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世界裏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究竟有沒有答案?
對孩子來說,學而不用,很快就忘記。(簡永彬攝)(簡永彬攝)
■一般說來幾歲學語言最好?有沒有年紀的限制?
根據研究,一個人學母語的最佳時機,是六歲以前,學習外語則在青春期。但學習腔調、咬字則愈早愈好。
台大心理系教授鄭昭明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有如一張白紙,不會「先入為主」,在學習咬字、發聲時,能夠藉助模仿,做到「原音重現」。
舉例來說,中國人學拼「ba」音時,經常會將它類比成中文數字裏的「八」,但「ba」和「八」只是有點像罷了。「幼兒的學習經驗愈少,學到純正腔調及發音的機會也就愈大。」鄭昭明說。
但若是學語彙、文法、表達方式等,兒童就不一定強過青少年。鄭昭明指出,青少年認知能力比較強,且有相當歸納、整理能力,記憶力也好;學語言,正當其時。
至於是否超過一定的歲數,就不能學新語言?師大英語系教授李振清指出,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年紀愈大、學來愈苦」。根據他在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教課的經驗,「四十歲以上的人,學習效果會比較差。」
但這也有例外,像民初史學大師陳寅恪三十幾歲開始研究梵文,四十多歲卓然有成,語言學家趙元任四十五歲遊土耳其「不出二個月,就能與當地土著交談」,即使在今日台北,師大國語教學中心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學生也還是很多。
「對一般人來說,只要肯學、能學,就沒有問題」,鄭昭明說。從這個觀點來看,學習語言,應該沒有年紀的限制。
學語言沒有年紀的限制。(鐘永和)
■同時學兩種或三種語言,會不會弄混?同時學或不同時學那個比較好?
有的幼兒到了三歲還不會說話,父母就懷疑是因為家裏說幾種不同的語言,孩子給「弄糊塗」了。
語言學家研究雙語、及三語家庭的孩童,發現同時學多種語言並不會明顯「干擾」語言的功能。但還是有一些像「today night」(今天晚上),「the four day」(星期四)等「可愛的」小干擾。
成人剛接觸外語、再回到母語環境時,有時會不能控制地「雙聲帶」或「雙語夾用」;有時我們在吵架、咀咒、罵人等情急的情況下,也會脫口說出自己最熟悉的語言。
鄭昭明指出,比較相近的語言容易相互取代,像用台語不好表達時,廣東話脫口而出,法語結結巴巴時,英文隨口引出,都是這類的例子。但要造成這種情況還得有個前提,那就是人們對廣東話、英語的熟悉程度,要比台語、法文佳,心理學家稱為「優勢語言」的取代。
鄭昭明認為,成人學外語最好不要兩、三種一齊來,免得相互干擾、不勝負荷。
■一個人最多可學幾種語言?有沒有極限?
人類最多可學幾種語言,在語言學文獻中少有記載;比較為人熟知的,是有個美國小孩同時學會了七種語言(見前文)。
移民外國的父母都知道,在教導幼兒語言時,有個「黃金律」(golden rule),即父母親雙方必須堅持「一個家長只說一種語言」的原則,專家認為,這有助於幼兒適應同時而來的語言。
台大副教授吳耀敦指出,前述那個學會七種語言的幼兒,並非語言能力特別驚人,而是他的家庭裏「一個人只說一種語言」,於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相信「說話的人就是製造語言的人」,不會因為家庭中有「權威語言」——一般人都說的話,而特別學「精」某種語言。
但「七種」是不是人類語言的極限,專家都不敢說;李振清認為,一般資質在中等以上的人學會二、三種語言應不是難事,學會四種以上就算有天份了。
鄭昭明也認為,真正要稱得上學「會」語言,應該是在一種聽、說、讀、寫均毋需思考的「自動化」程度,以這個標準來看,能學會四、五種以上,恐怕真要稱為「語言天才」了。
■如果沒有派上用場,一種語言大約學過多久會忘記?
許多人辛辛苦苦去學語文,但是一旦不再接觸,好像很快就忘了。專家認為,怎麼個「忘」法,卻是關鍵。
一種「忘」是完全從腦中「丟掉」,另一種則只是暫時被「壓抑」。「這是不大相同的兩個層次」,對認知心理學頗有研究的鄭昭明指出,太小的小孩學說話時很快就學得會,但一離開語言環境,也許很快忘得一乾二淨,這種忘記就算「完全的丟掉」。
鄭昭明說,幼兒從模仿中學習,本身並非在一種很熟練的情況下去瞭解語言,忘掉是必然的;但這又與年紀有關,通常超過五歲的幼兒,保留得會比較多。
至於成人,通常得視學習的熟練程度,「愈辛苦學的,愈不易忘」,鄭昭明說,即使忘記了也只是一時生疏,這就好像久不彈鋼琴或久不打字時,手指有些僵硬,但只是「暫時壓抑」,並不代表就不會了。
■死去的語言怎麼學?
有的語言早已沒人使用,還可以學嗎?
答案是可以。在歐洲地區的古老大學,拉丁文仍是學生必修的語言課;國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也有兩位研究員在研究西夏文及西域文。拉丁、西夏及西域文都是現在已沒人使用的文字,也就是所謂「死去的文字」(dead language),這樣的語言怎麼學?
李振清指出,和一般語言不同,學「死文」不為溝通,純為做學術研究,因此前文提及的「文法翻譯學習法」,就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
史語所研究西夏文的龔煌城也表示,他是從西夏與漢文對照的古書中,先看懂一些常用字,看看西夏文的論語、孟子,再學會查西夏文字典,這個過程大約花了六、七年。
目前他拿到一篇西夏文的文章,約可看懂百分之八十,能念出每個字、可以抄寫,但因為沒人教導,聽和說都不行。「西夏文讓我打開一個沒人知道的世界」,龔煌城說。
■世界上那種語言用得最多?
若說國際語言,英語當之無愧。根據去年二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說法,目前世界上共有七億五千人會說英語,其中三億四千人以它為第一語言,另外的四億人以它為第二語言。若按照比例來算,全世界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說英語。
英語也是被「承認」最多的語言。該篇報導同時指出,包括北美、南美及太平洋島上的十二個國家以英語為他們的國語;另有卅三個國家以它為正式的官方或非官方語文。
在至少五十六個國家,英語是學校裡的必修課。
與英語有同樣份量的是華語。別忘了,世界上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中國人。儘管很多專家對散佈在世界各處的華人社區是否使用華語感到懷疑,但在中國大陸、台灣地區、新加坡、香港及東南亞的華人區,北平話或廣東話、閩南語仍是十分通行的語言。就人口數量來說,以華語為母語的人超過十億——比英語還多,中國應可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國」。
■語言有好學與不好學之分嗎?
沒有。這是一個十分肯定的答案。吳耀敦指出,就初學者來說,比較接近自己語系的語言會比較好學,中國人學日文、南美洲人學英文、法國人學西班牙文都比其他國家的人來得容易,但要學得精通,則各國人民都一樣;有時學太相近的語言——像上海人學北平話,反會因相互干擾而學不純正。
有沒有那一種語言字形、字音、字義都特別難?答案也是否定的。「除非這個民族特別優秀,平均智商特高,造出的語言才會特別難」,吳耀敦說,但翻遍各派典籍,好像沒有人承認這種說法。
儘管語言沒有「綜合」起來特別難的,但卻各自有不同的難處,像日文的發音單純,但文法繁雜;中文沒什麼文法,但筆畫、字義很多;拉丁語系的語言動詞變化特多等均是。
各種語言的難處為何會如此不同?語言學家可以找到的唯一解釋是因為「需要」,像生長在冰天雪地的愛斯基摩人,對「雪」的詞彙與形容詞特多;中文裡頭親屬用語很多等。但語言學家迄今仍找不出為什麼某些語言文法特難、某些語言發音特異;對語言學家來說,這是一個大可開發的「處女地」。
■是否只有人類才有語言?動物可不可學習人類的語言?
這得看人們對語言的界定如何?若就語言是一種「傳達意見的符號」來看,有些動物——特別是群居的動物,如蜂、蟻等都有「語言」。例如:蜜蜂以舞蹈及嗡嗡聲,來告知夥伴們花的距離與方向,這與人類使用手勢及喊聲的功能相仿。
至於動物是否可學人語?曾有一個科學家以撫育嬰兒的方法養猩猩,這個試驗的結果是:猩猩養到三歲後,不但學會了媽媽、爸爸、cup的發音,還能正確的應用。科學家認為,此時的猩猩,語言能力相當於一周歲嬰兒。
其他如貓、狗等動物,雖然不能學習人類的話,但能接受並瞭解某些人類語言,甚至有時會發出一些類似人語的「聲音」。
這些聲音算不算廣義的語言?其他如鸚鵡等鳥類,還能模仿人類說話,也許它們對所說的不甚瞭解,但學習以後而會說總是事實。因此,語言是不是人類所獨有,恐怕還得畫一個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