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台北,周一早晨車水馬龍,位在基隆路大樓內的「appWorks之初創投公司」正進行創業育成團隊的「業務王」競賽活動頒獎典禮。兩座獎盃在台前閃耀著,現場25個隊伍、六十多名學員都張大眼睛,熱切地等待結果揭曉。
「業務王」競賽的用意,是要讓這群平均年齡不滿30歲的網路創業者走入人群,體驗和消費者實際接觸的銷售經驗,避免只是關在辦公室裡閉門造車。這次競賽主題設定為「賣咖啡豆」,只要哪個隊伍可以在2個星期內創造最高營業額,並取得最大獲利,就能奪下冠軍。
參賽隊伍無不用盡巧思。有團隊拍攝咖啡廣告上傳網路,有人則改賣研磨咖啡,企圖做大市場,提高利潤。
最後,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宣布由「工廠行星」團隊奪冠,他們共創下五萬多元的銷售額,淨利潤更超過4萬元,是第二名的整整兩倍之多,現場聞訊一片譁然!
因為這支隊伍不耍太多花招,由團隊負責人洪家頌向好友「溫情直銷」,宣稱只要花5千元買咖啡豆,就能贊助他的創業夢,他還會特別到府為對方煮一頓晚餐表示感謝,「好友們一同共享美妙的相聚時光。」
當帥氣的洪家頌上台領獎時,大家開玩笑嚷嚷說他根本是使用了「美男計」,才讓女性好友們心甘情願把錢從口袋裡掏出來。但主辦單位則盛讚他「懂得賦予產品全新意義,並創造美好的附加價值!」
從2010年開辦,至今之初創投的育成計畫已經是6屆了。他們標榜團隊只要順利通過訓練,就可成為之初大家庭的一員,所有同學、校友、顧問、公司投資人都將成為你的親密戰友,相互幫助,提高成功機會。
2005年興起的創意市集熱潮,帶動台灣設計業蓬勃發展,年輕人也開始熱中自己設計、自己賣的小生意。台北市的西門紅樓廣場(右圖,林格立攝)和四四南村(左圖)每周末都有市集活動。
目前,全台灣運作中的育成計畫至少超過200個。分析這股育成風潮,具有三大特色:
首先是,各級政府總動員,提供創業資源。
2008年為因應國際經濟變局,政府確立「以創業來創造就業」的策略,除了經濟部、青輔會深度加強創業輔導,現在連教育部、文化部、農委會、國科會、各地方政府產業發展局等,總共30多個各級政府單位相繼加入創業育成,提供各類貸款與個案輔導。
第二,創業啟蒙年輕化。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全台半數以上大學都開設「創業學程」,近一百所大專院校設有育成中心;用意先在學生心底埋下種子,並慢慢孵育創意點子,有心者可在畢業前後直接進入育成中心接受輔導。
教育部也從2009年啟動「U-START計畫」,開放學生參加創業競賽,經評選確認具備創意、可付諸實行者,頒給台幣25萬~60萬元不等的補助金額,每年約可培育出40個有成功潛力的團隊。
第三,民間業者創立多元交流平台,天使基金就定位。
除了創投公司,雜誌媒體也開始經營創業培育。例如《數位時代》雜誌成立「創業小聚」平台,讓「教練,創業者,投資者,顧客」四個端點有彼此接觸的機會,並定期舉辦投資人和創業者的聚會,讓天使基金能近距離了解投資標的。
民間的創業育成還將觸角延伸到社會企業領域,將創業理念提高到「人類永續發展」的層次,鼓勵有機食品、公平貿易、保存在地特色等多元創業方式。
創業潮再起,產官學界紛紛創辦育成中心,帶領台灣新世代發揮創意。圖為之初創投公司舉辦的育成團隊「銷售王」競賽,冠亞軍都有獎杯。
被視為傳統創業溫度指標的「連鎖加盟」,在2013年春天也來到了新高峰!
4月初,「第14屆台北國際連鎖加盟大展」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泡沫茶飲、早餐、台灣小吃等各色品牌琳瑯滿目,現場擠滿了想一圓創業夢的民眾。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理事長許湘鋐說,今年加盟展有近250個連鎖品牌設立620個攤位,較2012年增加了兩成,讓這個展正式成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加盟專業展,連海外業者都衝著台灣服務業的活力與名氣,前來觀摩。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中小型新創企業從2004年以來就維持穩定成長,2007年和2008年因通貨膨脹和金融海嘯衝擊而陷入低谷,但很快就又快速攀升。2012年席捲而來的歐債危機不但未澆熄台灣人的創業熱情,反而更激發上班族「反守為攻」的意念。2013年開春的1、2月就有近1萬3,000家新公司登記設立。
1111人力銀行在4月初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有高達8成3的上班族有意創業,「有意願,且正在籌備中」者更達到24.62%。若以創業類型區分,有近三成者想「自創品牌開店」,排名最高;其次為「網路創業」和「加盟」其他連鎖品牌。
職場上變數多,上班族創業意願增強,4月初的連鎖加盟展湧進大批人潮,想了解加盟條件。
台灣本是創業之島,這波能量蓄積的源頭可溯及10年前。值得探究的是,是什麼樣的環境孕育了這群創業家?
若從年齡切割,這波創業潮的主角,多是出生於1975年以後的「三十世代」。
他們是台灣最富裕的一代,生活在強調美學、品牌至上的時代;他們也是學歷最高的世代,平均每7位就有1位碩士。
不同於父執輩得為生存拚搏、為謀生創業,以進入大企業為目標,工作到退休的成功價值觀;三十世代生於科技進步、網路發達的社會,不斷接收全球化洗禮,看到廣大世界的可能性。隨意生活、實現自我的人生觀,也成為他們的職涯新選項,嚮往一種「不必賺大錢,但可以賺到生活」的工作方式。
2003年,當他們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磨練後,台灣即興起第一波微型創業高潮,小而美的蘇活族(SOHO)活力四射,標榜在家也能兼職的創意網路創業大受歡迎。
2005年,販售生活風格商品的創意市集在全台遍地開花,吸引素人設計者前往擺攤,一年內就培養出數百位設計師,也連帶引發「全民瘋設計」的浪潮,文創產業露出消費曙光,大學紛紛設立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人數在8年內翻升3倍。
2007年,全球通貨膨脹,綠色能源崛起,樂活主張躍上主流,加上大陸黑心商品新聞不斷,台灣的有機商品、環保產業迅速打開市場,此時創業的動機從個人理想實踐的領域,擴大到「愛地球」。
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上班族因為充滿失業危機感,兼差式的「防禦型創業」激增,各種微型創業平台所提供的商店街、外包仲介、行動辦公室等「基礎設施」也適時建置成熟,「一人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臉書、YouTube世界長大的創業世代,懂得運用信手拈來的網路工具和各種資源,經營實體商店的開始經營網購,網路商店也反向開始經營實體商店,虛實合一,數位思維早已是他們的思考介面。
「以前創業集中在製造業,資本門檻高、周轉壓力大,現在的創業起點多元而夢幻,到處可以找到育成顧問陪伴,整個社會的創業氛圍又被挑起來了。」曾經為一萬多位創業者進行諮商、育成三百多個品牌的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分析。
生活型態改變,也創造新的消費趨勢和創業機會。美式早午餐是台北都會區近年興起的飲食風潮,各種講究在地、有機的食品也大受歡迎(右圖,林格立攝)。
許多人會問,台灣內需市場有限,出口又以製造業為主,這一波的創業商機到底在哪裡?
台灣經濟研究院第六所所長楊家彥指出,找出「未被滿足的需求」是致勝的關鍵。例如,行動裝置App設計、網路購物平台、文化創意、個性商店、休閒餐飲、旅遊飯店等需求越來越高,商機強勁。
以近年在台北風行的全天候美式早午餐熱潮為例,2006年,全台北只有十幾家專門餐廳,但在樂子、貳樓漢堡等餐廳創業人發現都會人周末晚起、家庭社交等市場潛力後,短短7年內,台北市激增到一百多家,每到周末假日,幾乎都一位難求。
至於該如何抓住「未被滿足的需求」呢?「工具」、「徽章」、「安慰劑」三種消費動力是現代人尚未被完全滿足的需求。
「工具」產業以網路平台和通訊軟體為主力,在於滿足使用者的社交渴望,只要能創造出獨特的交流平台,使用者永遠有怕無聊、缺朋友的未被滿足需求。
以設計業領軍的「徽章」產業,販賣的則是一種情調,例如一枝設計感十足的筆、一部魚眼相機、一個包包,就能提供消費者表現自我品味的滿足感。
「安慰劑」產業則是以咖啡廳、民宿和五星級飯店等服務業為代表,緊抓被生活節奏壓得喘不過氣的現代人對於「理想生活」情境的渴求,提供花點錢就可以隨時有遁入其中、得到喘息和安慰的場所。
企業二度創業,由第二代接班打造新品牌是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之路。紡織貿易商黑獅實業許氏父女創辦的服飾新品牌「許許兒」就是一例。
不需要數千萬元的資本,從生活中尋找創業點。綜合多位專家、學者採訪,接下來台灣有5個創業趨勢與現象值得留意。
一、網路創業重視社群經營,也是創投公司尋覓的投資標的。
雲端技術讓消費者可以跨平台、跨地點購買與使用各種服務,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則帶來行動商務、行動廣告、行動社群等商機。企業的行銷思維不只出現大變革,有創意和技術的創業者只要能善用「內容、社群、商務」的三角概念,帶著筆記型電腦就能到處做生意。
美國矽谷的「車庫創業」,幾乎都從0元資本開始,透過網路經營社群,短短幾年內就可能小有斬獲,並得到投資人或創投公司青睞,募得資金。甚至「群眾募資」的概念也走進台灣,創業者透過網路向大批使用者募集小額資金,線上付款、分紅透明,零成本也能打造大企業。
二、企業二度創業,第二代接班打造新品牌。
1970年代大量崛起的中小企業正面臨轉型和第二代接班的課題,這也意味著過去以代工為主的製造業必須開始思考異業整合的品牌之路,由子女領軍的「企業二次創業潮」正加速展開。
二次創業的企業往往第一代是黑手起家的生意人,將獲利視為奮鬥核心;第二代則是在富裕環境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做出品牌、做出文化涵養,成為他們的思考動力。
以有機棉服飾品牌「許許兒」為例,父親許志榮經營的黑獅實業公司專營布料貿易,在台灣成衣廠和紡織廠大舉外移後,便以豐富的布料知識為後盾,協助設計師女兒許雅涵創立自有品牌,做為企業的轉型和延伸。
三、先愛人再愛錢,社會企業漸成氣候。
時下許多新創業者不再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標榜愛人群、愛地球、扶助弱勢,希望透過工作尋找生活意義。這個理念也正符合台灣社會熱愛公益的傳統文化,社會企業可以有商機,也能永續經營。
2012年度獲得教育部「U-SATRT計畫」文創業優選獎的「三明治工」,就是取自「三名志工」的諧音,創業者是三名台北藝術大學的學生,在擔任新北市八里樂山療養院藝術治療志工後,展開藝術治療的特教教具、公益文創設計品的「公益創業」之路。
四、文人創業,開始修正「只做作品,不做產品」的迷思。
文創產業崛起,讓創業者的商業性格變得不同。他們最常面臨的瓶頸是不喜歡銅臭味,但又亟需獲利;把設計出來的東西當做是個人「作品」,而非可以進入市場的「商品」。
但經歷過去幾年的發展,追夢者的腳步更為踏實,許多設計業者已意識到「自我的抒發不一定能引起消費者共鳴;若不能引起共鳴,也就做不出產業規模。」
五、熱愛小生活,也能帶領大趨勢。
創意小店遍地開花,不管是賣設計、賣咖啡、賣服飾,蘇活族創業標榜的是自己賺到生活,消費者買到創意。越來越多擠身於巷弄裡的生活創業家,並不懷抱太遠大的理想,只期待有足夠的消費人潮支撐,讓自己可以邊工作邊享受生活。
例如,台北東區由二手車改裝的創意小舖,老闆販賣自己設計的手機吊飾、耳環等,也讓其他設計師寄賣,小小一輛車就是交流平台。不必燒大錢租店面,也能經營得很長久、很有風格,並逐漸匯聚為新趨勢。
生活型態改變,也創造新的消費趨勢和創業機會。美式早午餐是台北都會區近年興起的飲食風潮,各種講究在地、有機的食品也大受歡迎(右圖,林格立攝)。
然而,不可諱言,創業不能只靠熱情,創業者的人格和心理素質更是成功的要件。
創業達人張庭庭指出,數位工具讓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變得快速,消費者更容易喜新厭舊,但「創業3年論」不管在哪個時代都適用。
創業第一年因經驗不足,若沒咬牙熬過,即可能被篩選掉。第二年則必須適應各種經營難題,但也可以藉此培養出臨機應變的心理強度。第三年則得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能度過這3年考驗的人,多數都能存活並且繼續成長。
張庭庭表示,過去以划算與否為考量的「務實消費」正轉變成值得與否的「心靈消費」,新創業者也要把「競爭思維」改變成「分享思維」,專注創造品牌價值,把顧客當朋友,了解他們的生活與需求,提供解決與滿足方案。
堪稱全球創業典範的蘋果電腦已逝創辦人賈伯斯曾說,「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改變世界。」這一波勇於做自己的新創業家,擁抱品質、品牌、設計、生活與公益思維,靠熱情向前衝,希望這個世界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