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掀起新一波創業潮,連帶也讓「講師業」變得炙手可熱。
這些講師們不只是專業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異花授粉者」。他們就像蜜蜂穿梭在不同聽眾和企業之間講課,解決各行各業的疑惑,又同時夾帶出各類創意花粉,在產業間交流,創造結出奇珍異果的可能。
有趣的是,這群講師自己也是創業者。他們努力經營個人品牌,提高身價,希望成為企管界的明星。
在台灣新創業潮中,講師業有什麼新變化?講師們如何與時俱進,在擁擠的市場中突出自己,闖出一片新天地?
今年6月,青年創業協會總會(簡稱「青創會」)的「第二屆創業輔導顧問師班」開學了。
這個課程標榜參加者必須先經過資格甄試,結業後可以成為該會的創業輔導顧問或講師,還能獲得優先被推薦參與中小企業處、勞委會等政府專案的機會,吸引數十位講師業人才報名,每個人都想藉此更上層樓,成為講師業中更頂尖的一群。
根據統計,青創會2012年開立的第一屆創業輔導顧問師班50名講師學員中,有超過半數都希望自己不只能講課,還要具有輔導企業、異花授粉的能力,來做為自己的市場區隔。
(左)陳瓊華活力十足,咖啡館一坐,就可以隨時上網工作。(右)她所發起的「泛醉」品酒社團還把場地開拔到淡水河遊艇上,為成員製造休閒社交機會。
青創會是台灣最大開課單位之一,內容包羅萬象,課程專業又便宜,是許多創業者和上班族進修的首選。然而,這個擁有豐富講師資料庫的單位卻還在招生文案中不斷強調「稱職的專業輔導顧問明顯不足」,可見在台灣這波新創業潮中,講師的市場需求有多麼龐大。
為何會如此?因為講師業和其他行業不同,特質是「愈不景氣,商機愈大」。
2007年全球通貨膨脹,台灣上班族危機感大增,開始熱中職場技能進修,講師業熱絡起來。2008年金融海嘯後,政府鼓吹「以創業創造就業」,更使得專精創業領域的講師大受歡迎,成為不景氣中最熱門的職業。
現在,除了以承辦公部門包案為主的青創會、資策會外,大學創業學程、推廣部和企管顧問公司也都大力開課。講師業甚至出現經紀人制度,有專門的公司和經紀人幫忙打點熱門講師的演講邀約,規模愈捲愈大,儼然自成一個產業。
一名優秀的講師,一周只要工作兩天就可以擁有近10萬元的月收入;若是明星級講師,一場90分鐘的演講甚至可以收費2萬元以上,很難不讓人趨之若鶩。
其實,台灣的講師業發展甚早,1990年代台灣中小企業開始轉型、大型企業國際化之際,便興起第一波講師創業潮,許多企業高階經理人以自己的管理經驗、業界人脈為基礎,自立門戶,成立企管顧問公司,到企業內部授課。
2000年後,政府逐步成立創業、育成中心等專案,造就講師業的第二波高潮,講師們不再需要先成立企管顧問公司當後盾,而是直接到青創會、資策會等單位取得認證,一個人就可以全台、兩岸講透透。
裘凱宇在大專談判營上講授觀人術,受到學員好評。
他們幾乎沒有創業成本,提供的產品是「說話」、「說故事」,因此抬頭也很酷炫,常常名片一拿出來,掛滿了「講師」、「顧問」、「企管教練」等頭銜。為此,他們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出版自己專業領域的實用工具書,兼具教材和打開個人知名度的功能;出書等於是「講師業的名片」。
因此,講師業變得微型化,內容趨於多元化。例如,卡內基等激勵課程成為上班族的最愛;企業行號瘋行銷,行銷企劃講師夯起來;數位化工具快速發展,企業員工必須與時俱進,數位講師崛起了。甚至,因為「人人皆業務年代」的來臨,許多教導餐桌禮儀、選購服飾的「品味講師」也應運而生。
但是,當產業規模愈來愈大,以創業為主題的課程愈來愈多,人人都在講,如何講出新趨勢、新需求?如何建立自己的強項?
2007年後的講師熱便來到了第三波發展,講究更明確的個人品牌、更獨特的課程內容、更高階的創業知識專業能力,還要具高度理想性,善用書寫、社群、或平台來聚攏人氣,才能夠經營出自己的聽眾群,並且不被舞台上的激情所迷惑。
此時,台灣講師終於從單純的說故事人,進一步成為資訊整合者、休閒聚合者、平台分享者。若以內容區分,講師業又以產業創業顧問、數位資訊、溝通學三個領域最受歡迎。
(左)陳瓊華活力十足,咖啡館一坐,就可以隨時上網工作。(右)她所發起的「泛醉」品酒社團還把場地開拔到淡水河遊艇上,為成員製造休閒社交機會。
民國52年次的張志誠是第三波講師潮中很獨特的一位,他當過十多年的記者和編輯,原先所任職的《Career就業情報》更是專門探討職場議題的雜誌,因此,新聞專業成為他的授課強項。
「我48歲才轉行,轉換跑道前就做好預備動作,擇定微型創業、服務業、輔導、大陸等幾個關鍵字寫了3本書,經營自我品牌,」張志誠說。
他的第2本書是創業指南《2萬元有找,中國批貨!》,特別緊抓微型創業的時代脈動,2008年一推出就轟動,台灣的網購、服飾店創業者幾乎人手一本,按圖索驥到大陸批貨販賣,至今長銷1萬8,000本,今年秋天還要再大改版重新印行。
張志誠也靠著這本書打下基礎,順利進入講師業,並陸續推出《韓國批貨賺到翻》、《網進中國,賣翻天!中國淘寶網Step-by-step搶攻地圖》等書。
張志誠分析,現在的創業者愈來愈聰明,他們在創業預備期就會積極到處上課、找專家諮詢,希望把較多的精神用在品牌經營上,而不是花太多時間在跌跌撞撞的批貨、會計、公司登記等細節摸索中。
因此,張志誠的媒體溝通課程特別受到創業者歡迎,他設計出一套書寫品牌故事、找到自己的新聞點、寫新聞稿、與媒體接觸的綜合課程,為創業者做好心理建設,不害怕主動和記者聯繫。
他演講時並不需要太多的激情互動或誇張動作,而是以豐富實用的資訊取勝,學員連做筆記都來不及,根本沒時間打瞌睡。
目前,張志誠以1年出版1本書的速度穩定前進,將講課內容具體化,並擔任桃竹苗多元就業方案輔導委員,也和知名講師陳文彬、樓正浩等人共同成立「台灣產業訓練協會」,啟動全新的服務業「服務認證」機制,打算先在台灣推展開來後,再進軍大陸。
記者的工作是發問,講師的工作是回答;記者是以任職的媒體當品牌,講師則必須把自己視為品牌。張志誠坦承,一開始時,雖然他早就料到轉換跑道會遭遇身分和心態的衝擊,但「知道」和「經歷」是兩碼子事,難免要度過一段轉行、創業的調適期,但也唯有如此,才能對其他創業者產生同理心,不厭其煩解答。
而且,擔任過記者的人深知趨勢和知識是無涯的,不可能有無所不曉的全能型講師;如果講課現場有學員問了自己回答不了的問題,他會請對方留下資料,再利用記者擅長尋找答案的能力,釐清問題後,回信給發問者。
裘凱宇和楊嘉玲長期錄製有聲書評,嘉惠視障人士,也經營出名氣。
數位課程講師陳瓊華在講師業獨樹一格。她講授職場技能,並熱中舉辦各種社團活動,滿足學員的社交和休閒需求,盈餘還拿來做公益,形象良好。
民國59年次的陳瓊華是東吳大學國際貿易系畢業,擔任過上櫃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高爾夫球場企劃等工作,任職期間特別重視職場競爭力,到處進修上課。
2004年起,她開辦自己的電子報,以e-mail信箱中三千多位連絡名單為基礎,每月發送兩次自己對職場和數位趨勢觀察的文章,反應熱烈。2年後,她決定從企業出走,勇闖講師業,並鎖定「數位技術」為主題,隨著潮流演變,一路從數位文件、網路運用、部落格經營、社團經營,講到臉書行銷、網路創業。
她隨時留意數位技術的風吹草動,只要微軟Windows改版、臉書政策改變,就把教材重新再編寫一遍。
有趣的是,因為一開始就經營人脈得宜,陳瓊華從來不主動向開課單位推銷自己,找上門的邀約卻從未間斷過;她也從沒遇過低潮,只要是哪陣子邀約變少了,就會多花時間寫部落格,「努力分享,從來不浪費時間。」
陳瓊華大學時參加童軍團,畢業後擔任過三屆台北市石牌社區童軍團團長,辦活動經驗豐富,也練就了流利的口才和敏銳的臨場反應,讓她在講師業如魚得水。「帶童軍團時,天天應付無厘頭的小孩,現在講課現場的奇怪發問和突發狀況都算小意思,」她說。
陳瓊華的好口碑不斷,2008年金融海嘯後,演講邀約甚至多到常排不進行程,她也開始思考講師不必以量取勝,而是要有品質地分享知識,因此決定不管邀請者價錢喊多高,她每星期最多也只排課兩天,讓自己擁有較多私人時間充電。
而她充電的方式很特別,就是舉辦各式各樣的網路社團活動。
陳瓊華奉行童子軍「日行一善、服務人群」的精神, 從2006年起,陸續開辦了「eComing Club」數位分享社團、「泛醉俱樂部」品酒社團、「益讀俱樂部」作家講座、「找樂子」生活經驗講座社團、「嘻讀」封閉型讀書會等等,緊湊到幾乎周周有活動,到2013年6月底為止,活動總共累計近300場,六千多人次參加過!
以泛醉俱樂部為例,品酒地點上山下海,開拔到宜蘭農莊、淡水河遊艇、台鐵餐車等地方。這些社團的活動盈餘則全數捐給公益團體,收支明細公開在網路上,完全透明化,陳瓊華等於是義務性地辦理活動,大學社團同學稱她是辦活動辦到「成精了」。
「現代人太忙碌,偶而也需要休閒調劑、認識新朋友,我只是在提供一個社群平台,」陳瓊華說,但不可否認,她的社團同時也在低調地累積主辦人的曝光度和形象,「不必多說什麼,大家就知道妳是誰、是什麼樣的人,在台灣上千名講師中自然有好名聲。」
記者轉業的張志誠以豐富著作為授課後盾,一進入講師業就上手。
近年來溝通術成為職場進修新顯學,企業中階主管和業務人員都將其視為必修課程。有別於產業創業顧問和數位技術講師教的是「硬功夫」,溝通術標榜傳授「軟實力」。
民國66年次的裘凱宇和70年次的楊嘉玲是罕見的講師情侶檔,兩個人都擁有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楊嘉玲還是合格的心理諮商師,曾任職於桃園縣社會局,經手處理過家暴、性侵害等棘手案件,經驗豐富。
他們會進入講師行業,起源於網路有聲書評的經營。2005年時,裘凱宇和朋友創業經營網路公司,他開始把自己的讀書心得錄製上線,練習數位工具操作。隔年他進一步邀請作者或出版社編輯上節目,並以一周一到兩集的速度快速累積人氣,至今已介紹過近600本書。
在YouTube上,《有聲書評》單本最高點擊率可超過3,000次;另外,裘凱宇也開發App軟體下載功能,和盲人社團的「蝙蝠電子報」、「視窗電子報」合作,讓視障同胞也能「聽」到書本的美好。
靠著公益性質的有聲書評打開知名度和人脈後,2008年兩人正式投入講師業,初期以情緒管理和自我成長為主題,在校園中巡迴;後來還固定上公視知名親子節目《爸媽冏很大》,分析代溝議題。
2011年起,他們強化市場區隔,設計出一套心理學溝通課程,講授表情與行為解讀,把心理學上的肢體、表情、口語聲音等「觀人術」活用出來。今年暑假,台灣談判學權威劉必榮教授特別邀請他們兩位到「大專談判營」中,以「談判桌上的望聞問切」為題授課。
現場講課時,他們一個人站在台上講課,一個在台下拍照,捕捉學員臉部表情,然後當場放入電腦中,以投影機播放、分析,當作最現成的活教材,拉近學生與心理分析知識間的差距,迴響熱烈。
講師業正熱門,但這個行業也充滿道德性的試煉─舞台和群眾簇擁的虛榮感常會讓人忘記初衷,迷失自己。陳瓊華認為,「傳遞知識,與人互動,不狂妄地把自己當作『人生導師』,是講師們必備的心理素質,只有懷抱熱情和理想性的人才能在舞台上長長久久。」
當職場競爭愈來愈激烈,進修已成必然,在你選修課程時,也別忘了選個好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