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在清朝以前是個重要海港,與台南、艋舺(萬華)並稱臺灣三大門戶。「一府、二鹿、三艋舺」當中的「鹿」,指的就是鹿港。
鹿港開發甚早,曾舟車輻輳,繁華一時;後因港口淤淺,交通不便,逐漸沒落。但也正因現代科技文明的巨輪未快速輾過此處,鹿港的古樸風貌得以留存至今。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鹿港不過是個落後的古鎮;但若站在歷史民俗的觀點而言,鹿港無疑是臺灣目前文化遺產保留最豐盛的地方。在一片呼籲保存古蹟的聲浪中,沉寂已久的鹿港再度引起大家的重視。熱心公益的人士亦紛紛致力於促進當地繁榮,期望再創鹿港昔日光輝。
鹿港是臺灣目前古風貌保持得最完整的一個城鎮,凡是嚮往古文物的人,莫不以探訪鹿港為樂、為榮。
鹿港鎮位於臺灣西海岸,隸屬彰化縣,鎮地約四十平方公里。它東接秀水鄉,西瀕臺灣海峽,南以鹿港溪與福興鄉為界,北臨線西鄉、和美鎮,是個著名的文化古鎮。
鹿港原名「鹿仔港」。關於鹿港地名來源,有許多傳說,其中比較合理的說法是,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此地故名鹿仔港,後來簡稱鹿港。
另外一種說法則謂,鹿港昔時是米穀集散地,因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廩稱為「鹿」而得名。百餘年前,始將「仔」字去掉,習稱鹿港。
鹿港最早的居民是平埔番巴布薩族。漢人到鹿港,可追溯至隋煬帝大業六年(西元六一○年)。煬帝派陳稜及張鎮州率師登陸鹿港,與平埔番大戰,並殺其首領,擄其餘黨。自此漸有漢人來鹿港與土著貿易。至明永曆年間,福建泉、潮、惠一帶居民紛紛前來墾殖。
鹿港老宅的格局近似,但建築各有不同考究,這是一所老厝的進門處,磚色斑剝,古樸迷人。(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曾是良港,盛極一時
在清朝以前,鹿港是個天然良港,港內可容一、二百艘商船。在全台各港中,鹿港離大陸最近。閩人來台大抵由鹿港上岸,然後分轉南北。
當時鹿港因交通便利,行郊(商店)林立,民生殷富,其中以乾隆五十年到道光末年六十多年之間,為全盛時期。當時鹿港與今天的台南、萬華並稱為臺灣三大門戶,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
後來鹿港盛極而衰,沒落的主要原因,是港口淤沙,泊船不易;再加上縱貫公路、鐵路不經此地,交通不便所致。同時許多新興城鎮或因位居交通要道,或因鄰近都市,或開發成工商要地、觀光勝地,如同雨後筍般冒將出來。相形之下,鹿港更形衰頹,僅能以傳統手工藝、水產事業支撐局面。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因現代科技文明的風潮未大力襲捲鹿港,這個古鎮的許多昔日風貌方得以保存下來。
這是一所老宅的二樓部分,中間是天井。(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由絢爛歸於平淡
話說開台三百餘年,先民遺留的古蹟,除台南一地,要算鹿港最多。但台南的面貌隨社會的進化一直嬗衍變更,許多古蹟早已面目全非;新型建築、通衢大道和車水馬龍,紛紛掩過傳統的文化氣息。然而鹿港卻仍藏著深深庭院與剝痕斑斑的頹牆、花窗、磚壁……,不知隱藏多少滄桑舊事,在在令人佇足再三,流連忘返。
民國初年,鹿港因港口淺,市況蕭條,行郊陸續關閉,居民眼看在家鄉求生不易,紛紛遠走他埠,另謀發展,於是產生了所謂的「鹿僑」。
老一輩的鹿港人目睹家鄉由繁華趨於頹敗,由絢爛歸於平淡,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但又無力改變現狀。他們只能緬懷鹿港過去的輝煌歲月,有意漠視外界現實環境的變遷。對他們來說,鹿港仍是生活中的唯一世界。
在鹿港新生代的心目中,鹿港則只是一個衰老得不能再衰老、殘破得不能再殘破的故鄉。他們無緣躬逢鹿港昔時盛況,今日面對古鎮殘垣,一種自卑、羞赧、鄙視的複雜情感油然而生,使他們依附城市不願歸去。然而在經過一段負笈他鄉、紅塵翻滾的日子之後,汩流在血液中的故鄉親情,重新喚醒對鹿港的懷念與責任。他們先後發現鹿港的特殊與可貴,紛紛自問,自己能為故鄉做些什麼?
鹿港年輕一代的自覺,提昇了鹿港今日的社會地位。尤增輝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尤增輝憑著對鄉土的愛心,及對文學、藝術創作的熱忱,采風擷俗,博訪周諮,寫下報導文學集「鹿港斜陽」一書。書成之後,不僅鹿港人爭相傳閱,也喚醒各方對鹿港的重視。
接著,戶外圖書公司出版巨幅精裝的「鹿港三百年」一書,以精彩的黑白照片介紹鹿港的歷史及風土民情。鹿港遂成為遊客、攝影家、電影工作者、記者、學者……爭相朝聖的對象。
從彰化市搭乘十分鐘一班的彰化客運班車,約廿五分鐘,便可到達鹿港。
這是一所老宅的二樓部分,中間是天井。(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不見天街.九曲巷.槍櫃.隘門
鹿港最熱鬧的一條大馬路,叫「中山路」,是由四十年前名聞遐邇的「不見天街」拓展而成的。
「不見天街」是鹿港昔時特殊的建築之一。過去鹿港由於靠海,風沙很大,居民得呼吸道疾病的特別多。另外,清末清廷腐敗,臺灣官威不振,鹿港盜賊橫生。為了防止風沙及土匪入侵,鹿港人在主要的商業街道上蓋以屋頂,行人仰頭不見天日,因而稱為「不見天街」。
當年的不見天街原名「五福街」,街內商店多達二百戶,熱鬧非常。為了便利行人行走,屋頂上設有天窗採光。店內則因光線不足,雖是白晝,也須點蠟燭才能做生意。不見天街的居民因長年少曬陽光,皮膚白晰。
民國廿三年,正逢日據時期,日本在鹿港實施市區改正,將五福街拓寬成目前的中山路,不見天街遂成為歷史名詞。所幸仍有許多古蹟、舊巷未毀於新文明的巨斧之下,迄今仍殘留在鹿港鎮上,供有心人懷古憑弔。
鹿港的巷道格外曲折,有馳名的「九曲巷」。這種特殊的建築設計,也是為了阻擋、分散強大的風力。據說昔時鹿港冬日寒風刺骨,進入九曲巷內則靜暖如春。如今鹿港由於近海淤淺,與海距離拉遠,海風的威脅已大為減輕。
「槍櫃」也是鹿港的建築特色之一,槍櫃原為防禦土匪入侵而設。這是用磚頭在樓台上砌成的小型堡壘式建築,堡壘四壁開有小洞,可做為觀察或安置槍枝之用。
昔時鹿港在街巷內每隔一段距離並設有「隘門」,共有數十處,至今僅存一處,上題「門迎後車」四字。民國六十八年夏季,此隘門曾經傾塌,現已依樣重修。
隘門今日成為供人憑弔的古蹟,舊日則具有防守功用,可說是族與族間的分界關卡。
鹿港人宗族觀念很重,同宗聚居一處。每到黃昏,各自關閉隘門,以防宵小入侵或他姓尋仇滋事。如果兩族引起糾紛,見情勢不妙的一方則全力奔回自家,關上隘門,另一方儘管人多勢眾,也只有撤兵。這就是所謂的「惡不過隘門」。
昔日的「不見天街」,現已拆除拓寬成大馬路。(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建築古樸有雅意
雖然鹿港飛帆的盛況已成往日雲煙,不見天街也已拆除了近半個世紀。但是鹿港現存的街道格局和古厝風貌仍相當可觀。
鹿港的舊民宅是中國傳統的長條形建築,稱為「長條市屋」。一般不是「二進」便是「三進」。
如果是做生意的,第一進通常做為店面、神堂及堆積商品之用。往屋子堶惆哄A步過第一個天井為第二進,以此類推。
由於長條市屋左右皆為鄰家的屋宇高牆,難以開窗。於是在進與進間,闢有方形庭院,稱為「天井」,以利採光。
店面若有二、三樓,則開有「樓井」,也就是每樓之間空出一塊空地,可由地面直接仰望樓頂,樓頂開有天窗,以引進陽光。
儘管有天井和樓井的設計,長條市屋除了大廳之外,一般房間仍給人深遂幽暗之感,這也就是俗謂的「光廳暗房」。在國人傳統的禮教觀念中,內室應是隱秘之所,因此光線不宜太亮。
另外還有一種「有堂無店」的民屋,此類建築沒有店面,通常房屋與街道間都有一個由磚牆圍成的院落。院子堻q常有一座古井,四周遍植花木盆栽,另有許多瓦缸、瓦甕散置各處。
長條市屋的建材,通常以木、磚、石為主,大多來自唐山(中國大陸)。目前經常可見的景緻是:兩扇斑剝的木門虛掩,在陽光映照下,呈現出明暗的光影。大門兩側的春聯經風吹日曬雨淋,紅紙剝落、色澤盡褪,墨蹟卻依舊清晰。磚牆或木窗上的雕刻,花樣繁複、變化多端,巧思奇技令人神往不已。鹿港建築的迷人之處,正在於它的古樸、雅緻與格扇木窗間散發出的藝術美感。
陽光透過雕窗,投射在竹椅上,明暗有致。(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半邊井.甕牆.石敢當
「半邊井」、「甕牆」、「石敢當」都是隱藏在鹿港街巷中的古蹟。
過去鹿港沒有自來水,居民常鑿井汲水。所謂「半邊井」可分兩種,一種是井置於牆下,兩家共用一井。另一種則是一半在自家庭院,另一半在牆外,供外人使用。目前鹿港尚有部份人家取用前者,至於後者已被填平,僅存遺蹟。
鹿港既曾繁華一時,飲酒悅事自不可少,因此大街小巷堆滿大小酒罈、甕,也不知已經堆放了多久。後來有人把它拿來當做建築的裝飾,用石灰、黑糖攪拌成的修砌原料,把酒甕嵌入壁中。這就是「甕牆」的由來。
過去鹿港人迷信鬼神,總認為家門、巷陌、橋道等要衝之地不祥;因此往往在這些地方設立一個石碑,上面鐫刻「石敢當」三字,以驅鬼神。
「樓井」是鹿港傳統建築特色之一,格局十分迷人。(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鹿港古鎮寺廟多
臺灣先民多由大陸前來,他們離鄉背井,在異地開創基業,心中難免戒懼不安。為求心安,先民的宗教信仰十分發達。因此一些古老城鎮的寺廟也就特別多。
臺灣的寺廟以台南最多,次為鹿港。鹿港目前的大小寺廟據說有六十四座,其中以鹿港天后宮和龍山寺最著名。
鹿港先民多由福建渡海而來,有不少人以捕魚為業,因此對天上聖母(媽祖)至為篤信。鹿港天后宮奉祀的天上聖母像來自福建湄州,目前不僅是鎮民的信仰中心,各地的信徒也都紛紛前來進香。然而天后宮因香火鼎盛,一再翻修,雖然金碧輝煌,卻失掉了原有的莊嚴面貌。
相反地,龍山寺近兩百年來,由於香火不很盛,反而保全了古樸舊貌。龍山寺的格局規模完全仿照泉州龍山寺築成,是臺灣少數可媲美大陸名剎的寺院之一。
寺廟在鹿港人的生活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信仰中心,同時也是聚會場所。目前仍然經常可看到鹿港人聚集在龍山寺內聊天、下棋、品茗或奏南管樂。這種悠閒情調,在緊忙、喧囂的都市難得一見。
鹿港老宅的牆面與窗戶,製作十分考究,變化多端,如今看來,令人產生思古幽情。(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地靈人傑,文風鼎盛
在中國味極濃的鹿港,有一座三層紅磚歐式建築。這是出身鹿港的名人辜振甫、辜偉甫兄弟的舊宅。這棟建築的設計和建材都仿照位於台北市的總統府,當然格局較小,目前已設成一座民俗文物館。
由於辜家兄弟久居台北,這家號稱「大和」的古樓曾荒廢一時。後來辜家兄弟為了保存及介紹故堛漸虧U文物,自動捐贈大樓,並輸通基金,成立民俗文物館。館內陳設就地方性文物館而言,規模號稱全台第一。
鹿港文物鼎盛,文風亦熾。大多數鹿港人都保持一個優良傳統,那就是對「字、墨、算」(文學、書法、算盤)有相當的研究,甚至連販夫走卒也能吟詩作對。
時至今日,鹿港人的詩文、書法、漢學仍受一般人尊敬,特別是中部一帶的商店行號、廟宇柱聯、墓誌銘……上的書法,多出自鹿港人手筆。
目前國內有些出名的學者作家也都出自鹿港,例如散文家洪炎秋、政論家葉榮鐘、民俗家施翠峰、雕塑家李元亨、攝影家林彰三,小說家施叔青、李昂、心岱等。所謂「地靈人傑」,鹿港可說當之無愧。
手工藝業和漁業是目前鹿港人維生的兩大方式。
鹿港老宅的牆面與窗戶,製作十分考究,變化多端,如今看來,令人產生思古幽情。(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手工藝遠近馳名
過去鹿港建廟的師傅都是聘自大陸的名匠,鹿港當地的木工則權充助手。久而久之,在耳濡目染之下,人人均學得一套好手藝。因此鹿港的木雕技術及木製傢具全台有名。無論八仙桌、太師椅、神轎、神像、匾額……,手工雕琢皆十分精美,常有外地顧客前來選購。另外,鹿港的竹簍、竹燈籠等編織手藝也相當出眾。
鹿港自從港口關閉以來,代之而起的是水產事業,臺灣水產試驗所即在鹿港設立了一個分所,從事水產研究工作。
養蚵是鹿港漁民的謀生重點,在天后宮附近,有個名叫「北頭」的地方,就是漁民聚居之處。在這婺g常可看到三五成群的男女,圍坐在屋簷下的小板凳上,一面閒話家常,一面縫補漁網;或將麻竹剖開成枝,準備在海邊插成「蚵園」,讓蚵附在竹枝生長。等到蚵長成之後,漁民將帶蚵的竹枝收回,把蚵殼剝下,用錐子將蚵肉挑出出售。由於近海,不僅是蚵仔,鹿港出售的海鮮均極鮮美。
鹿港是個純樸的城鎮,街面看不到大旅館或飯店,只有幾家以「海鮮」為號召的餐廳,做的都是外來遊客的生意。
鹿港老宅的牆面與窗戶,製作十分考究,變化多端,如今看來,令人產生思古幽情。(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民風保守、儉樸
「鹿港人是不興在外面吃館子的。」一位當地居民指出,鹿港人生性儉樸,賺一角用八分,從不奢侈浪費,也不講究排場。一個身穿汗衫、腳蹬木屐的人,可能是個很有錢的大老闆。
由於鹿港人的物質慾望低,家中的擺設多很簡單。當地物價也很低,一碗陽春麵仍然只要新台幣五塊錢。他們賺得少,用得更少,精打細算、腳踏實地的作風,造就不少企業人才。臺灣水泥公司董事長辜振甫、味全公司董事長黃烈火都是鹿港人。
關於鹿港民風,政論家葉榮鐘在鹿港土生土長,感慨特深,他曾以「保守、固執、寒酸、孤介」八個字形容。葉榮鐘批評鹿港人說:「保守得有些土頭土腦。固執就是個性強、不妥協,在工業社會裏難免被歧視,甚至被淘汰。寒酸是鹿港人在貧窮生活中所養成的習性,在講氣派、重面子的現代社會,往往顯得不合潮流。孤介,說好聽一點是孤芳自賞,但這樣跟不上時代,是註定要落伍及被遺忘的。」
鹿港老宅的牆面與窗戶,製作十分考究,變化多端,如今看來,令人產生思古幽情。(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濃郁的鄉土味與人情昧
雖然鹿港被某些都市人視為落後,但他們卻快樂地生活在自己的安庶樂園。這埵陶ㄔ咫中禫坁熄m土味與人情味。對鄉土風情最嚮往的已故畫家席德進就曾說過,他最欣賞鄉下人赭褐色的皮膚、粗厚的手掌;他們的臉比性格巨星更性格;他們樸實、自然表露的情感,比任何演技派明星還動人。
由於鹿港獨具特色,曾多次被搬上電影或電視螢光幕。電影「揚子江風雲」及「小城故事」都以此地為拍攝背景。作曲家羅大佑雖然不是鹿港人,卻也做了一首歌曲「鹿港小鎮」,在坊間十分流行。
當然,目前的鹿港並非完全如同電影中呈現的古樸景調,它也有它的新生面貌。例如一些居民在經濟情況好轉、或古宅有倒塌之虞時,紛紛翻修舊屋。因此,經常可見到古巷中冒出一幢新式水泥樓房。關心臺灣民間傳統建築的人看了,難免會因古老景觀遭到破壞而感到惋惜不已。
建築專家漢寶德對鹿港的寺廟及街道的保存維護最為關切。他曾提出「歷史的鹿港」的構想,希望政府把今天的都市計畫徹底修改,設法保存、重建一個歷史區域。然而古蹟的維護與保存,需花費巨額經費與專家周詳的設計,以及工匠細心的施工,勢必頗費周章,以目前國內積極推行的建設項目來看,這個計畫似乎顯得並非急務。
然而一群深愛古鹿港的人士仍不斷在做盡其在我的呼籲及努力。
古舊的車輪、門環,不過是昔日鹿港居民的生活用品,經過歲月的洗禮後,增添古樸的神采。(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風水輪流轉,世事多變幻
鹿港傳統的有形建築正逐年減少,純樸的民風也逐漸遭到外力的侵蝕。鹿港近年來因知名度大增,重新引起大眾的注意,而有鹿港民俗才藝周的舉辦。這個活動的立意頗佳,但卻帶來許多副作用。
例如,商業氣息介入,許多鹿港商人藉機提高售價,大做觀光客的生意。攝影記者為了拍攝方便,擺佈一些民俗活動進行的步驟程序。少數鹿港人把日常的活動當做表演,要求記者拍「特寫」。無疑的,都市盛行的功利氣息已經慢慢侵入這個古鎮。
一位對鹿港瞭解頗深的出版家說:「我認為將來鹿港形而上的事物,例如吟詩、唱南管、下棋等會逐漸消失;但形而下的事物,例如手工藝將會逐漸發展。大家的訂單愈來愈多,忙著賺錢,生活中恐怕就沒有多少閒情逸致了。」
目前鹿港的海埔新生地預計開發成工業區,鹿港的繁榮指日可待。如果說過去數十年來鹿港的沉寂沒落是不幸的,那近年來應該是鹿港新生的轉捩點。但換個角度來看,鹿港的歷史文物若就此逝去,又何嘗不是一種損失?
臺灣俗諺說:「有時星光,有時月光。」又說:「圓的會扁,扁的會圓。」鹿港數百年的興衰榮枯,似乎已印證了世事多變幻、風水輪流轉的道理。
古舊的車輪、門環,不過是昔日鹿港居民的生活用品,經過歲月的洗禮後,增添古樸的神采。(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鹿港龍山寺簡單、樸素、卻極莊嚴,是全台少數可媲美大陸名剎的寺廟之一。(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這是十多年前龍山寺的景觀。(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龍山寺門上的雕刻。(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龍山寺的藻井,堂皇卻不俗麗。(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龍山寺仍保持古樸風貌。(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寺廟內供奉的神像之一。(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鹿港鎮民出海遙祭湄州天上聖母。(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寺廟不僅是鹿港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聚會場所。
「隘門」昔日具防守功能,今日已成為受憑弔的古蹟。(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甕牆」是用酒甕砌成的建築裝飾。(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半邊井」設於牆下,一半在牆左,一半在牆右,由兩家共同使用。
「槍櫃」為抵禦盜匪而設,上有許多小洞,供觀察或置放槍桿而用。(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在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鹿港居民將它豎於路口要街,以驅鬼神。(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民俗文物館是一棟歐式建築,內藏當地文物無數。(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埋有無主屍骨的煙墩,因型態酷似埃及金字塔,而有「鹿港金字塔」之稱。(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鹿港寺廟多,製香業也很發達。(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鹿港居民曬麵線的情形。(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一位鹿港居民在門前台階小憩。(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屋頂爬滿絲瓜藤的古屋,別有風味。(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穿著傳統服裝的鹿港老太太,家中的設備都已現代化。(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龍山寺聚英社的弦友,經常「以樂會友」。(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鹿港是一古老小鎮,工商巨輪尚未輾過,是故居民生活步調相當悠閒,擺弦吟唱經常可見。(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鹿港有許多技藝精湛的老師傅,木雕工藝品全台有名。(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許多民宅中,還保有這樣古意盎然的竹簍。(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鹿港棋風很盛,連小孩子也喜歡下棋。(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木雕神像是鹿港有名的手工藝品。(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
鹿港人愛好植花蒔卉,院中常見有各種盆景,替古宅帶來了新生的活力。(鐘永和/林彰三/楊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