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中西醫領域的鍾傑醫師,日前在電視上介紹他發明的「秦值測量儀」,聲稱能在幾分鐘內了解個人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態,並透過「能量」訊息的波動,證明中醫「虛無縹緲」的氣血理論確實存在。這台儀器,能成為預防醫學的新利器嗎?
資深媒體人馬西屏曾在電視上公開說,因工作壓力大一度罹患焦慮症和失語症,有時會突然說不出話來,遍尋名醫無效,後來利用「秦值儀」測出體值的陰陽數值,配合精油療法,3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改善。
來到台北北投的一間診所內,75歲的鍾傑醫師讓一名肩膀酸痛的病患脫去身上金屬物及鞋襪,一手握住沾濕的銅管。他拿出一支探測筆,按點在病患手腳指頭的特定點上,觀察儀器指針的動向:「這是測你的淋巴系統100,再來測你的呼吸器官,也是100。」
一旁助理忙著紀錄數字,耳邊還聽得到儀器就像是通電時所發出的強弱尖銳聲響,好像傳達了病人體內臟腑的健康狀態,相當有臨場感。
整個檢測過程不過數分鐘,之後鍾醫師花了很長時間為病患解說每個檢測點代表的意義。
例如食指的一個檢測點代表神經系統,若兩指測量的刻度不同,代表自律神經不協調,檢測者可能有神經虛弱或亢奮的問題。
「刻度100代表自律神經平衡,超過110表示器官活躍,例如測肝點通常是110,因為肝臟24小時都在運作,所以很活潑;低於90表示器官能量不足,可能有退化的疑慮。」鍾傑向病人解釋,當刻度出現不平衡,可能代表器官有化學中毒、過敏、發炎等情況。
他進一步說明,每根手指或趾頭都有2~3個檢測點,集中在關節前後,末稍神經最密集的地方,可察看五臟六腑、循環、激素、關節、皮膚、脂肪囤積等狀況。尤其在無名指上,還能測到體能狀況來自父系(左手)及母系(右手)的遺傳,藉此推測出父母親的體質狀況;受測者聽到儀器如此神奇,往往驚訝不已。
鍾傑說,東方人向來有「男左女右」的觀念,恰好也適用於此;西方人可能左右相反,但原因不明。
經「秦值儀」檢測後,鍾醫師再針對病患來看診的問題,對照檢測結果,作出判斷;例如病患的心臟檢測不平衡,但小腸檢測值平衡,依據中醫原理,小腸與心互為表裡,判斷問題應出在血管上,他建議從飲食與調整生活作息來改善。
養生不外乎健康長壽,除了飲食均衡之外,也可透過肢體的運動訓練來達到。
「秦值儀」的功能神奇,但它並不是最近的新發明。
早在1982年,鍾傑就參考德國醫師傅爾發明的電針為雛型,再以自己多年學習中醫的經驗,改造成檢測點較多,符合東方人體質的「秦值儀」。
之所以命名為「秦值儀」,是因為秦朝的音譯(Chin)早已是中國的代名詞,而「秦」與「氣」(Chi)的音又相似,可以做為氣血的「代言」。
鍾傑是印尼僑生,1963年台大醫學系畢業後,進入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服務;1969年,交通部民航局籌設「航空醫務中心」,請鍾傑協助,開始踏入航空醫學領域,由於診療對象是飛航人員,唯恐有後遺症,他用藥非常謹慎,促使他成為借助自然力量,激發人體自癒力的醫生。後來他赴美拿到自然醫學博士,拜在已故孫培榮中醫師門下鑽研針灸,是國內少數學貫中西醫的先驅。
他曾以針灸治療過許多重要人士,包括前第一夫人蔣方良女士、美國議員、南非大使夫人,和知名舞蹈家林懷民。
「林懷民當時正在全台巡迴演出,沒想到第一站,就跳出了問題。」1977年,林懷民以《夸父追日》、《孔雀東南飛》等作品做回顧表演,不料竟在跳《紅線繩》時,一個跳躍、翻身、落地的連續動作,原本應雙足同時落地,但右腳卻搶了先,造成右小腿肌肉挫傷而倒地不起;送醫後仍無法站立的他,在父親護送下找上鍾傑。
「傷筋動骨陽陵泉,我以針灸扎上陽陵泉穴(膝蓋附近),不一會兒,他竟能勉強站立。」喜出望外的林懷民頻向鍾傑道謝,次年即赴美休養。
鍾傑指出,60年代中國大陸將針灸應用在止痛麻醉上,為西醫帶來很大震憾,70年代因而風靡全球;80年代對針灸作用的機轉研究慢慢從解剖組織結構轉向生物化學。科學家發現,針灸會引發人體內分泌、腦內啡和一些體液變化,同時生理學的研究也開始積極參與,慢慢從電能的觀念轉入今日的能量醫學領域。日本中谷義雄博士的良導絡、德國傅爾博士的皮節儀,以及德國哈尼曼博士的同類療法(增加人體自我調節與防禦能力的治療方法)受到重視,都是典型的例子。
鍾傑由西醫跨入中醫,至今退而不休,手拿自己改良設計的秦值儀,推廣預防醫學概念。
1977年,鍾傑成為台北榮總針灸科的創科主任,也是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創始人,當時他急於讓病人使用他發明的秦值儀,但苦於無臨床數據、無制定標準值,於是與健檢科合作,讓來榮總健檢的人,再用儀器檢測一遍,樣本約500人,經過交叉比對健檢報告,終於找到刻度100的平衡值。
然而,雖然有了臨床數據,但這套源自中醫氣脈理論,以電流測量生物能量頻率強弱的儀器,卻無法讓強調科學印證的西醫學界認同,只能流入「另類醫學」世界。
但鍾傑毫不氣餒,數十年來努力整合中醫思想體系和現代醫學,並強化能量醫學的臨床研究。
他曾發明用後即棄的針灸無菌針、無火的艾灸等針灸用具,將「秦值儀」改造至第4代,以及運用雷射的遠紅外線刺激穴位調理的「截針道」等多項發明。「中醫所謂的氣、血,是存在的,只是要想辦法加以證明,」鍾傑說,這些儀器就是證明。
數千年來,傳統中醫透過把脈、針灸,掌握到體內氣血的存在,但苦於無法具體呈現。直到德國傅爾醫師相信自然界的每種生物都有「能量」,而且會產生波動,也就是歐美醫界稱之的「頻率」,他透過電阻找到「生物能」的變化,做出了科學上的「定性」與「定量」分析,讓氣血以「人體能量」的概念,顯現於世。
「人體受到直流低電壓刺激時,身體會出現防禦與應變。」鍾傑解說儀器的原理表示,當檢測者一手拿著導電銅棒,再以低電壓刺激其檢測點時,會讓帶電粒子以走脈方式到達導電棒;當此脈代表的器官有問題時,就會造成導電力度強化或減弱,呈現在電阻流量大小的表現上。
「這就應驗了中醫的『痛則不通』概念。」此外,若將食物、維他命或微量元素,放在儀器的導電片上,電流也會帶著食物內的能量波動載入,並與肝臟的能量相應,表現在儀表刻度的變化上;有助益的食物會使刻度下降,表示肝臟的壓力因而受惠。例如,為了測試患者是否需要補充營養品,鍾醫師會拿幾顆營養劑碇放在儀器上,透過肝臟的檢測點觀察(肝臟是代謝、補給的主要器官);刻度下降,表示補充營養品可減輕肝臟的負擔,對身體有幫助,甚至還能測出一天該吃幾顆,當6顆與2顆的刻度一樣時,那麼吃2顆就好。
鍾傑設計「秦值儀」,即是希望能為醫界找到一種快速、準確的健檢方式,尤其針對目前無法得出原因的「亞健康」狀況,提供一帖檢測良方。
鍾傑表示,西醫的電子醫療儀器雖能局部微觀,表述精確,有效找出病灶,但對於人體處於健康與疾病間的過渡階段,還是有盲點。若能透過「秦值儀」的輔助,解讀到肉眼看不見的器官氣血(能量)的問題,早日發現潛在疾病,並給予建議,將會造福更多人。
能量醫學類似中醫的氣血理論,認為健康均由人的精、氣、神來引證,精油則有放鬆的效果。
除了「秦值儀」,鍾傑更運用遠紅外線雷射光持續刺激患者穴位,以達到「類針灸」的效果,可加速自律神經血液循環、免疫系統分泌、增加身體對抗疾病或痛苦的內分泌等反應,讓病痛靠自癒力逐漸康復。
「養生有三境界,養生勝於治病是最高境界。求醫不如求己,是第二重。培養自癒能力則是第三重。」鍾傑強調,身體和疾病的管理權是可以交付在自己手上的,提升自癒力就是最有效而簡便的方法。
鍾傑也曾借用功夫明星李小龍當年學習各家武術,將詠春拳簡化為一招致命的「截拳道」,他稱此發明為「截針道」。
已經退出第一線診療工作多年的鍾醫師,目前每周固定替有需求的病患以「秦值儀」診斷問題,再以「截針道」為病患紓緩問題。
上門求診的人,多半是因身體酸痛或患有慢性疾病,且在醫院得不到積極療效者;他們在朋友、家人的介紹下前來嘗試。「有些病患的酸痛問題,接受1-2次截針道後即紓解。」鍾傑有把握地說,他的病人最多回診2次,若看病3次仍治不好,就會請病患另請高明。
致力於推廣能量醫學的鍾傑,希望能讓「秦值儀」、「截針道」透過手機上網或加入軟體程式,讓更多人使用。
在他的理想裡,一組簡單的檢測筆、雷射筆,與手機接連,透過網路服務,就會顯示使用者的病痛問題,並化為相關穴位的測試與治療點的圖像提示,使用者只須按圖索驥,操作非常簡單。
「當人人都有一套保健之道,就能減輕醫療上的負擔,」鍾傑說,這才是真正的預防醫學。
能量醫學類似中醫的氣血理論,認為健康均由人的精、氣、神來引證,精油則有放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