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的形式、宗教的內容,兩者完美結合,讓台灣近年新建的宗教建築,散發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迷人樣貌。
最近的例子是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建築物的倒影映在水池上,實體與虛像共生,有如「水中月、空中花」,用建築語彙說出「不可說」的佛法,獲2013年「台灣建築獎」肯定。
位於新北市金山區、2005年落成開山的法鼓山,是台灣佛教禪宗重鎮之一,創建者是2009年圓寂的聖嚴法師。它也是漢傳佛教著名的佛法教育團體,在台灣北、中、南、東各區都設有分院、精舍,在美國紐約也有兩處弘法地點。
但若說起法鼓山的起源地,則必須回到位在北投大業路巷道裡的農禪寺,創辦人是原籍江蘇泰縣,1949年來台後,即在北投設立佛教文物館、辦雜誌宣揚佛法的東初老人。

以清水模工法構築的連廊,接引訪客緩緩進入水月道場。
1965年,東初老人在關渡平原購置一塊土地,準備成立中華佛教文化館分館。1975年,兩層樓的開山農舍落成,東初老人取法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精神,將其命名為農禪寺。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聖嚴法師自美返台接任住持,到2009年之前,這裡一直都是聖嚴法師弘法的主要道場。
之後,隨著學佛信眾的人數越來越多,兩層樓的農舍很快不敷使用,鐵皮屋因而陸續搭蓋、擴建,農禪寺當時儼然成了一座鐵皮叢林寺院。興建正式大殿的想法,一直放在聖嚴法師心中。
然而,台北市政府1986年公告成立「關渡平原自然保留區」,位在區內的農禪寺幾度面臨必須拆遷的困境,遑論興建新的大殿建築。
幸而在信眾奔走爭取之下,2004年台北市政府通過將農禪寺登錄為歷史建築,兩層樓農舍,以及在聖嚴法師構想之下,在農禪寺入口興建的「入慈悲門」牌樓,均受到保存,其他鐵皮屋則允許改建。因為這個轉機,大殿的興建計畫才重現曙光。
聖嚴法師晚年,把農禪寺大殿的新建工程,交由與佛法結緣甚早,曾經翻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所著《近乎佛教徒》一書的建築師姚仁喜設計。

建築師姚仁喜,將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定中所見「水月、空花」景象,化為農禪寺水月道場建築,獲2013年台灣建築獎。
姚仁喜,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碩士,1985年成立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2013年之前,他曾4度奪下台灣建築獎,其中尤以台灣高鐵新竹車站建築案最受矚目。
由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主辦、旗下《建築師》雜誌社承辦的台灣建築獎,每年評選對台灣社會文化與建築藝術做出貢獻的建築。姚仁喜數度奪此獎,並於2007年成為國家文藝獎建築類得主,堪稱台灣近10年最重要的建築師。
日前他接受廣播訪問,開玩笑地說:「我拿到的建築任務,就只有『水中月、空中花』6個字!」
佛曰:「不可說。」單是一句6字言,對受命擔任農禪寺大殿工程總指揮的姚仁喜來說,是對建築專業與佛法體悟的雙重考驗。

水月道場大殿呈現光影幻化、諸法空相的效果。
台灣多數的廟宇建築,充其量只是舉辦法會的場所,因而在建築美學上,忽略了對周遭景觀的考量,也少了對精神靈性的體察。聖嚴法師生前表示,農禪寺不要再蓋這樣的大殿,而是要蓋一座「景觀道場」。
聽到聖嚴法師這麼說,姚仁喜心裡想到的參考座標是日本京都的龍安寺。這座建於1450年,以枯木山水與石庭聞名的佛寺,據說園中所隱含的結構,可刺激參觀者潛意識的敏感度,加深對佛法的體悟;197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造訪時,亦大表讚嘆。
在向聖嚴法師請教理想中的大殿樣式時,法師悠悠地描述禪定之中見過的大殿面貌:「水中月、空中花」,並將其命名為「水月道場」。
姚仁喜認為,水月、空花,虛實交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卻道出了建築的真相,但以他的能力很難做出。
「我無法從禪定中看到我的設計,我只能從夢中看到我的設計。」姚仁喜告訴聖嚴法師,同時也畫好建築草圖,徵詢法師的意見。
草圖上畫著:大殿前方有水池,池水之上有大殿的倒影,殿內有幾根巨大的柱子,柱子與柱子之間有金色的布幔,風吹過時,布幔飄動,倒影晃動,虛、實交錯難分。
「水中月、空中花,乍聽很抽象,但卻是強而有力的方向。」姚仁喜明白了聖嚴法師定中所見影像的內涵:「建築是實體的東西,但師父在說的,是一個幻像。照理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幻像,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大殿石柱倒映在水月池上,模糊了虛、實的界線。
設計初稿完成後,姚仁喜想到一個把佛教經文鏤空刻在牆壁上的點子,用穿過字體的光線來呈現經文。他告訴聖嚴法師,這是「佛之以光」,佛的話,用光線傳進來,加強了水中月、空中花的幻像。
於是,姚仁喜在道場大殿內部西面的牆上,加上〈心經〉的鏤空刻字,讓隨時都在變化的光線射入後,在大殿其他三面的玻璃門窗及牆上,投映出經文虛幻的一面,也讓硬梆梆的建築,呈現無常的空相。
2010年5月,水月道場正式動土,2012年12月落成。聖嚴法師2009年2月圓寂,沒能見到水月道場的問世,彷彿是以身教開示世人,世事虛幻無常,當如空花水月,毋須執著。
配合水月道場新建工程,農禪寺在往關渡的大度路上設置進入道場的入口,訪客進入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80公尺、寬40公尺的「水月池」,然後是由22根廊柱支撐的水月道場大殿,視野的終點則是蒼翠的大屯山;這三者由前至後、由近至遠、由矮至高,層次分明,構成了「景觀道場」的主視覺。
大殿後方連接一棟L型建築物,裡頭是禪堂與法堂。這棟建築物外牆上,鏤空刻有五千多字〈金剛經〉經文,與大殿內的〈心經〉相映,宣說直指人心的禪宗佛理。
除了新建工程之外,包含兩層樓的開山農舍與入慈悲門在內,周邊的平靜田園景色都被完整保留,並置出姚仁喜所說的「無秩序的秩序」、一種「說不出道理的可愛的混亂」,以及一種「詩的語言」。
「農禪寺早年是一塊田、一個小小的房子,這些都是可以濃縮起來的故事。水月道場,就是這些元素的綜合,」姚仁喜解釋。
水月道場的建築超越了空間的局限,讓自身成為含攝時間與空間的宇宙,水中月是月也不是月、空中花是花也不是花,姚仁喜在這裡完成建築的修行,聖嚴法師交下來的功課,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