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代代香傳 火油再現

代代香傳 火油再現

文‧劉嫈楓  圖‧林旻萱

2016 8月

經過一、二個小時的等待,採用本土花生的現榨花生油汨汨流出。

「火油」是什麼油?提起這個名字年輕世代可能已不再知曉,對老一輩的人而言,這是伴隨他們度過物資匱乏的年代,那混著丁點花生香氣,澆上一匙、拌點醬油,就能吞下好幾碗米飯的豐厚滋味。

被稱之為「火油」的花生油,擁有植物蠟,持久耐燒,自出現以來,便被居民用來做為燃燈照明。然而根據《台灣文獻》雜誌記載,直到清朝末年,花生油被價格更為便宜煤油取代,才轉而成為下層民眾的食用油。

花生的好壞,決定了花生油最終的品質。

百年歷史,火油再現

「因此,花生油在過往有著『窮人吃的油』的說法。」北港元福油廠業者陳威任表示。至於今日出現的「油車間」,不過就是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民為了找人代工榨製自家種的花生而衍生出的行業型態。陳家祖輩也是在不可考的年代,為了謀生,跨入了代工榨油一行,將傳統古法的製油技法代代傳承至陳威吉與陳威任兄弟手中。

因此,即便自家招牌寫著「五代傳承」,但真要考究陳家人何時落腳北港開始製油,也只換來陳威任一句「不知道」。祖輩創業的年代久遠難以追溯,不過說起花生油,年輕時就開始幫忙家中油廠的陳威任卻絲毫不含糊。

「端午、中秋是花生採收期,油廠的榨油高峰期多半落在這兩個時節。」陳威任說。然而今年原本在端午過後就要開始的製程,因花生採收季節的延宕也跟著推遲,和農民一樣過起「看天吃飯」的日子。

(左圖)雲林一帶盛產花生,北港朝天宮周遭就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傳統油車間。

好油品質,七分天注定

身為台灣唯三在地自製油品之一的花生油,原料對於最終成品的影響甚鉅。「只要走一趟產地,看看花生,大致就可知該年花生油的品質,」例如,去年中秋期間颱風來襲,氣候忽冷忽熱,嚴重影響產量,「還沒榨油前,就知道品質不如往年好。」陳威任經驗老道地說。

儘管花生油的品質七分靠天,其餘三分仍少不了經年累月下的經驗判斷。光是挑選適合榨油的品種,就是一門深厚學問。陳威任表示,外型較長的花生出油量較少,較適合食用;外型渾圓的花生出油率較高,是自己偏好選用的類型。一般而言,此類的花生出油率約介於35%~38%之間。目前用來榨花生油的品種,多是種植於雲林、台中一帶,因為香氣濃、殼薄、顆粒小、油脂高,而有著「油豆」之稱的「台南九號」。

花生油出現的年代久遠,中間卻也一度式微。民國六、七○年代,便宜的沙拉油普及,成為大眾食用油後,花生油出現在餐桌上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陳威任表示,花生雖不若芝麻必須仰賴人工採收,近年也改以機器收割,但榨油製程同樣少不了人工協助,價格自然不敵自動化的製油企業。「最主要的就是價格因素」,陳威吉說,一罐沙拉油頂多新台幣一、兩百元,而現榨的花生油一斤售價動輒二、三百元起跳,「怎麼贏得過競爭呢?」

因此,傳統製油業者相繼凋零,加上大眾食用習慣改變,榨油廠的數量不復往日。陳威任透露,父親經營時就撐得極為艱辛,現在擺放在店裡除了八、九個油桶,現場賣油給顧客,一旁販售的糕餅、點心,就是為了增加收入的權宜作法。

所幸,前年食油危機頻傳後,不少顧客回頭上門詢問找尋在地好油。雖然離往日的榮景,還有一段距離,但「若沒有食安危機的爆發,傳統製油業者恐怕就此沒落。」陳威任說。

元福油廠陳威吉(右)與陳威任(左)兩兄弟,年輕時就開始幫忙家中的榨油生意。

古法碾製,喚醒往日回憶

儘管今年第一期花生採收時節,比起往年晚了許多,清晨六、七點,明昌油商號門前,八、九位農民已扛來好幾麻袋的花生準備壓榨成油。如此的景象自明昌油商號第三代老闆張秉豪爺爺那代起,便一直持續至今。

創立五十多年的明昌油商號位在的台中沙鹿,昔日是台灣種植花生的所在。因為鄰近產地,大批傳統油車間在台中沙鹿、彰化一帶開設,極盛時期就有數十家傳統油車間。張秉豪的爺爺也是因為替人維修、打磨榨油機具,才開起油車間。

現在,廠內近二十座的榨油機具,有一半是第二代的張閎宇從父親手中傳承下來的。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運轉時轟轟作響,重達一噸的石碖。

第三代的張秉豪表示,花生油必須經過炒熟、碾碎、炊蒸、製餅、榨油,而後再經沉澱、填裝等多道工序,方能完成。企業化的製油廠多已採用自動化設備,還留有傳統古法碾壓製油的油車間幾已不見。

過往,石碖是靠著牛車拉動,現在雖換成機器推動運轉,藉由石頭碾磨作成的花生油,「嚐起來還是有丁點不同!」張秉豪說。因為年代久遠逐漸磨去刻痕的碾輪,留下的是古早的滋味,也喚醒老一輩人的回憶。許多老顧客,就是衝著明昌油商號傳承三代的製油古法,多年來不曾間斷帶著自家種的花生,前來委託榨油。

早年擔心業者混入劣質花生、濫竽充數,上門委託榨油的客戶個個親自前來坐鎮現場,監控榨油過程,儘管當年的擔心已轉換成農村鄰里間的日常習慣,肩負重責榨出一桶好油的壓力卻從未少過。「每個人在現場盯著你看,客戶兼品管,壓力真不小。」張秉豪說。

明昌油商號父子檔張閎宇(左)與張秉豪(右)合力卸下榨油過後的豆餅鐵框。

熟與不熟之間,完美風味

決定花生油的風味好壞,關鍵在於翻炒花生的技術。三十多年前嫁來張家,就負責炒花生的老闆娘梁沛綸表示,判斷花生好壞並非靠鼻子品評香氣,而是要用「眼睛」看。她解釋,高溫翻炒下的花生是嗅不出香氣的,「花生的香氣在冷卻時才聞得出來。」

每回翻炒,梁沛綸都必須在燠熱的鍋爐旁等待,每十至十五分鐘抓出一把花生,撥開漆黑的花生外殼,仔細觀察花生仁的顏色。「若花生仁還是白杏色,代表還沒熟;若顏色變為奶油色,就差不多快好了。」梁沛綸說。

然而,花生熟和不熟之間最難拿捏。若翻炒的時間不足,不僅香氣不足,榨出的花生油也會因為含有水氣,保存不易而變質;一旦時間拉長或火候過大,也會面臨炒焦或外熟內生的情形。

雖然控制火候的方式,已由過去的炭火改以瓦斯調節,但連經驗老到的梁沛綸有時也難免炒焦花生,整批報廢。「最完美的程度就在於比正常熟度再多炒熟一些些,卻不過焦。但這非常困難,一切只能全憑經驗。」梁沛綸說。

通過了關鍵的翻炒工序,花生粒還必須經過攝氏100度高溫快速炊蒸,以鐵圈壓製成豆餅後,放置於榨油機具下,等待一至兩個小時,黃褐、透亮的花生油就會汨汨流出。

端午過後,花生盛產,不少民眾拿著自家種的花生前來榨油。

三代傳承,保留榨油文化

翻炒、碾製、榨油……,這幾道花生油的製作手續,對國中起開始幫忙父母製油的張秉豪早已熟悉不過。近年傳統油車間不敵企業大廠的競爭紛紛收攤,即將邁入三十大關的張秉豪卻依然堅持從父母手中接下傳統油車間,並嘗試推出品牌,打響在地好油。

除了透過網路行銷,他也積極前往食品展覽會拓展市場。然而,品牌化遠比想像困難。張秉豪表示,隨著農民年紀增長、花生耕地面積變少,取得花生榨油變得更加不易。

食油危機爆發後,不少老顧客相繼回籠,但年輕族群的市場成長依然有限,不過已有年輕的爸媽帶著孩子南下來到明昌油商號挑選花生,從頭體驗榨油過程。「不僅確保手中花生油的品質,也讓大眾重新認識傳統在地的榨油文化。」張秉豪說。

經過百年歷史,源自這片土地的花生油,滴滴香醇,在新舊世代的傳承下,也將繼續代代飄香。

翻炒、碾碎、壓製……,經過六、七道工序,香醇透亮的 花生油方能完成。

翻炒、碾碎、壓製……,經過六、七道工序,香醇透亮的 花生油方能完成。

翻炒、碾碎、壓製……,經過六、七道工序,香醇透亮的 花生油方能完成。

翻炒、碾碎、壓製……,經過六、七道工序,香醇透亮的 花生油方能完成。

飽滿的花生翻炒後,再經石碖碾製,是明昌油商號傳承三代的榨油古法。

米飯裡澆上一匙花生油、拌點醬油,那混著淡淡清香的簡單料理,是許多人記憶中懷念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