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國傳統的工藝品,原本製作充當日常器皿,但後來有藝匠窮其畢生的精力,鑽研講究燒製的方法,使成品精美、細緻無比,人們捨不得使用,遂成為裝飾品或藝術品。流傳至今,乃成為收藏家心目中的名貴古董。隨著科技發展與生活形態的轉變,古時那樣令人讚嘆不已的精品不復多見,但陶瓷仍與現代人生活密切相關。陶瓷復由藝術品走向大眾化的實用器具,同時將人們的家居生活點綴得美觀、典雅、多彩多姿。自由中國台灣的陶瓷工業蓬勃發展,藝術陶瓷與創作陶藝本刊過去曾分別介紹過,此回報導由現代化機器設備大量產製的生活用陶瓷,產品亦十分精美。
陶瓷在現代生活中的用途已非常廣泛,它可做成面磚,鋪在牆壁上以代替壁紙、噴漆;做成彩色的地磚,取代地毯或塑膠地板,予人清爽宜人之感。陶瓷也可製做各種家庭用品,例如白地青花或福壽五彩等有中國風味的碗盤酒具,或是具有歐洲風味的咖啡杯盤與馬克杯,使飲食起居更具情趣。也可做成馬桶、浴缸等浴衛設備,使盥洗室易於保持光亮潔淨。就連一個小小的粗陶器皿,插上一朵雛菊或幾葉萬年青,也能使室內增添不少生氣與光彩。陶瓷已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快樂的家庭主婦將可口的菜餚盛放在高雅的瓷餐具裏,把餐桌裝點得賞心悅目。
與中國人的生活關係密切
自古以來,陶瓷即和中國人的生活關係密切。回顧陶瓷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當許多民族還在茹毛飲血的階段時,中國人就已知道利用陶土,燒製成各種器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並逐步研究、改進,做出許多具有藝術價值的珍品。然而我國近代的陶瓷工業,卻因連年動亂而停滯未進。早期台灣地區更因原料土的缺乏和技術不足,陶瓷業一度相當落後。
光復初期,全台僅有卅幾家設備簡陋的小型陶瓷工廠,利用北投、鶯歌、苗栗一帶的粗質陶土製坯,以含大量硫質的煤炭為燃料,燒製出品質不佳的碗碟和缸、甕、盆、罐。細緻的瓷器則由日本與大陸輸入。由於當年進口瓷器物美價廉,台灣本地的陶瓷工業無以競爭,幾乎無法生存。
民國卅八年,中央政府遷台後,台灣地區人口驟增,對陶瓷用品的需求量日大,政府遂開始有計畫地輔導陶瓷工業:協助廠商改良窯爐,健全原料供應系統,鼓勵使用不含硫質的天然氣為燃料,並且以保護關稅和貸款方式,協助舊廠擴充設備。而新廠亦於此時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卅年來,隨著工業科技的進步,及消費者對陶瓷質、量要求的提高,國內的陶瓷工廠由光復初期的卅幾家,增至目前的六百家左右,規模也日漸擴充,其中許多都是以全自動電腦設備控制生產的現代化工廠。
各種花色的中式茶盅。
日用瓷隨現代人生活需要不斷改進
台灣的陶瓷工業,大致可分為:日用瓷、衛生瓷、建築瓷、藝術瓷、電瓷、工業用瓷等,其中以日用瓷、衛生瓷和建築瓷,與我們生活的關係最為密切。
日用瓷主要是指餐具,包括:碗、盤、壺、杯、匙及各種燉鍋等。目前台灣有八十一家日用瓷工廠。以自動化窯爐燒製,每月生產一千一百餘萬件的日用瓷,產品種類也隨消費者的需要,不斷變化、更新。由於陶瓷製造技術的改進及大量生產的結果,國產日用瓷堪稱物美價廉,國人不必再購買昂貴的舶來品。許多大規模的日用瓷工廠,如:大同、大中……等,更進一步將產品外銷到美、亞、非洲等地,為國家賺取外匯。
近年來,日用瓷似乎遭遇強勁的對手——各種顏色鮮麗的合成樹脂餐具大量上市,並且標明瞭:耐高溫、可蒸煮,不禁使人懷疑,日用瓷器是否會被這種較廉價的化學合成物所取代?
大同瓷器公司李副理表示:「不可能」,他說:「瓷器有許多不可取代的優點。例如,它在一千四百多度的高溫煅燒下,絕對無菌,也無鉛、鎘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並且耐酸鹼,不沾油汙,容易洗濯,經年使用也不致變色、變質或花紋脫落。『恆久不變』是瓷器的最大特色。況且現代瓷器,已是科技、創意、和文明的結合物;瓷器除了實用性之外的藝術美感,更非那些雖然打不破、卻不能長存光采的塑膠品所能取代。』
這種瓷器餐具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富貴盅」。
拙樸的三色陶很受現代人歡迎
在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大家為了調節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鬆弛一下身心與視野,往往會特別懷念古雅樸拙的事物。因此有許多人偏好拙樸的粗陶。大約五、六年前,粗獷的三色陶器開始風行,光是鶯歌地區就有二、三百家工廠日夜趕工生產,以應付國內外的大量訂單。
所謂「三色陶」,是利用本省的紅土,燒製成淺黃、淺棕、深棕三種色調的粗陶器。產品種類有:咖啡杯、茶壺、花盆、燉鍋、鹽罐……等家用品。但這股熱潮在二、三年後漸漸冷卻,於是業者又改用進口白土混合本地原料土,燒出新式花色的粗陶。這種新產品比原來的三色陶精緻,卻仍不失樸實風貌;而且價格低廉,很受歐美人士喜愛。國內有人把這種粗陶製品充當花盆,用來養些綠色的長青植物,擺在桌上、窗前,可增添不少情趣。
許多家庭的客廳和廚房,都貼上了清爽雅緻的面磚。
衛生瓷也走向藝術化
對於古代苦心燒製藝術瓷的工匠而言,他們恐怕很難想像造瓷還有衛浴方面的實用性。而瓷器衛浴設備的大量使用,使盥洗設備走向整潔、美觀、甚至藝術化的境界。衛生瓷的種類包括坐式及蹲式馬桶、浴缸、面盆、水箱等。
目前台灣約有十四家工廠生產衛生瓷,日產量高達四萬多件,由於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大部份的廠商皆從國外引進全自動化的機器設備,在品質上除實用外,也力求精美高雅。例如推出配合人體工學的設計,使用起來極為舒適;或推出造型藝術化、色彩化的雙色瓷器,看來賞心悅目。在產品功能上則更因地製宜而有嶄新的設計,為了節約水源,推出雙段式省水馬桶;為了消除沖水時所發出的噪音,推出消音馬桶……等。因此目前國內的衛生瓷器,可說既具有合乎健康、衛生、方便的實用性,也講求美化生活的藝術性。
以國內製造衛生瓷著名的和成窯業公司為例,它的創立與生產已有半世紀了。五十年前,創辦人邱和成用五十元日幣(約合現在新台幣四千元左右),創立「和成製陶廠」,雇了四、五個工人生產花盆和老式便器。那時生產設備極為簡陋,製作過程全靠人力和手工。
瓷器茶具和馬克杯。
現代化的技術與設備,使產品品質大為提高
當年所用的窯爐,稱為「排窯」,十多間窯室連接在一起,燒好一室,再推進下一室,前後需花費廿多天的工夫,才能生產一批成品。因窯內溫度極難控制,成品多雜質,燒成率也不高。
台灣光復後,「和成製陶廠」在政府的輔導下開始生產新式抽水馬桶,並不斷更新、擴充其生產設備。就拿窯爐來說,由排窯陸續改進成四角窯、隧道窯、英製電氣窯、西德全自動瓦斯隧道窯……。民國六十五年,和成公司更由西德引進長達一百五十公尺的自動化隧道窯,可日產三千五百件各類衛生瓷,不僅生產量大,品質控制也很穩定,打下了品牌的信譽。它的產品曾榮獲國內外多項技術發明獎和專利,並外銷到十餘個國家。目前和成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一千五百多員工、年度營業額四千三百萬美元、廿家關係事業、八家大工廠的大企業。從和成窯業的發展史,我們也可略窺台灣衛生瓷器發展的歷程。
瓷器茶具和馬克杯。
瓷磚也登堂入室
台灣位於亞熱帶,氣候潮濕溫熱,因此一般建築內的牆壁,無論粉刷、噴漆或糊壁紙,都難免有發霉或脫落的現象。地板方面也因氣候濕熱的關係,使用各種材料都會有避不掉的小問題,最常見的是因氾潮而地飾反面的黏膠脫落,不再平整。瓷磚似乎就沒有這類問題,它挾著清新、光亮的特質,及涼爽、耐磨、耐壓、防水、防火、耐酸鹼、易清洗、免打蠟等優點,成為許多家庭喜愛採用的牆飾或地板材料。
台灣的瓷磚工業,受到十年來建築業景氣的帶動,以及政府實施保護關稅政策,發展頗為快速。最初,單色面磚以它堅固防水、清洗容易的特性,幾乎佔據了每個家庭的廚房和浴室。接著,業者繼續研究改進,推出各式花色面磚,使瓷磚走進了玄關、客廳和餐廳之中。近幾年來,由榮聯窯業公司率先推出的大型彩色地磚也十分風行。
民國六十三年,榮聯窯業公司總經理黃維祝在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籠罩國內工業界的時候,前往歐洲考察。在參觀一家磁磚工廠時,得到一個靈感:國內蘊藏豐富的紅土,與聞名世界的義大利地磚原料相似,何不引進義大利的機器和技術,運用國內的紅土,生產高品質的地磚?
許多家庭的客廳和廚房,都貼上了清爽雅緻的面磚。
有心締造世界瓷磚王國
黃維祝的構想很快就實現了。榮聯公司引進了全套機器和技術,利用省產紅土開始製造大型藝術地磚。不久,這種品質優異、價格又低於舶來品三成左右的國產地磚,幾乎完全搶走了進口義大利地磚的市場,並且開始拓展外銷。
榮聯公司表示,彩色地磚是運用國產紅土原料、加上國人智慧所開發出的新產品,他們將以無比的毅力和決心,希望在五年內能取代義大利,成為世界「瓷磚王國」。
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以擅製瓷器聞名世界,今天台灣的瓷器業者,更生產現代化的各種陶瓷用品,使我們的生活不僅更為舒適、便捷,也更典雅、多彩多姿。台灣的瓷器工業已具備一流的技術水準,至於未來如何以現代化的經營觀念、科學化的生產方法,繼續不斷研究改進品質,並設計開發新產品,以重振「陶瓷王國」的光輝,應是陶瓷業者未來所面臨的挑戰。
瓷器茶具和馬克杯。
三色陶有粗樸的原始風味。
三色陶有粗樸的原始風味。
彩色地磚有防潮、耐壓、耐磨的優點,是適合台灣氣候的地飾材料。
彩色地磚有防潮、耐壓、耐磨的優點,是適合台灣氣候的地飾材料。
一杯飲料,幾塊小點心,「電視點心組」是專為現代生活設計的日用瓷。
彩色地磚有防潮、耐壓、耐磨的優點,是適合台灣氣候的地飾材料。
現代的衛生瓷,既有合乎衛生、方便的實用性,更講求美化生活、享受生活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