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是族群識別標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族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承載著族群的歷史和命運。每一種方言的形塑,都有其醞釀的背景,客家方言正是客家族群在中國移民歷史中,相互產生的溝通認同。
「台灣的客家話就有『四海永樂大平安』不同的腔調。」徐正光說。所謂「四海永樂大平安」是指四縣、海陸、永定、長樂、大埔、饒平、詔安,主要源於粵東,少部份是閩南、閩西地區。在高雄六堆成長的徐正光說,「直到北上唸大學,才知道有不同腔調的客家話。」張維安也說起一個趣事,「台灣的客家話在日據時期被誤認為廣東話。」當時日軍派台灣的客家人去廣東進行翻譯溝通,才發現雙方語言根本完全不同。
客家語言保存一直是客家運動著墨的重點,也是族群存續重要的靈魂。「第一本客語字典,是外國傳教士寫的。」心繫客語存續的張維安,在瑞士巴色會總部發現並拍攝到客語發音表。位於瑞士巴色城(Basel),今瑞士第三大城「巴塞爾」的基督教「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據信是第一個到廣東客家地區傳教的教會,羅香林當時就是巴色教會的長老,對客家文化的保存與復興,有舉足輕重的貢獻。相隔一個世紀,歷經26 年完成翻譯的客語聖經,也在台灣出版,顯現基督教與客家文化的淵源與連結十分緊密。
張維安與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張翰璧教授編輯《基督教與客家文化》論文集,集結海內外牧者對客語和文化的論述,創新客家研究的範疇。其中長老總會客家宣教委員會主委曾昌發引述德國學者赫德(Herder, 1744-1803)名言:「一個民族有比先民們遺傳下來的語言,更寶貴的資產嗎?」認為搶救客家話,是刻不容緩的族群使命。以《客家人》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陳運棟,更彰顯母語的重要性。因為社區開放的潮流趨勢,導致全球客家語言族群逐年凋零,「雖然父母是客家人,但是下一代卻不會講客家話。」這種學術上歸結出的危機感,成為執政者參考聆聽的指標。
在民主化的公平正義下,「客家人是台灣人,客語是國語。」漂泊的族群,已然在台灣落地生根。2018年1月31日公布施行的《客家基本法》修正條文,明定客語為國家語言。講客、寶島客家、新客家等電台與客家委員會「哈客網路學院」,是客語主流化的重要推手,對於客家話傳遞的普及化,增強客家認同,激發隱性客家人的客家意識,都有大幅的助益。
多樣的客家米食和料理,早已跨越族群,成為台灣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莊坤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