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台中縣通往省府要衝的霧峰鄉,在精省之後,宛如精省後的台灣省諮議會,失去了重要性和未來。而同樣令人欷噓的是,林家花園、萬佛寺、台灣電影文化城等霧峰深具特色的名勝古蹟,也在一夕之間遭九二一地震震毀,至今無法復原。
失去了這些霧峰之寶,霧峰還剩下什麼?霧峰人又如何在廢墟中再站起來?
八十九年三月「台灣菇類文化館」在地震後經過半年的修復,重新開館;在光復國中舊址上興建的「地震博物館」,也在九二一地震三週年前夕,正式對外開放。這些別具霧峰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彷彿已代替了舊有的古蹟、寺廟,成為霧峰的新景點。
新景點的建立,是許多人努力的成果。然而,過去霧峰知名的林家花園、萬佛寺、台灣電影文化城等景點,至今仍難以復原,不免讓霧峰人心中存有許多遺憾。
霧峰鄉原名為阿罩霧,早期為土著族社及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的社域,日據時期改名霧峰庄,光復後正式命名為霧峰鄉。
霧峰位於台中縣南端。台中縣二十一個鄉鎮市分為山、海、屯三區,山線遠達海拔近兩千公尺的梨山、武陵;沿岸的台中港、梧棲港屬於海線;介於山海之間的屯區則是到霧峰鄉為止。
霧峰鄉面積約九十八平方公里,是台中縣的第四大鄉鎮。鄉內東半部為山陵,西半部是平原。山陵地多栽種果樹、旱作,平原則為水稻田,放眼望去盡是一片綠油油的田園山光,加上具有人文特色的景點,霧峰一直是中部的重要旅遊據點。
過去,台三號省道貫穿霧峰,霧峰是通往南投、草屯的必經之地,八十八年「中投快速道路」通車後,路過霧峰的旅客大幅減少。再加上霧峰鄉的主要觀光景點遭地震破壞,會在此過夜的遊客也隨之銳減,霧峰的產業受到很大的影響,在不景氣中顯得益加蕭條。
昔日林家堂前燕,如今安在?
霧峰鄉之寶──林家花園,位於民生路上,是清朝同治年間(西元一八六四年)當地仕紳所建造的林園,與板橋林家花園同為典型的花園宅邸,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霧峰林家佔地約六公頃,分為頂厝、下厝、萊園三部分,由於古色古香、雕樑畫棟,堪稱早期建築藝術的經典巨構,早經內政部核列為二級古蹟。
四年前的九二一地震,林家花園一夕劇變,幾近全毀,就連花了四年、一億台幣整修的「大花廳」,才剛要完工驗收前夕便毀於一旦令人扼腕。
十一年前、第一次修復林家花園時就駐紮在此的台大城鄉所研究助理孫崇傑,如今依然守在林家花園旁,為這塊土地盡心盡力。
身為「阿罩霧文化空間工作坊」主持人,孫崇傑指出,林家花園唯一沒有倒塌的門樓──景薰樓,是林獻堂在一九三五年大地震後使用新建材--混凝土打造的,因而,未來修復工程要不要加入新工法補強抗震力?採用新建材復建還算不算是古蹟?成了目前最大的爭議。也因為各方對建材使用意見紛陳,至今尚無定論,林家花園的重建工作仍難以進行。
眼看著修復中的二級古蹟在眼前化為烏有,孫崇傑內心之痛難以形容,原先抱持能儘快復建的期望,三年來似乎進展不大。孫崇傑說,震災後政府原先編列十四億元預算來處理林家古宅,但這筆經費被內政部打散運用到其他的古蹟工程,撥到林家花園的款項剩下一千多萬元,只夠做為搭鋼棚架的補助。林家花園的復建之路,依然遙遙無期。
「峰」華不再
除了與霧峰歷史息息相關的林家花園,位於省議會後山、香火鼎盛的萬佛寺,原是霧峰地區最大型的佛教寺廟,高達七丈的藥師佛端坐金身,則是寺廟最大的特色,如今廟裡只剩藥師如來佛塑身尚稱完整外,其餘建築都被地震震得蕩然無存,再造困難。霧峰鄉公所擬將此地規劃為佛雕公園,但寺方傾向於重建,至今仍未取得共識。
此外,民國七十九年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場改制的「台灣電影文化城」,也同樣因倒塌嚴重,修復困難而停止營運。
舊景點殘破衰落,雪上加霜的是,位於東南郊火炎山麓、中潭公路旁的台灣省諮議會,受地震影響雖不大,但精省之後,功能盡失,光華不再。
省議會在民國五十二年由台北南遷霧峰鄉,佔地十八公頃的園區中,除了圓頂造型的議事堂建築宏偉外,環境更是蒼翠清幽。民國八十八年精省之後,雖仍有少數省議員在此辦公,但到本年度結束之後,也將人去樓空,未來何去何從?目前也沒有答案。如今賣點全毀,省諮議會又在未來方向未明下動彈不得。霧峰鄉的社區再造工作顯得十分無力,缺乏明確的特色。
現任職鄉公所圖書館館長的吳國光指出,霧峰可以說是中部地區的文化發源地,可惜林家的人文、歷史背景,與早期詩社等文風鼎盛的狀況,如今都已被人遺忘,但不論多艱難,再造人文新霧峰是未來必然要走的路。
然而,如何將人留在霧峰都是一大問題,位處台中市邊緣的霧峰,很難留住年輕人。「阿罩霧文化空間工作坊」主持人孫崇傑指出,由於離台中市近,移動速度快,地震前霧峰有八萬人口,地震後剩下三萬人,霧峰在災後宛如一座空城。
所幸,霧峰鄉內的朝陽科技大學與地震後新增的健康管理學院,吸納了一萬多名學生,讓地震後嚴重流失的人口有了些許回升。
再造人文新霧峰
諷刺的是,地震為霧峰留下的「奇觀」,如今也成了霧峰的「利基」。原光復國中倒塌的教室、隆起的操場,由於位在斷層帶上,土地撕裂嚴重,隆起兩公尺高,因此被原地保留,規劃為地震教育園區,一旁興建了一座地震博物館,陳列地震史蹟文物。地震教育園區在二○○二年落成,如今已成霧峰新增的觀光景點之一,到此走訪,除了體驗大自然的強大威力外,博物館中的巨幅照片、影像,都讓經歷過九二一地震的台灣人百感交集、不堪回首。
在有心人的奔走努力下,過去霧峰單打獨鬥、未成氣候的民間單位,也開始整合力量。二○○二年,以百年前霧峰先人組成的詩社──「櫟社」為名,霧峰許多民間團體共同組成了「櫟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協會」,以期發揮更大的力量。
二○○二年九月,「櫟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協會」在林家花園三棵大榕樹下,舉辦了一場《三欉榕仔文化大埕》活動,內容包括:〈三欉榕仔音樂會〉、〈共同記憶影像展〉、〈童年時光遊戲區〉、〈大宅邸藝術市集〉等。熱鬧的音樂會貫穿古今;霧峰的影像紀錄在林家下厝圍牆上展開,令人動容;充滿民俗藝術風味的古早市集讓人流連,霧峰人似乎在此活動中找回了往日的歡樂記憶。
孫崇傑指出,地震災後,林家的文物、一磚一瓦都一一登錄封存,然而,鐵皮圍籬卻阻斷了居民與林宅的接觸,特別是林宅下厝前埕上的三棵大榕樹,其中一棵已經歷百年歲月,是社區居民運動、聊天、乘涼、談戀愛的最佳處所,伴隨著許多霧峰人的成長記憶。舉辦「三欉榕仔文化大埕」活動,旨在重拾霧峰的人文記憶,希望激起大夥一起為這塊鄉土打拚的力量。
菇之鄉
除此之外,休閒精緻農業也是霧峰努力發展的方向。
霧峰鄉的農產原本就很多樣,盛產水稻、荔枝、龍眼、香蕉、鳳梨、桃子、香菇、花卉等,其中以菇類最具特色。霧峰是台灣菇蕈產品的最大產地,目前全鄉有菇農四十幾戶,生產金針菇、木耳、鮑魚菇、柳松菇、洋菇、秀珍菇、杏鮑菇等菇類,其中金針菇的產量更是傲視全球。
早在光復初期,政府大力推廣食用菇類,霧峰即佔全台從事菇類經濟生產的鰲頭,賺取不少的外匯。即使在農業蕭條的今日,霧峰的菇類生產絲毫不受影響,一直是供不應求,主要供應台灣市場,一部份外銷日本。
目前霧峰鄉的菇類多改採高科技溫控冷房栽培,得旺農場栽培菇類已有十餘年歷史,場長蔡秀如以金針菇為例指出,傳統的栽培法一年只能採收二到三次,現在的冷房栽培完全不受氣候影響,一年可以收到十二次。
霧峰農會正努力地將此一地方精緻農業與文化、休閒互相結合。農會推廣組曾士全指出,農會除了在民國八十七年建造、規劃完成全台唯一、占地三百坪的「台灣菇類文化館」,每年並舉辦《菇之饗宴》活動,除了台灣菇類文化館導覽外,還有菇的饗宴、農產品展售,可以說是知性與美味兼具。
近期霧峰鄉農會進一步在省諮議會餐廳──「議蘆」,推出菇類料理,希望能成為霧峰的一大特色,招攬遊客聞香而來。
此外,為了迎戰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國外進口低價米,霧峰鄉從九十一年開始和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合作,推廣台農71號「益全香米」,這一種由農業博士郭益全培育成功的香米,米粒晶圓飽滿,烹煮時還會散發特殊的芋頭香味。由於反應甚佳,農委會決定擴大推廣種植,日後將成為霧峰鄉的特產之一。
開創阿罩霧的第二春
儘管昔日的雕樑畫棟不再,重建之路漫長,但霧峰人依然努力地要從廢墟中站起來。
鄉公所前樹仁路上的美食街,正在鋪設人行步道、換上整齊畫一的廣告看板。由於昔日這條路上開設飲食店的比例甚高,霧峰鄉公所計畫在此營造美食商圈,希望能再創過去榮景。
只是,如何將景點從點串連成線?如何開創「阿罩霧」的第二春?仍是霧峰的一大考驗。
九十一年四月甫上任的鄉長劉慶宗,肩負著開創霧峰鄉前途的重責大任。他發願要當霧峰的義工,將薪水全數捐出,做為鄉內國中小學的清寒獎學金。擁有有真心付出的地方父母官,再加上地方人士的努力,阿罩霧要風雲再起,想必不難。
p.096
大自然的力量對映出人類的渺小,
面對地震留下來的斷垣殘壁與一旁新建的地震博物館,
讓人心中百感交集。
p.098
百年古蹟林家花園在地震中將近全毀,重建之路漫長,但霧峰人藉由歌唱、紀錄片等活動,喚醒歷史,希望讓老厝新生。
p.099
再造人文新霧峰是一條需要深耕之路,除了公部門用心帶動外,更需要民間團體的主動投入、參與。
p.100
霧峰有「菇之鄉」的稱號,菇類產業風光一時,如今改以科學化的方式生產,質與量更大幅提昇。
p.101
以農業立鎮的霧峰,面對WTO的衝擊,改走精緻、高價位路線,與農試所合作推廣「益全香米」,就是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