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寒暑假,許多海外的僑胞和留學生千里迢迢回到台灣,探親、觀光多半是他們的主要目的,但也有不少人是衝著「特別節目」——看病而來的。
本刊特別開闢「近悅遠來醫科系列」,針對最受海外朋友青睞的國內醫療科目,逐一介紹,供海內外讀者作為診療就醫的參考。本月報導的是療效已受肯定的針灸。
時間:石器時代
地點:中國
人物:老祖宗
事件:在偶然的情況下,老祖宗發現用尖銳的石塊刺撞傷處,使皮膚破裂、流出膿血,可以減輕痛苦。妙的是,用經過太陽曬熱的石塊按在痛處,也可紓解疼痛。經過不斷的嘗試,他們又驚奇地發現:在遠離傷痛處的身上某些特定部位,用石塊撞擊或熱敷,也能減少痛苦。
時間:民國七十五年一月
地點:中華民國台北市
人物:美國聯邦參議員高華德,西方人。榮總針灸科主任鍾傑,東方人。
事件:高華德訪華期間,無意間告訴陪同參觀的外交部北美司長章孝嚴,他有脖子僵硬、肩膀沈重的痼疾,轉頭時很痛苦,平常只能以藥物止痛。後經安排,由鍾傑醫師為他針灸治療。
鍾大夫診斷後,確認這是肌肉酸痛所致,他在高華德左手「落枕」穴下了一針。高聽從醫囑,小心轉動頸子,笑容乍現:「的確好多了。」他的隨行醫師半信半疑,直問:「真的嗎?」高華德猛點頭,隨行醫師卻是不解地不斷搖頭。
鍾傑又在高的左腳「陽陵泉」穴下了一針,病患說:「現在已經完全舒服了!」主要難題解決後,醫生接下來治腰和膝。
原本需手撐著扶手,才能從椅子上慢慢站起來的高華德,在眾目睽睽之下,霍然站了起來。不但連續站起坐下,還興奮地扭著腰、跳起舞來了。他的隨行醫師仍在搖頭……。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的針灸科病床,很少空下來。(鐘永和)
不是天方夜譚
前一則是根據推測得來的,後者則是人證俱在的事實,信不信由你!
「其實,中國人並不是愛吃藥的民族」,榮總針灸科鍾主任說,中國人深知「凡藥皆有副作用,能不用就不用」的道理。
證據在那裡呢?
有句俗語道:「一針二灸三湯藥。」我們的老祖先把「針」排名在首位,正是明證。當人生病,醫生最初的考慮就是用針,以針刺來調整身體的生理機能,使其恢復健康。但是,用針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是在得病初期、身體元氣尚佳時,效果最好。
若是身體較虛,就要使用艾灸治療。灸,是指用藥物在身體的穴道燃燒,藉特有氣味和溫熱的刺激而達到治病效果。到了元氣已損,無法靠本身的自我調整或艾灸恢復健康,最後才選擇藥物。
話說回來,如果真沒有兩把刷子,憑著一招半式,針灸恐怕無法行遍江湖。而它的病患正像一個個活廣告,到處傳播福音。
無論你是不是中醫的「信徒」,都不得不承認針灸的功效。連來自西方的「和尚」,也都絡繹不絕地赴台「取經」。剛「取」得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碩士學位的德國醫學博士何柏,就是一個例子。
他表示,目前在德國,甚至於整個歐洲,都崇尚自然,穿衣要棉麻、吃麵包選粗麥;萬一生病,也偏愛隔壁家「老祖母的藥方」。因而,中國的針灸、草藥,足讓人趨之若鶩。
針灸對某些功能性疾病頗有效,但對身體實質結構的疾病卻沒輒。病人最好事前了解針灸有那些適應症。(鐘永和)
西方和尚來「取經」
何柏在大學時對針灸就產生興趣,並拜西德針灸醫師「學藝」。博士學位拿到後,他到香港行醫,同時學中文。這期間,他發現不少病人以現代藥物治不好,但用中醫療法卻醫好了。四年後,中文已有相當基礎,他才來台灣。
何柏指出,中西醫有不同的理論基礎,有些西醫排斥中醫,認為它不科學,「但西醫如果不能先瞭解中醫,就不能說它不科學。」如能知己知彼,視野更遼闊,醫術便能更上層樓。
自古以來,針灸被廣泛地用來治療種種疾病,如腸胃病、氣喘、關節炎、中風……等。在中國,雖然針灸隨著中醫地位的浮沉而升降,但它的療效卻讓反對中醫的人無從置喙。一九七○年左右,針灸止痛應用在手術麻醉的事實公諸於世,一時之間,全球掀起針灸熱潮。
之所以熱,也是「時勢造英雄」。因為儘管現代醫學十分進步,仍有許多無法解釋的「盲點」。中醫在此時扮演重要的角色,將觸角伸進西醫束手無策的領域。
隔薑灸」在艾絨下墊薑減少對病患皮膚的傷害。(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止痛有奇效
止痛,可說是針灸最神奇的效果之一。痛是一種自覺症狀,如果用現代醫學仍檢查不出原因,則通稱為「神經痛」。西醫治療通常給病人吃止痛藥,但卻可能會有胃酸過多、胃潰瘍的副作用;而針灸卻是一針見效,沒有副作用。
有人曾經做過實驗,在「足三里」穴扎針後,血液堨捰撗y吞噬細菌的數目會增加。西方科學家發覺,扎過針後血液在脊髓液中的「腦啡」濃度會增高,產生很好的止痛效果。
另一個例子是,病因不明的過敏性鼻炎者,既無鼻中隔彎曲、鼻瘜肉,又無鼻竇炎,但一接觸冷空氣,就會鼻塞、打噴嚏、流鼻水,吃西藥固然有效,但一停藥又故態復萌。這時如接受針灸治療,病情不但逐漸好轉,且療效持續。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中醫的「經絡」系統,應該是指現代醫學的「神經血管」甚或是「神經內分泌」系統。針灸是一種利用本身自癒機轉的治療方法,它透過刺激神經系統,引發體內的內分泌體液系統,而使體內不正常的機能恢復正常。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針灸科醫師王璧矚指出,現今在西方極盛行的針灸美容,是在偶然情況下開始的。有位病患因偏頭痛接受治療,醫生發現經針刺的一邊皮膚較有彈性、膚色較紅潤,因而促發了把針灸用在面部美容上。
「原理說穿了,一點都不稀奇」,王璧矚指出,人之所以容易衰老,是因為情緒緊張、不穩定、勞累、內分泌失調和營養不良等因素所引起,針灸能調整人體神經系統功能,讓神經恢復原狀、各系統漸趨平衡,於是人也就「美」了起來。
扎針時,病人須放鬆心情,否則肌肉一緊張會影響施針效果。(鐘永和)
正式受肯定
西元一九八○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公佈了四十多種疾病狀況,認為針灸可能對其有療效,其中包括呼吸、胃腸、眼睛、神經和肌肉骨骼系統的毛病(詳見「針灸小檔案」)。針灸的價值更進一步獲得國際人士的肯定,世界各地的針灸醫療和研究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接受治療者也日益增加。
在台灣,接受針灸治療者的數字並沒有正式的統計,但卻可從一個例子窺其端倪。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針灸科在七十六年度共有四萬名左右的病患。今年三月開放公保之後,病患又增。單單五月份,就高達四千五百人。
而公私立醫院診所中,以台北市的榮民總醫院、市立和平醫院,台中的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高雄的市立中醫醫院最具規模。如果用「門庭若市」來形容這幾所醫院的「生意」,並不誇張。
今年六月初,颱風「蘇珊」小姐光臨南台灣。一位高雄中醫醫院的病人,以往深受腰酸背痛之苦,每逢颱風天更加嚴重,沒料到扎了幾次針後,情況改善多了;這次蘇珊威力雖猛,對他卻也莫可奈何。在例行的檢查時,醫師問他:「有卡好勢沒?」他直點頭,頗滿意自己的表現。
這麼說來,針灸豈不像是「仙丹妙藥」了嗎?
事實上,針灸確有它「神勇」之處,但也有其侷限。
雷射針灸性溫和,施針時不會疼痛,但因「勁道」有限,只能施於手、腳、耳等淺層穴位。(鐘永和)
不是仙丹妙藥
大致說來,針灸只能治療功能性的疾病,如果病人的身體、器官有了實質結構上的變化,如腦瘤、盲腸炎等器質性疾病,就不屬於針灸的適應症,針灸可就沒輒了。
高雄市立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盧勝茂比喻,功能性疾病就像電視機色彩不佳,只要調整頻道(扎針),即可改善;器質性疾病則像電晶體燒壞了,調頻道無濟於事,除非換零件,否則電視無法再看。
許多人常說「對症下藥」,其實對症下「針」也很重要。
對有些病,針灸可治一時,卻無法永遠斷絕後患,像對沒有併發症的氣喘,針灸止喘效果很好,根治卻欠佳。以關節炎而言,對單一關節的療效就優於多關節的關節炎。對近視患者來說,三百度以內的純近視(無散光)容易治療,破千度大關的就只好說聲抱歉了。
雖然針灸的適應症還包括戒煙、戒酒、減肥等,但並不表示一針扎下,就「自動」停止抽煙、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習慣,個人的意志仍是成敗與否的關鍵。
盧勝茂大夫以減肥舉例說明,一個人想瘦下來,主要方法之一是少吃。但吃得少會產生餓的感覺,有時甚至會餓得頭昏眼花、四肢無力,針灸可以有效地控制這種感覺。如果病人是基於心理因素猛吃猛喝,那針灸就沒法度了。
對戒煙者而言,如果心理上已有相當的認識和強烈意願,針灸就能成功地幫他除去生理上的障礙。所以說,「針」助自助者,一點也沒錯。
在針上通電,就是這樣子。(鐘永和)
療法種類多
一般而言,針灸的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針刺、艾灸、拔罐,還包括新發展的頭針、電針、雷射針療法……等。使用那種方法,必須因應病人的不同狀況而定。
當針扎入穴道時,病人會產生酸、麻、漲、痛的「針感」,當這種感覺持續時,就能產生療效,但長時期捻針可能傷及肌肉組織。傳統中醫施針後會用手揉、捻來製造針感;後來有人發現針上通電可促進肌肉收縮,造成捻針效應。於是有電針機的發明使用。
這種老一代的電針機,構造較簡單,輸出電流通到針後,可能使病患感覺不適。
而更進一步的電腦電針機,則是將具有療效的「波形群」輸入電腦,醫生在診斷後,選擇適當的波形群再配合電針,讓它指揮電流的強弱,在十五分鐘的療程中,給不同的刺激。
由於機器發出的訊號是穩定的,可避免捻針過度而引起的疼痛,但使用時有個前提是,醫生須在清楚地視察病情後,才能使用電針。
「痛哇!」是求診者看到針最常有的反應——儘管他只是看,尚未被扎到。有人瞧見下針後需要通電,還來不及說服自己要鎮靜,人就先暈了過去。對針灸大夫來說,此鏡頭乃家常便飯。
難怪有人說:比起「跌打損傷」的痛楚,扎針的小痛根本不算什麼,但它的「視覺效果」偏就會讓人退避三舍。
想減輕痛楚,其實有秘訣(詳見「做個模範病人」)。另方面,可以嘗試刺激較小的雷射針灸。
由於雷射針灸開發距今不過三、四年,臨床使用並不太普遍,如今仍在評估階段。
扎針前後,體內的「氣」會有所改變。在這套儀器的映照下可看氣的變化。(鐘永和)
怕痛的人有福了
不過,對於皮膚較敏感、情緒易緊張的病患,特別是怕痛愛哭的小朋友,雷射針灸可謂「投其所好」。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中醫部針灸科,於今年初採用氣態雷射光柱。主治醫師王清福表示,產生疼痛和細菌感染是傳統針灸的缺點;而電針儀器藉電流定時刺激,對心臟病、高血壓患者不見得適宜。
「雷射針灸無針刺疼痛、不虞細菌感染,可彌補二者的缺點」,他補充,但因雷射光較溫和,不能產生強刺激,是輔助性的治療法,因此對於淺層穴位如耳朵、手、腳的治療較具療效。目前多用於戒煙、牙痛、坐骨神經痛、假性近視等,效果不錯。
針灸治療要多久才能生效?——這是大家最關心的事。
針灸並非萬靈丹,不可能針到病除,有些病痛也許經過一次治療就能見效,有些病卻需長期、多次治療才能改善。病人若不能合理地給予醫生充分的治療時間,效果當然會打折扣。
此外,影響療效的因素還包括個人體質的差異、個人對針灸的接受性(如病人情緒容易緊張)、病情等,因此各人「際遇」不同。大體而言,急性病三到五次是一個療程,如扭傷、單純的腹瀉等;慢性病如多年的腰背酸痛、中風後遺症等,則以十次為一個療程。每次扎針時間約在十至廿分鐘之間。
針灸也有所謂的治療「黃金時間」,發病十天內就診,平均二到五次就可治癒;但若拖了一年半載,療效就差了。
這是標示出全身經絡、穴道的銅人,學習針灸者都得參考。(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尋良醫、費思量
不可否認,療效佳、安全性高、經濟是針灸吸引人之處。但這些優點必須建立在獲「良醫」就診的基礎上。
良醫何處覓?
一般說來:具有行醫執照是最起碼的標準。「較理想的情況是,醫生既有西醫知識,又有中醫生理、病理的辯證基礎,對病人才可以作整體觀照;而具有三年以上臨床經驗者技術較嫻熟」,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蔡瑪佳大夫說。
例如,少數病患在扎針後,會有「暈針」現象,這是暫時的腦缺血或腦缺氧,只要及時把針拔掉,作適當的處置,大部分病人一下子就能恢復正常,但如果醫生經驗不足,不能及時搶救,病人可能導致休克。
此外,道行不高的大夫,還會因扎錯位置、手法錯誤,而使病人發生氣胸(氣體跑到肺部,導致呼吸困難)、腹膜炎,或是造成新的疼痛區,那才真是划不來。
鍾傑醫師則認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並非最佳的治療。好的醫生下針的部位能遠離症狀出現的區域,因為這需要許多經驗和精通醫理後才能辦得到。
此外,「用針數目以少為佳」,鍾大夫指出,好醫師「針無虛發」,用針必少,古代名醫華陀每次用針就不超過五支。在榮總有個不成文規定,醫生施針多半少於五針,「扎第六針就要向主任解釋和報告」,鍾傑笑道。
這種「品管」對病人的確多了一層保障。
萬病一針醫?
雖然針灸在現代有了相當的進步和發展,但在臨床中,仍存著不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針灸的作用機轉,值得再更一步的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針灸科主任張永賢強調,針灸的科學化和現代化,需要更多基礎醫學的人才投入,才能有所進展。
而層出不窮的疾病,總是跑在醫學技術的前面,讓人追得喘不過氣來。
去年,美國舊金山市政府衛生委員會,正式邀請該市「中國醫藥科學研究所」負責一項以中醫治療愛滋病、吸毒和酗酒的計畫。
紐約市林肯醫院,也開始做針灸治療愛滋病的研究。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曾做過一項證明針灸治療吸毒患者無效的研究,沒想到卻發現事實上是有效的;醫院決定開始以針灸治病。
最近,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也打算進行針灸防治愛滋病的研究,但因國人對此病特別「忌諱」,因此針灸科程德欣大夫呼籲,希望患者能主動就醫。
看樣子,在不久的將來,針灸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果真的能達到中國古代醫書上所言的「萬病一針醫」,那麼美國時代週刊每年選出的「風雲人物」,繼第一個「非人」電腦後,勢必再度出現第二個「非人」——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