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先民數百年來遷移的足跡,奮勇抵禦入侵者的英魂與嘶吼聲仍隱約在岸邊徘迴;這裡有颱風、豪雨衝擊,以及東北季風吹襲,湍急河流筆直下切的陡峭海岸,翻騰的海浪,打磨出圓潤的卵石,造就出世界級的地質景觀。
這裡是台灣少數保有原始風貌的天然海岸,台灣的天涯海角──阿塱壹。
阿塱壹,是原住民語中「男人走的路」,過去數百年來,先民從台灣西南平原、恆春半島往來台東、花蓮之間,走的就是這條古路。
現存阿塱壹古道南北走向,從屏東牡丹鄉旭海村向北延伸到台東達仁鄉南田村,全長近12公里,是目前全台少數沒有現代公路到達的地方,因此交通部公路總局計畫打通台26線,2002年完成環境影響評估,2004年開始進行細部規劃,希望就此貫穿台灣環島公路系統。
但是,民間卻有不小的反彈聲浪,深怕這條「台灣最後一塊海岸淨土」從此消失。2006年屏東環保聯盟發起反對台26線開通運動,獲得學界、藝文團體等數萬人支持,阿塱壹古道從一個不為人知的海岸一角,成為新聞焦點;有段時間,甚至造成不少民眾蜂湧進入,爭相目睹這可能會消失的天然海岸。
環保團體抵禦開發、捍衛自然,師出有名;然而,當地居民卻也有不同想法,旭海村是一個捕魚務農的小村落,以溫泉聞名,但二十多年來人口外流,漸漸沒落,居民因而將開路當成發展的機會,殷切等待開路帶來繁榮。
浪濤沖刷後沙灘上黑卵石累累。
這條古道的命運就如同它的路線一般,高高低低、曲曲折折,同時伴隨著時而波濤洶湧的海浪聲,令人不安。
歷史上,這條古道發生過許多大事。
除了見證先民的遷移足跡外,也是清康熙年間,清廷征伐朱一貴之亂時,部隊行軍所走的路線。1721年,高雄人朱一貴打著明朝後裔旗號,率眾對抗欺壓地方的台灣知府,並一度攻下府城,清廷從中國大陸調兵過海追擊,朱一貴餘黨流亡至此被捕。
光緒年間,日本琉球船隻數度因海難漂流至屏東牡丹社,船員遭原住民殺害,日本以此為由出兵攻打台灣;清廷了解日本有占領台灣的企圖後,急調船政大臣沈葆楨赴台佈署,並與日軍進行交涉。
經過「牡丹社事件」後,清廷亟思突破台灣東部長久以來的孤立狀態,為建立良好的防衛和交通系統,積極開山撫番,開拓舊有的古道路線,修築從琅嶠(今恆春)經滿州鄉到八瑤灣後,沿太平洋北上,再經牡丹灣(今旭海)、阿塱壹溪(今安朔溪),抵達台東卑南的縱貫道路,以聯繫南台灣,這一條成為駐台官吏、軍隊及漢族墾民前往後山唯一的官道,全程約203公里,就是今日的阿塱壹前身。
二次大戰末期,日軍為防止美軍從旭海登陸,炸毀附近部分古道路基,古道不復可見;爾後又因長期軍事管制,沿途人煙稀少,保有原始景觀,而有「海角天涯」之稱。
樹蟹。
1970年代,墾丁公園與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以及後來開發的滿州鄉佳樂水,成為恆春半島熱鬧的觀光景點;台26線公路,也從屏東楓港延伸至佳樂水,並計畫一路開拓到台東安朔,與台9線連接,完成全台環狀濱海公路系統。
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計畫公告後,將佳樂水至九棚這一段長14公里的海岸線,劃為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但地方居民仍不斷陳情改善路況,公路總局多次實地勘查,與墾管處協商,墾管處以生態保育為由,堅持反對開發。
1999年,公路總局再次提出開發計畫,在九棚設有飛彈試射基地的中山科學院,以及在台東達仁鄉觀音鼻設有海軍射擊靶場的國防部,不再反對;但墾管處仍堅守保育立場,不同意開發濱海路段,只同意拓寬山線的既有道路(即屏200線,佳樂水至港仔),因此至今從安朔至旭海,以及港仔至佳樂水這兩段,是台灣海岸線唯一可以向外呼吸的一扇窗口。
台灣海岸線長達一千多公里,攤開地圖,臨海幾乎被環島公路包覆著,公路帶來方便,卻也是切割生態系統的殺手,沿岸都是生冷的消波塊和堅硬的擋土牆。
2002年「台26線安朔—旭海段」通過環評,但開路計畫一再延宕;至2006年工程正式公告進行時,因環評已超過3年未開發,必須再次進行環境差異分析,給了環保團體著力的機會,一邊陳情抗議,一邊進行生態調查與旅遊解說,讓大眾了解古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椰子蟹。
「罕見的海岸動物椰子蟹和綠蠵龜,在台灣本島的唯一紀錄,只剩下這裡。瑰麗的南田卵石,沿著沙丘海岸,大小錯落,綺麗地綿長鋪陳,也絕無僅有。好幾條天然的小野溪,單獨而完整地流出山谷,更告知了這是一個原始的世外桃源。」自然寫作作家劉克襄形容,這裡只有一望無垠的山海和天空,沒有文明的一絲波動和干擾。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也是搶救阿塱壹古道的發起人洪輝祥,過去三年來持續發現瀕臨絕種的綠蠵龜在觀音鼻附近的海域覓食。附近部落耆老表示,古道上的一小段沙灘中,曾有綠蠵龜產卵的紀錄。洪輝祥因而號召志工清理沙灘,希望提供給綠蠵龜一個潔淨安全的棲息環境。此外,生態調查也發現包含麝香貓、穿山甲、台灣長鬃山羊等49種保育類動物,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可見一斑。
沿著海岸在石礫灘與礁岩間高高低低推進前行,半途有處直入海中的岬角即是觀音鼻。早期先民觀察潮汐,在退潮時跳浪通過岬角,如今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內移,已經無法直接通行,必須從旁邊的山坡高遶觀音岬。這段落差達150公尺的陡坡,僅以繩索垂降供民眾攀附,頗為吃力,但辛苦後的成果是視野絕佳的山海美景,極目所見藍色海洋和迤邐延伸的海岸線,讓人驚嘆!
屏東海岸更是國家級的地質教室。從墾丁佳樂水至南田沿海的海岸地質,保留了約一千萬年前的古地理景觀,位於亞洲大陸東南方大陸斜坡的恆春半島,見證了台灣島沉於深海的地史紀錄;地理學界認為,具有申請世界地質遺產的潛質。踏走在沿岸的礁岩上,就能看到崩落海岸的巨大礁石,訴說著地理變化的故事。
阿塱壹古道觀音鼻高遶段,崎嶇難行,必須手腳並用,小心攀爬才能通行。
2010年底,「台26線安朔—旭海段」通過了環評差異分析,可以有條件地進行開發。
然而在環保人士積極奔走呼籲,力保聲浪高漲下,2011年1月,屏東縣政府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營建工程或開發行為若遇上具有自然地景價值者,應即報主管機關依文資法審議辦理」的條文,兩度將阿塱壹暫訂為「自然地景保護區」(每次為期半年),暫緩了開發。
今年1月,阿塱壹的暫時保護期限又已屆滿,保育與開發的兩種思維面臨正式對決的難題。1 月18日,屏東縣政府大樓聚集了數百人,一邊是呼籲搶救的環保人士,另一邊是支持開路的民意代表和當地居民,兩路人馬壁壘分明。
最後在縣政府主持的「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審議會上,當天14位出席委員中,高達13位同意保留,決議通過保留案,6年來「環島公路網」與「阿塱壹古道」的開發對抗保護的爭議案,自此劃下句點。
不過,由於此次的保留區劃設範圍緊鄰155公頃私有的原住民土地,依照《原住民族基本法》的規定,政府對於原住民保留地的政策,應尊重族人意見;當天不少原住民地主因擔心私有土地被劃設為保留地,將限制經濟發展,紛紛到場表示反對。最後縣政府在兼顧環境保護和居民生活考量下,將私人土地先納入「緩衝區」,以期降低對地主的影響。
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表示,決議會上唯一沒有投下贊成票的委員認為,當地民眾對於地方設施的需求強烈,但縣府並沒有相關規劃,所以持反對意見。對此,鍾佳濱說,縣府會加強當地對生態旅遊、溫泉民宿,以及大眾運輸的資源投入,以滿足居民對經濟生活與產業的期待。
古道上,處處可見沈積崩移海岸的巨大礁石,是研究台灣地質構造的最佳地理教室。
「工作才剛開始,我們要推動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保護區。」屏東縣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說,靠近保留區的牡丹鄉、滿州鄉、車城鄉居民,長期因公路不貫通,非常期盼開發,現在政府劃設為保留區後,就有條件發展低碳生態旅遊與慢活空間,環盟將持續推動自然保留區「共管機制」,讓在地居民也能享受自然景觀保留的好處。
屏東教師會理事長朱玉璽感嘆,台灣偏遠地區長期以來面臨醫療和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不少居民以為開路後到達台東南田只要5分鐘,但其實這對改善醫療困境並沒有幫助,因為南田也沒有大型醫院,縣府應加強在地基礎資源的投入。希望政府能把編列的三十多億開路基金,轉移為低碳社區發展基金。
弔詭的是,經過多年抗爭,阿塱壹終於成為自然地景保留區,卻讓這段海岸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如今每逢假日即湧入數百人,屏東縣政府的單日300人總量管制,並未落實;更甚者,主張開路的台東縣政府與屏東縣不同調,形成台東後門大開,讓遊客不明就裡的違法進入不屬於台東管轄的保留區範圍內。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副執行長徐銘謙為文指出,觀音鼻地質敏感脆弱,假日動輒上千人踩踏,加上雨水沖刷的力道,以及繩索綁縛沿途樹木與植被,對世界級自然景觀破壞甚鉅;自然保留區不是大眾遊樂區,功能在於環境教育而非大眾遊憩。解決之道是,主管文化資產的文建會與農委會等中央部會,應將自然地景保留區提高位階為中央層級。
他建議,台東縣政府應擴大保留區範圍,或者將周邊社區輔導發展為「保護區外的保護區」生態旅遊緩衝帶,在保留區北端提供食宿服務,留下遊客,就能形成生態旅遊產業鏈。而政府原先編列的公路開發經費,也可轉為培訓兩縣市的解說員經費,並用以改善保留區兩端的大眾運輸、停車場設施,促進社區發展。
洪輝祥估算,若以每年50萬人次造訪,來此體驗野菜採集、漁撈的原民文化,每人住宿和旅遊消費以2,000元計算,約可為當地創造一百億元商機,這才是永續環境經營的思維。
台灣民眾需要一塊可以親近土地,走進森林,迎向大海的慢活空間,將低碳旅遊資產,轉化為當地住民的永續觀光財,就從阿塱壹開始。
台灣僅存的天然海岸阿塱壹古道,原始美景令人驚豔。
阿塱壹古道的海岸沿線,天然景色未經雕鑿,美不勝收。低度開發、低碳旅遊是兼顧當地居民生活需求的最好策略。
台灣僅存的天然海岸阿塱壹古道,原始美景令人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