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少事多離校遠」的超級任務
2006年,成功鎮農會開始承接鎮內7所國中小學的午餐業務;一年後,又增加長濱鄉的另7所國小。2011年,還曾連南部東河鄉4所國小的午餐也一併包下(現已因成本及地方壓力退出)。
運作模式則以「公辦民營」形式進行,也就是說,由學校提供廚房,其他如食材配送、菜單設計、廚工聘請及廚房作業管理等繁瑣工作,全由農會負責。
「公辦民營」與「公辦公營」的差別在於,後者需由校方投注人力,全程負責午餐的製作與品質控管,這是多數中南部學校常見的經營方式;但在東部地區則有執行困難。
吳全德指出,偏鄉學校的學生人數不多,以農會承包的14所學校來說,學生最多的新港國中不到530人;長濱鄉忠勇國小的全校學生更只有四十餘人。
「以台東縣平均每日餐費39元計算,忠勇國小每天收到的午餐費不到1800元,實在不可能又請人又買菜,」他一語道破了偏鄉小校的午餐難題。
成功鎮農會慨然接下這個「錢少事多離校遠」的艱鉅任務,只能靠著大量採買,儘量壓低售價。但龐大的人事開銷,還是常讓農會頭痛不已。
農會供銷部主任邱欽聖指出,台東縣政府規定,學生人數每達200人需設1名廚工,以農會供應的1,850份午餐計算,原本僅需聘請9名廚工,但因學校散居各地,無法以中央廚房統一供餐,因此每所學校都得分配1~2名廚工,總計合聘了19人。
由於龐大的長途運送與人事開銷,農會第一年承包午餐就虧了十幾萬元。「這幾年的經驗是,只要不賠錢就偷笑。」邱欽聖苦笑說,每年學校午餐公開招標,農會常是唯一列席的業者,還常常接到學校拜託他們一定要來的電話。
活絡農村的地產地銷
即使經營不易,成功農會仍堅持高標準的品質控管。為了確保生鮮農產品的鮮度,他們在農委會及原民會的補貼下添購了3輛冷藏車,並由員工輪值擔起配送重責,清晨即依不同路線規劃出貨,確保14所學校都能在上午9時前收到食材。
農會也徹底發揮動員農民的優勢,除了水果、畜產品及調味料是透過農會的自營超市採購;其餘的生鮮蔬菜,皆由農會成立產銷班,聯合在地農民契作。
邱欽聖指出,目前成功農會計有3個蔬菜產銷班,成員有36人,平均年齡皆在55歲以上,這些農民原本請領每月數千元不等的老農津貼或休耕補助,經濟不佳,但農會輔導他們投入產銷班後,不僅活化了休耕地,因有學校午餐的穩定消費,老農收入也跟著明顯增加。
此外,農會平均每周都會抽檢蔬菜,並進行田間採樣檢測,若發現農藥殘留量超過安全標準,除了不予收購、下架銷毀外,也會派員追溯農民的施種問題,進一步輔導改進。
「阿公們都知道菜是種給自己或鄰居的孫子食用,栽培時也會更加用心,」邱欽聖笑說。
偏鄉學童最重要的一餐
如今這種由農會把關食材、控管營運的模式,已成為台東縣偏鄉小校午餐經營的主流;就連位於台東市的台東縣農會也受其啟發,自2009年起,開始承包太麻里、大武等多所南迴沿線偏遠小校的營養午餐。
長濱鄉忠勇國小教導主任趙蓮英,非常感謝成功鎮農會多年來的付出。她指出,忠勇國小位處半山腰,師生數僅約五十人;即使本地菜商,都嫌路途太遠、不敷成本而不願意配送食材。「若不是有農會,孩子們很可能就沒有午飯可以吃了!」
在午餐時分,走進這些地處偏遠的後山小校,學生們正露出心滿意足的笑容,大啖香噴噴的滷雞腿、地產地銷的冷凍白蝦燴白菜,還有最受歡迎的玉米濃湯;老師則在一旁協助剩菜打包,好在放學後讓經濟景況較差的孩子帶回家。
對這些孩子來說,一頓份量充足、健康均衡的午餐意義非凡,因為有在地農會不計成本的付出,照顧了偏鄉學童的營養需求,也熱絡了農民與下一代的情感連繫,這正是「咱的農會,咱的好厝邊」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