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起台法合作的橋
2008年,北醫大邀請白台瑞來台灣擔任訪問學者,喜歡研究工作的他,能夠將血漿分離的臨床工作,投入精進的研究中,並且能與醫療界有所連結,他欣然應允。
他還將在台灣的研究工作,拓展成跨國的合作,除了在北醫大成立國際生醫工程博士學位學程,擔任主任,並且經由他居中牽線,北醫大神經醫學研究中心與法國里爾大學合作,成立「神經科學共同實驗室」,由雙方一起從事神經科學研究。此外,兩校簽約成立「雙聯學位制」,讓博碩士生可以在兩國交換與交流,深化全球學術合作的網絡,目前至少有五位學生,在只要付台灣大學學費情況下,拿到或正在選讀雙校的博碩士學位。
2019年,白台瑞獲頒國際血漿製劑協會獎,以表彰其對血漿分餾技術等相關研究領域的創新與貢獻,成為台灣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學者。白台瑞除了進行血漿、血小板的生物製劑,用於修復腦損傷、眼疾等再生醫學的研究外,他又爭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經費支持,研究將血小板奈米粒子作為抗癌藥物的載體,以求減少抗癌藥物的副作用;他同時指導學生進行幹細胞的研究,真可謂「血」盡其用。
研究之餘,白台瑞是公認的好老師,他不只是北醫大創校以來第一位外籍的研究所所長,還獲學校頒發師鐸獎,他「既法且台的指導風格」,讓學生又敬又畏,心悅誠服。
說到白台瑞「台」的部份,他看學生交的英文報告,因為品質太差,會直接用中文說:「看了會吐血。」卻又耐心地修改,有的還來回退件七次。他積極尋求產學合作,幫學生找資源解決問題,有一位來自布吉納法索的學生想做幹細胞的研究,白台瑞除了請自家北醫大幹細胞的專家黃彥華來協助指導外,還不遠千里,找來瑞典Uppsala University的教授Folke Knutson共同指導。
白台瑞私下與學生打成一片,尤其喜歡秀帶著法國腔的華語,不過,不幸讓人聽不懂時,他會露出「有些傷心」的表情,展現「法式」多愁善感的幽默。他還會不定期舉辦實驗室旅遊,帶著學生與助理去司馬庫斯或拉拉山旅遊。但留在台灣久了,反而接待外賓時,說英文會不小心夾雜一句華語,連他都不自覺。
白台瑞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一位台灣朋友以他法文名Thierry諧音取的。他很喜歡名字中帶著與「台」灣的緣份,加上「瑞」又有著吉祥、財富等豐富的意義。他認為,台灣給他機會豐富了職業生涯,將在血液的專長,拓展到生科工程、神經科學與癌症治療上。尤其對歐洲人來說,很容易適應台灣的生活,法國人什麼都吃,跟台灣很像。因此他有很多外國朋友很喜歡台灣,當離開時,心情總是十分難過。
只有剛來台灣的時候,不太習慣台灣繁忙的交通,第一次騎腳踏車在台北市基隆路上,猶如千軍萬馬的車陣,差點淹沒了騎腳踏車的他。但現在的他,平日騎腳踏車運動,自在地沿著景美溪河濱自行車道,一路騎至淡水。台灣對白台瑞來說,是人生中最美的風景。
圖為白台瑞實驗室用血小板胞外囊泡進行腦神經再生的實驗設計。
白台瑞用心指導學生,與指導碩博士生維持亦師亦友的關係。
台灣對白台瑞來說,是人生中最美的風景。(林旻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