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首家外資電子廠亞洲光學
成立31年的亞洲光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光學鏡片製造商,旗下有16個事業部門,產品線從光學元件(包括透鏡、鏡頭組、濾光片等)、雷射測距儀到顯微鏡、照相機等應有盡有。
為了維持企業的競爭力,亞光持續投入更高階的光電、鍍膜技術研發,同時也需龐大的生產力支援,以因應最初階的鏡片研磨工作。
年輕勞工既多,工資又低廉的緬甸,自然就成為亞光在大陸、菲律賓以外的設廠首選。
2003年3月,亞光在明格拉洞工業區的廠房啟用,包括曾任緬甸總理的欽紐、日本大使,以及各界政商代表皆來祝賀,顯見緬甸官方對亞光的重視。
令人好奇的是,2003年不是歐美啟動經濟制裁、外商大舉逃亡之際,亞光為何反向操作?原來緬甸廠生產的所有光學元件,主要是供應亞光其他廠的加工運用,意即緬甸廠等於是亞光企業內部上游供應鏈的一環。
沒有讓人提心吊膽的出口紛擾,反而更能專心投入生產──今日來到亞光緬甸廠,只見潔淨寬敞的廠房與忙碌的生產線,員工人數近5,000人,日產25萬枚鏡片和8,000套鏡頭,已是仰光當地規模數一數二的外資廠房。
要管理這麼大的工廠並非易事,特別是在緬甸勞工意識已逐漸抬頭的今日,亞光的工廠經營即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贏得員工認同。
亞光董事吳淑品說,亞光採三班制作業、免費供應員工食宿(一日四餐),廠房內還設置空調,是目前仰光唯一設有空調的工廠。
「若把免費食宿計入,員工的平均月薪約可達120美元。」她解釋,包吃包住對員工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很多緬甸家庭一個月都吃不到一頓肉,有的甚至還缺水缺電;此外,亞光更貼心設置了佛堂,方便篤信佛教的員工禮佛。
正因為提供員工安定的生活環境,亞光的員工流動率極低,而且從來沒有罷工困擾。
值得一提的是,亞光也充分落實「幹部在地化」的制度。草創初期,即派遣71名大陸籍幹部擔任開山元老,先由這群「陸幹」訓練緬甸華僑成為「華幹」,再由他們傳授經驗給緬甸員工,如此一層層地擴展出去。
吳淑品指出,緬甸廠的外籍員工比例僅占1.5%,幹部在地化不但可充分運用當地人力,又能提供當地員工升遷願景,並降低文化隔閡。
放眼未來,緬甸的情勢可望轉佳,亞光也不排除未來直接出口產品至歐美的可能。這家洞燭機先的企業,更早在仰光地價狂飆前,預先在明格拉洞工業區承租了好幾塊地,以因應未來擴廠的需求。
每逢交班時刻,亞光偌大的廠區員工總是精神抖擻地迴盪著「加油,今天一定要完成目標產量!」口號,「帶人要帶心」,正是亞光成功生根緬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