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近年來全球大學都力求國際化,亞洲各國也積極招收外籍生,而我國大學的外籍生比例迄今僅有1%,和新加坡的15%頗有距離。馬總統對此很著急,不知教育部有沒有新的作法?
答:其實教育部一直很注重這項業務,我們的目標是在2012年達到外籍生比例為2.6%,到2020年則為10%。
過去多年,教育部各單位,包括技職司和高教司,都一直在推動外籍生來台。早在我2001到2009年擔任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時,就曾受教育部委託,帶領各技職院校前往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地招生。綜合我跑過五十幾個國家的經驗以及許多來訪校長的看法,大家都肯定台灣的大學素質真的很高,只不過一直缺乏足夠的推廣和動力。
現在各校已經積極啟動,一來是因為台灣少子化嚴重,各校可能出現空有優質的老師設備卻沒有學生;另一方面,東南亞很多國家的大學錄取率大概只有15%,有很大的高等教育需求,這是我們可以填補的。
光看大陸,他每年有1,000萬名高中職畢業生,卻只有600萬人可以擠進技職或大學;而台灣每年大專院校總容量大概32萬人,扣掉自己現有的28萬人,還有4萬個名額可以向外招攬。
二來,台灣加入WTO成為國際村的一員後,不論是企業要借重外國人才或是國內人才在海外就業,都需要提升國際視野。校園是第一個重點,要建立雙語化的「友善校園」,但當然,整個國家的雙語環境建置也很重要。
問:您剛提到4萬個名額,有這麼多嗎?
答:這就是我們正著手修訂的新政策──放寬外籍生名額限制,希望從下個學年度開始上路。
過去,為了避免排擠本地生,各校外籍生都以「外加10%」為上限,也就是一所本地生總額為1萬人的大學,頂多只能有1,000名外籍生。但現在招不足額、報到率很低的大學越來越多,未來我們將放寬限制,准許大學將「缺額」也拿去轉收外籍生。也就是教育部會創造一個機制,讓各大學各憑本事努力去衝,讓大學排名稍後但辦學績效良好的新興大學,可以吸引更多外籍生。
問:但招收外籍生的關鍵是英語授課能力,這對許多學校來說似乎並非易事?
答:我的建議是多利用「學程」方式,因為學程比較有彈性,譬如「機電整合」,可以把相關的機械系、電子系等整合起來,第一是跨領域學習符合趨勢,第二是方便英語授課師資的調配。
問:除此之外,是否還應該增加誘因?
答:當然,教育部已對國際化表現好的學校提供了高額補助,近年來學校有了校務基金後,財務運用上也更有彈性。因此學校可以提供英語授課老師額外鐘點費,或是授課節數的減免等等。
事實上,台灣師資非常優秀,我在雲科大當校長的時候,我們學校60%是美國碩博士,20%是歐洲回來的,10%是日本的,另外10%才是台灣本地的。這種多元的師資背景是大學國際化最好的基礎,當然,我們也鼓勵各校招攬外籍老師,彼此交流。
問:有人認為大學國際化並不等於英語化,我們應該要有更獨特的賣點,或是更高遠的政策目標?
答:沒有錯,這就是我剛剛說的,可以用「學程」的方式來建置有台灣特色的課程。例如「媽祖文化」,可以把和相關的歷史、宗教、藝術和人類學課程都納入,方便國外有興趣的人來研究,但這需要有人把它系統化的組織建構起來,還要宣導讓外界知道。
又譬如台灣的中小企業發展模式很具啟發性,運籌管理也很強,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會想來研究,而歐美人士想去大陸開設公司的話,也可以先來台灣學習所謂的「東方式管理哲學」或是華人的經營方式。這些都是很值得發展的,但學校要有心,還要有人可以組織這些學程。
問:最後想請教有關大陸學生來台的開放進度?
答:關於陸生來台,我們目前的原則是「三限六不」,「三限」是限校(只有41所)、限量(一年2,000人)、限領域(國防,醫學和師範等領域不開放)。至於「六不」則是政府不給獎學金、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採外加方式)、不允許在學期間工作(校內打工不限)、畢業後不允許在台就業,也不能報考公職人員。
為了趕在今年5月通過立法,這些限制是不得已的。為了避免稀釋教育資源,原則上我們鼓勵國立大學儘量招收碩博士級的陸生,有些陸生非常優秀,他們對老師的研究計畫可以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把台灣的民主自由帶回去,大家應該樂觀其成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