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書法和國畫的材料:宣紙、棉紙和絹等,由於質地極為纖薄、柔細,字畫完成後,勢必得加以精工裝潢,才易於觀賞和收藏,這種為書畫裝潢的工作,就叫裱褙。由於裱褙功夫的好壞,直接或間接影響字畫的整體美感和壽命,極受書畫家和收藏家重視。千百年來,中國歷代多少書畫,也就是靠著優秀的裱褙工夫,才得以存留至今。
臺北市的字畫裱褙店,大多集中在和平東路、中華路、羅斯福路、重慶南路一帶,和古董店、書局、文具店等並列。
多數的裱褙店都有個帶著濃郁古風的店號,諸如:瀚古堂、文墨齋、文雅齋、瀚林苑……等,似乎在告訴人們,這一行業的淵源久遠流長。
根據古籍的記載,裱褙出現於唐、宋時期。那時由於佛教盛行,不論宮中或民間均流行收藏佛像畫,經過特別裝潢,易於保存的掛軸畫、手卷畫等便相繼出現。這種對畫特別處理的工作就是裱褙。那時,各書畫名家都極重視裱褙,自己的作品往往自行動手裝裱。寫得一手好字的褚遂良,古文大師韓愈、擅畫山水的米芾等,都是此中高手。
宋代以後,繪畫的動機從宗教膜拜改為藝術玩賞。山水畫、花鳥畫相繼出現後,為了便於賞玩,書畫裱褙的風氣就更盛了。但人們多半將注意力集中在書畫本身,裝裱方面則承襲唐宋形制,且交專人處理,專事裱褙的行業於是應運而生。
裱褙的技法從此以師徒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下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裱畫的第一步:在畫紙背面黏上一張棉紙,叫「托」。(曉夢)
為字畫做衣裳
走入任何一家裱褙店,都可嗅到一絲墨香。這種店面通常不大,裱畫台貼著牆放置著,佔去了一大半的空間。台下是一卷卷相疊的棉紙、綾紙及零亂擺置的各種裱褙工具。台上是師傅工作的地方,字畫、漿糊、長尺、棕刷、排筆……等擺置在固定的位置上。一邊牆壁錯落疊放著裱板,另一邊則掛滿了裝潢已畢的字畫。裱褙師傅就站在裱畫台前,揮動著雙手,鎮日忙碌地工作。
一位裱褙師傅形容自己的工作說:「我們的工作和裁縫師很相似。我們為每一幅字畫裁製合身、合氣質、合身價的衣服。」
裱褙依採用質料的種類,可分為紙裱、絹裱和綾裱。絹是用蠶絲織成的平紋織物,沒有圖案花紋;綾則是用蠶絲織成,有雲鳳、大鳳、雙鳳、雲鶴、梅……等花紋圖案的織物。價錢當然以紙裱最便宜,絹裱次之,綾裱最貴。
不論紙裱、絹裱或綾裱,製作過程都是相同的。首先將畫紙或畫絹黏上一張棉紙,叫「托」,使畫紙或畫絹變厚變硬,然後放在裱板上陰乾。再把也黏上托紙的紙、絹或綾將畫四邊圍起來。四邊稱「綾邊」,就是上「天」、下「地」、及「左」、「右」,然後覆上背紙。最後,天頂及地底各封一根木條。天封的是細木條,釘上繩帶,以便懸掛;地封的是較重較粗的圓木條,即叫軸,以穩固畫面。
當然,說來容易做來難。做的時候,單就是畫紙黏上棉紙,如何把漿糊裏的氣泡刷掉,便是一種功夫:刷輕了空氣趕不走,裱起來的畫凹凸不平;刷重了,薄薄的紙,經這樣一刷,可能會起縐、裂掉。另外如裁、襯,更需眼明心靜,才能使尺寸平齊,做到均妥完善。
裱畫的第一步:在畫紙背面黏上一張棉紙,叫「托」。(曉夢)
便於卷藏懸掛
裝裱的形式可分為立軸、橫披、扇形、長卷及冊頁等幾種。經裱褙完成的書畫,不論立軸、橫披,均可懸掛室內觀賞。由於卷藏懸掛極為容易,一段時日後,可收藏起來,換掛另外一幅欣賞。若得佳作,出門訪友時,還可卷捆起來,攜去與友人分享,這是中國書畫的一大特色。
裱褙雖是配合書畫所需的一門活兒,無法單獨存在,也說不上是一門艱深的藝術,但裱褙工夫的好壞,卻直接、間接影響字畫的整體美感和壽命。因此,好的裱褙師傅,除了做工精細外,還要懂得選材和配色,使整幅字畫在裱褙後更為出色。
裱褙師傅做的固然是「匠」的工作,但他們常接觸的人,不是書畫家,就是些文人雅士;同時裝裱的工作,使他們勢非撫摸觀看各種書法繪畫不成,如此耳濡目染,無形中也會感染了一份書卷氣。
裱褙的工作,過去以男性為主,但在工商社會分秒必爭的今日,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工作,再也留不住雄心萬丈的男兒。裱褙這一行,似乎已慢慢轉移到心思細密、雙手靈巧的女性手中。
和平東路上好幾家裱褙店,都由女師傅當家,她們精巧的手藝很贏得顧客的信賴。
裱好的畫掛滿了裱畫店的牆壁。(曉夢)
不讓時間腐損藝術品
如果說,裱褙是為書畫裁製衣裳,那麼補畫就是為舊畫補衣裳、甚至換衣裳了。
座落在臺北近郊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字畫達一萬五千件左右,這些字畫作品,經過了歲月、戰亂的洗禮,不少已呈現破損剝蝕之象。
為了要使這些破舊的書畫以完整的面貌,重新展現於今人的眼前,故宮特聘請專家,以高超的技術和耐心來「治療」這些破舊的書畫,邱景任先生就是這項工作的「主治大夫」。
五十開歲的邱先生,是國內一等一的裱畫、補畫高手。他十八歲那年正式當裱褙學徒,從掃地、燒火、跑腿、打雜開始,經過三年的功夫才學得裱畫的技術。
跟著軍隊到臺灣後,邱景任曾有一段時間暫時脫離本行,直至退役後才又重拾舊業。到民國四十五年,他在裱褙界已有了相當的名氣,羅家倫先生便引薦他進入故宮博物院,專司古畫的整修與裱褙。
補畫的工作,主要是把破裂或有折痕的字畫加以修補。但如果破損的情形嚴重,譬如遭蟲蛀,滿是破洞,或折痕太多等,就必需揭開重裱。
重裱之前,要先揭去綾邊。取出畫件後,第一步是洗畫,把畫放在斜木板上,用刷子沾清水慢慢地「淋畫」,或用噴水器清洗。畫洗淨後,以清潔棉紙吸去水份,晾乾後,就可進行揭裱。
揭舊裱時,是從畫背中心處,用手搓紙,一層層搓起,再慢慢撕下。這工作需很大的耐心,一小片、一小片的撕,一點也不能大意;且要盡可能不揭原托紙,僅揭覆背紙,否則色調會變,整幅古畫的氣氛也被破壞了。
古畫揭淨後,便開始進行修補。畫中破損的地方,用厚紙或接近古紙的材料補於畫背,並需把「補綻紙」的的周圍刮薄。
修補完成後,再加上下左右綾邊,與覆背紙、裝軸等工作,這樣,一幅完整無缺的古畫,就又重行出現在世人眼前。
揭裱、重裱一幅字畫,需要二至三個月的時間,其中以「晾乾」需時最多。這段時間裡,邱景任一向是敬謹、耐心地去做。他說,每當拿到一幅需要重裱的字畫,心情總是嚴肅的。因為,這些都是古人嘔心瀝血之作,一點也輕忽不得。萬一弄砸了,真是既愧對古人,也無顏面對今人了。
一般的裱畫店也有兼做補畫的。但因索價高,技術又不很高明,因此,除非極為珍貴的字畫,一般人很少上裱畫店要求補畫。
邱景任目前在國立藝專教授裱褙課程,他希望把幾十年工作的所悟所得,儘量傳授給有志於此道的年輕人。他更希望永遠有人保養修補我國的古字古畫,讓每幅字畫均能歷久而彌新。
裱畫的第一步:在畫紙背面黏上一張棉紙,叫「托」。(曉夢)
裱褙形式隨時代、環境而改變
在有心人重視傳統裱褙技藝的同時,書畫的裱褙方式、工具,卻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了許多的改變。以裱褙用的漿糊來說,過去都是師傅們自己調製的,現在卻有廠商專門大量製造。以裝裱的形式來看,承傳多時的掛軸似乎已逐漸被裝框的形式所取代。
字畫裝框可說是因應今日生活環境而產生的。現代的建築多半不高,沒有足夠的高度來懸掛立軸式的書畫;而裝框式的書畫除了所需空間較小外,也和現代傢具較為協調。
山水畫家何懷碩指出,現代的中國書畫家繪畫時,無論在顏料、格局或技巧上,都在不斷尋求突破,和過去的書畫,已有很大的不同。畫新的東西,仍用過去的舊裱法,在視覺上難免會產生一種不和諧的感覺。這大概也就是年輕一代的書畫家比較喜歡採框裱形式的原因。
裝框的裱褙形式,通常是將書畫作品四周鑲貼綾、緞或紙質材料,使其加厚、變硬,再裝入配有玻璃鏡片或透明塑膠紙片的框內。框的質料有木頭的,也有鋁的。裝框的書畫當然不似卷軸式攜帶方便、收掛容易,但由於它覆有玻璃鏡片或塑膠紙,就不像掛軸書畫容易蒙塵、生斑。可是在另一方面,由於整個畫被「包裝」起來,托紙、托綾或托絹時刷的漿糊,悶在框裡,時間久了,濕氣生黴,仍可能損壞畫面。因此,裝框、裝軸,可以說各有利弊。
裱褙雖是技術性的工作,但是它服務的對象,卻是中國傳統書畫藝術。藝術的進展漫無止境,裱褙之道想必也得亦步亦趨,不斷求演進與發展。
邱景任正為重裱的古畫裁邊。(曉夢)
為了配合現代建築較低的屋頂,裝框式的中國書畫應運而生。(曉夢)
為了配合現代建築較低的屋頂,裝框式的中國書畫應運而生。(曉夢)
立軸式的書畫和中國木製傢具氣氛最能協調。(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