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館借力美國NGO,援助友邦海地
牟華瑋就任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會執行長剛滿3個月,接任此職之前,已累積20年派駐外館處理涉外事務的經驗。
他以2010~2013年擔任駐邁阿密辦事處處長期間,美國「糧食濟貧組織」在我國友邦海地興建以我國名義捐贈的賑災屋舍為例,說明個人、NGO、政府及受助災民「四贏」的人道援助跨國合作模式。
2010年1月,位在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發生規模7.0的大地震。根據該國政府估計,倒塌和嚴重受損的民房與辦公大樓合計超過28萬棟,死亡人數超過20萬人。
災後,各國政府與NGO團體快速啟動醫療、物資援助與住屋重建的計畫。例如,台灣的慈濟功德會聯繫遍及全球的志工,很快就把40萬包速食飯、30公噸玉米粉、5萬條毛毯、1萬箱飲用水等賑災物資運抵災區。
「糧食濟貧組織」是全美規模最大的國際人道救援NGO,1982年成立,總部設在佛羅里達州羅德岱堡附近,距邁阿密不遠。
2011、2012連續兩年,牟華瑋結合當地台商的力量,捐出先前在加勒比海商展展出的3C產品、法藍瓷等台灣精品,交由糧食濟貧組織慈善義賣,義賣所得一萬多元美金,全數捐出幫助海地災民興建永久屋。
「與糧食濟貧組織合作,比我們自己單獨做慈善義賣,效果高出數倍,」牟華瑋說。
也因為糧食濟貧組織的公信力,我國政府每年捐給該組織800~2,200公噸米糧進行海地賑災。今年5月駐海地大使黃再求更代表政府簽約,加碼援米數量,提高至2,400公噸,深化與該組織的合作。
緊扣國際關鍵議題,推動普世價值國內立法
在國外,政府部門與國外的NGO合作,可多盡一份地球村公民的心力,也開拓國際舞台的空間。在國內,在不影響NGO自主的前提下,政府給予資源協助,兩者合作,成效加倍。
但前提是須以人道、人權等普世價值為努力的目標。政府與NGO團體本於健康人權的價值,合作多年,成功推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並納入全球新興傳染性疾病防疫通報網,即為一例。台灣今年已是第6度以觀察員的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當今還有哪些國際關鍵議題,值得政府部門與NGO一起努力?牟華瑋認為,聯合國在2002年定下的《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具指標意義。
根據此一目標,在2015年之前,聯合國會員國承諾實現8大目標,包括:消滅極端貧窮及飢餓、普及小學教育、促進兩性平等與女性賦權、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產婦保健、迎戰愛滋病毒、瘧疾及其他疾病、確保環境永續,以及全球合作促進發展。
牟華瑋表示,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IGO),聯合國扮演國際議題設定的關鍵的角色,但在議題定調的過程中,一定也會徵詢國際NGO團體的意見。
因此,協助國內的NGO,在國際議題上,與IGO、INGO更緊密地連結,並配合國際主要關鍵議題的設定與修訂,在國內推動相關議題的法制化,是NGO國際事務會最重要的工作。
牟華瑋表示,《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就是台灣做得很成功的國際議題之一。
這個被稱為「婦女人權法典」的聯合國公約,反對任何對婦女的歧視,符合《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揭櫫的兩性平等與女性賦權,已在2011年5月經立法院三讀完成國內法化的程序,2012年正式施行。國際專家已於6月來台參與我國第二次國家報告的審查。
此外,牟華瑋說,今年5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也是政府與NGO團體呼應國際議題的重要例子。
其實,基於對普世價值的追求,國內有些NGO早已扮演聯合國諮詢者的角色。例如,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世盟)具有聯合國公共資訊部「全面諮詢地位」的資格;慈濟與國際佛光會則在經濟社會理事會具有「特殊諮詢地位」,受到政府間國際組織的重視。
台灣NGO的「國際力」有目共睹。這些非政府部門組成的團體,可以快速地掌握國際上的關鍵議題,而且鑽研得既深且廣,牟華瑋認為,這些也都是台灣軟實力的展現。
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有人認為,全球風險社會面對的困局沒有最壞,只會更壞。相反地,政府部門與NGO合作,在危機中抱持樂觀的態度,相信只要付諸行動,就能帶來改變,崩壞後的石縫終會開出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