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文脈絡

中國人看大地

中國人看大地

文‧陳桂芳  圖‧大地地理雜誌提供

1988 5月

大地地理雜誌的發行人許鐘榮,自許要創辦一本有中國人「大地觀」的刊物。(大地地理雜誌提供)

大地地理雜誌創刊號的封面主題,是中國人首度挑戰新疆第一高峰—公格爾山,在冰雪咆吼中前進。(大地地理雜誌提供)

號稱全球第一份完全由中國人採訪、攝影、編制的地理雜誌——大地,於今年四月一日創刊。它是國內雜誌史上罕見的大手筆投資,自許要帶國人「走進更深刻的中國、邁向更廣闊的世界」。

門上貼著一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座右銘——把人帶離每天平凡的生活,到世界各地看看別人怎麼活!

門內傳出一連串急切的話:「如果我們這樣的製作方式所報導出來的內容,讓讀者在閱讀時有翻譯或抄錄其他文章的感覺,那就失去我們創刊的意義」,大地地理雜誌發行人許鐘榮,正對工作人員談話。他認為必須透過中國人的「大地觀」,才能創辦一本企圖提出中國人見解的地理雜誌,選擇這個極高的理想做目標,在他而言是既痛苦又痛快的挑戰。

大地地理雜誌撰稿人陳琦俊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採訪盛裝的土著頭目。(大地地理雜誌提供)

中國人看大地

假若外國人所認識的中國是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奇鏡頭下的「末代皇帝」,而在台灣的中國人又是透過日本的攝影師,才知道千里絲路,或經由美國記者才看到巴拿馬政變;許鐘榮強調:「如此一來,我們不僅對外國提不出中國人的見解,對中國也沒有自己的看法。我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決定辦一份屬於中國人的地理雜誌。」

三年半前,這個心願轉化成行動。大地地理雜誌從那時開始籌備,招訓人員、企劃內容,並於前年正式派出人馬出國採訪,迄今已有廿六組工作人員探訪過五十餘國,每組人員約在海外停留兩個月,可以說是國內雜誌界有史以來最大手筆的投資,投入金額據稱已達新台幣五千萬元。

許鐘榮是錦繡文化公司董事長,以出版「黃山之美」、「不要跟我說再見,台灣」、「放眼中國」等套書起家。雖然已是出版界的老將,面對這次國內沒人做過的大規模投資,也不免心中忐忑。他說:「『大地』雖然籌備三年半,其實前面兩年都是在做與不做之間掙扎。」

站在肯亞土地上的山布魯人,黝黑的皮膚襯著大紅布袍,再配上重重的項圈和手環,造型非常獨特。(大地地理雜誌提供)

掌聲有熱烈,有稀疏

咬牙決定後,在這緊鑼密鼓的一年,他們曾經為了取得蘇聯的簽證,前後折騰數月之久;為了萬里長城的資料,查遍台北各大圖書館;為了採訪東柏林極權世界的人民生活,工作人員差點被關進監牢……;四月一日,他們交出了第一份成績單——大地地理雜誌創刊號。

創刊號的報導範疇包括:強登新疆第一高峰、長城萬里行、從空中看台灣、冰島、土耳其以弗所城、南太平洋哈根山祈靈之舞……。對他們關心中國地理、及以中國人眼光看世界大地的企圖,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表示讚許;他說:「對於這個很不平常的宏願,希望社會大眾多給予支持和鼓勵。」

攝影家張照堂也認為:「以台灣目前的條件,能做到完全由中國人攝影、採訪、撰述,應該受到肯定。」

但內容評價所得到的掌聲就沒有這麼熱烈。因為兩個月左右的採訪時間,對一個地方不容易有深入的瞭解,報導方式因此多採遊記性質,與「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往往在一地住了好幾年寫出來的稿子、拍出來的照片相比,深淺立判;更遑論要從中找到中國人的「大地觀」了。

究竟中國人的「大地觀」是什麼?其實也還只是個模糊的概念,有各種說法。

許鐘榮認為:是天人合一、也是人和自然合一。

一位大地的讀者則表示:就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在新疆喀拉庫爾湖畔村莊,哈薩克族的小男孩,比手劃腳向觀光客索取香煙。(大地地理雜誌提供)

前路尚遠

李亦園說:中國傳統思想認為人和大地不管任何時間、方向、季節都能和諧相處,所以才有西方人要征服大自然,而中國人要和大自然和諧的差異。

「如果沒有深入中國的思想和文化,根本很難理解中國人的大地觀是什麼,更別談表達出來了。」李亦園認為大地地理雜誌要做到這點,還有一段路要走。

張照堂也認為:表現中國人的「大地觀」是個極高的層次,不妨先縮小範圍、集中焦點做。「陳義過高的結果,往往作出許多泛泛的報導」,他說。

許鐘榮從容地面對四方的評語,也坦承以他自己的標準來看,「文稿深度不夠,創刊號中只有長城的報導勉強及格」。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跨出這一步,就不會聽到這些具體的建議,理想就永遠只是空想;」許鐘榮在對員工急切訓話後,依然樂觀:「現在,我們至少已經從無到有了。」

 

大地地理雜誌攝影陳佐治登上直升機準備空照夏威夷火山口。

大地地理雜誌第二期的封面主題,是對中國人而言似近還遠的蘇聯。圖片中是這個鐵幕國家的少年軍。(大地地理雜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