五色龍輿而來。不用說,這位嬰兒正是玉皇大帝的前身。祂小時候就聰敏靈慧,長大後又慈悲謙和,更不凡的是祂繼承王位後並不力圖治世,反倒參悟人世無常、浮生若夢,於是禪位給朝中賢達,自己遁入山中,潛心修道。
修道後的玉皇,行藥治病,宣揚道義,歷經四個「八百劫」,終於證得「清淨自然覺王如來」的「金仙」果位。爾後,又開導諸菩薩,「頓悟大乘佛理,漸入虛無妙道」,經過億劫,才證得「玉帝」果位。
充滿「人性」
矛盾的是,證得「玉帝」果位後的這位光嚴妙樂國太子,似乎也不再覺得人世無常、浮生若夢,反倒欣然擔負起掌理天廷的重責大任。
說起天廷的行政組織,和人間差別不大,只是龐大許多,也「立體」許多——玉帝轄下不僅有三官大帝為祂分掌天界、明界(人間)與陰界,祂老人家自己也親自掌理中央、地方及陰間三種行政體系。
乍看之下,天廷的組織似乎條理分明、各有職掌,例如保生大帝與華佗仙翁掌理醫療、托塔天王與太子爺哪叱主管驅邪……等。不過從許多民間趣聞中都可以窺知,玉皇大帝並不完全無嗔無怒、鐵面無私或洞察秋毫;相反地,祂老人家充滿「人性」,往往一怒致蒼生遭殃、或是聽信讒言而不明真相。
「西遊記」裡就有著這樣的故事:唐僧一行經過鳳仙郡時,正值鳳仙郡大旱,三年不雨。苦旱原因說來離奇,是有次郡侯妻子發怒,將敬天的素供推倒餵狗,而且口出不遜,冒犯了玉皇大帝,於是玉帝赫然震怒,不顧蒼生無辜,下令龍王不再給鳳仙郡降雨。
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則是關於玉帝的三公子——灶神。
灶神讒言影響判決
民間傳說,玉帝的三公子性情疏懶,不務正業,而且專門喜歡看天界諸仙女,玉帝屢屢告誡無效,只有令祂下凡為灶神,從此可以飽看女人。但既然「民以食為天」,家家都有爐灶,這位^o不羈的三公子也就成了家戶之內的主神了。
更有趣的是,玉皇大帝久居靈霄寶殿,對人間的情形相當隔閡,因此每年臘月廿四日,派駐在人間的所有神明都要返回天廷,向玉帝稟告每位世人的善惡功過,直到次年正月初四才再回到人間。而在這大批神明中,有的道行高深,有的鐵面無私,但玉皇大帝還是偏心自己的兒子,最聽信灶神的讒言讒語。因此民間只要用美食糖果把灶神「賄賂」好即可,這就是送灶神、迎灶神習俗的由來。
或許,儘管有關玉帝的趣聞軼事不少,但那只是黎民百姓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有委屈卻無處發洩時,才編造出來以供嘲諷消遣的。畢竟比起其他各個由死去英靈衍生出來的道教神明,「天高皇帝遠」的玉皇大帝總是較疏於世事,不會特別降禍於某一個凡人,偶爾開開祂老人家的玩笑也就無妨了。
當朝天帝是關公?
仔細推敲,玉皇大帝在許多方面也被幻化染上人間帝王的色彩。從前祭「天」時,「天帝」只是一個牌位,但道教的玉皇觀念興起後,民間逐漸照著帝王的形貌去揣摩玉皇,不僅服飾、宮廷體制、施政手法如出一轍,甚至玉皇也和人間皇帝一樣,還會倦勤、禪位。
關於玉皇大帝禪位、由關聖帝君繼任第十八代天帝(至於前十七代是何方神聖,道書上並無記載)的傳言,民間由來已久,尤其以信仰關公、濟公為主的鸞門教派更是篤信不疑。但台灣奉祀玉帝的大廟如彰化元清宮和台南開基玉皇宮都否認這種說法。「玉帝是無極、無像、無所不在、亙古常存的神,怎麼可能退位?」玉皇宮裡的老道士斬釘截鐵地表示。
不管玉皇大帝究竟是否「在位」,民間都虔誠膜拜,不敢怠慢。在台灣,不論農村宅院或都市公寓,大部分人家都設有「天公爐」,早晚一柱香,向天遙拜。每間佛寺道觀,儘管奉祀的另有其「神」,也都會在中庭設「天公爐」,供信徒參拜。
百姓出頭天,人人可拜天
農曆正月初九玉皇聖誕(台灣俗稱「天公生」)更是民間盛事。從午夜零時到凌晨四點,家家戶戶都要沐浴齋戒,敬備五果(通常指柑、桔、蘋果、香蕉、甘蔗)、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豌豆及金菇)、麵線塔以及清茶三杯。另外還要為玉帝的臣屬準備五牲、甜粿等供品。待香過三回,還要燒玉皇專用的「天公金」。
目前工商社會中,「天公生」的隆重程度已大不如昔。遙想從前帝王專制時代,「祭天」是「真命天子」的專利,直到清朝,還有百姓拜祭天地要「杖八十」的規定,逼得升斗小民只能偷偷摸摸地拜。如今人人可自己決定拜或不拜、如何祭拜;這,或許才是中國五千年敬天信仰中最具意義的轉變吧!
〔圖片說明〕
P.50
「老天」無所不在,因此田埂、水濱,乃至家中、廟宇,處處可見「天公爐」。(張良綱攝)
P.51
玉皇是道教中的天庭帝王,也被幻化上人間帝王的色彩。以龍做為祂的象徵就是其中之一。
P.53
木柵指南宮是道教聖殿,其中的凌霄寶殿便主祀玉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