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長尾山娘
藍鵲分佈在海拔二百公尺到一千公尺左右的闊葉林或其他樹木茂密之處,為鵲屬、鴉科。和烏鴉同一科,直覺就被認為不會太美麗,但藍鵲除了頭、胸部為黑色,嘴與腳是紅色,此外全身鮮藍,會隨光線、環境變化色澤,在陽光下像藍色琉璃一樣散發耀眼的光澤。
尤其鵲屬鳥種都有很長的尾羽,藍鵲也承襲此一傳統,四根末端白色的尾羽,中央兩根長可達四十公分,佔全身長度十分之七,因此又被賞鳥者稱為「長尾山娘」。
尾巴太長,對飛行是負擔。藍鵲不喜做長距離飛行,且只飛直線。它們總成群出動,秩序井然,一定有一隻先飛,其他才一隻隻排列整齊地逐一飛去,獵人們將此景稱為「長尾陣」。
雖然外形比它的鴉科姊妹出眾,但藍鵲在個性上仍保有鴉科本色,非常聒噪。有它在之處,總不難聽見「嗄——鏗、鏗、鏗」的喧鬧聲。
強悍如轟炸機
曾經擔任中研院動物所研究助理、負責觀察藍鵲的馮豐寬表示,藍鵲性情凶悍,他為了辨識每一隻鳥,爬上樹為巢中幼鳥套腳環時,曾遭到成鳥像轟炸機一樣輪流攻擊,必須戴安全帽才有辦法工作。
藍鵲喜歡吃植物性漿果,尤其愛木瓜。山上人家種的木瓜常被它們吃成空心,外表只看得見一個圓洞。獵人就常以木瓜為餌來誘捕它們。
牠們也以昆蟲、蜥蜴、蛇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甚至攻擊其他鳥類的幼鳥和蛋。中研院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藍鵲巢附近的白頭翁、山麻雀、小卷尾等小鳥,常在藍鵲飛過時,往藍鵲身上猛烈撞擊,力道之大有時甚至迫使藍鵲改變航道。動物所研究員劉小如以為,顯然它們知道藍鵲是天敵,而「先發制鳥」。
遠離糞便,以避天敵
藍鵲的繁殖期在每年三到四月,每巢有四到六個蛋。它們築巢位置相當固定,若未受到打擾,常常數年都會回同一地區,甚至同一棵樹築巢。
當成鳥捕食回巢,幼鳥會閃動翅膀乞食。閃翅動作對藍鵲很重要,羽毛沒長好的幼鳥都知道閃翅,成鳥也以閃翅互相示好。
藍鵲間的互動頗強,尤其是在一家「鳥」裡,更是親情濃厚。例如:雖屬雜食性,但或許是基於把好東西給下一代的天性,成鳥餵給幼鳥的絕大部分是動物。成鳥捉到長滿剛毛的毛蟲,還會以嘴叨著往樹上摔打,去除剛毛,再餵幼鳥。
而且,由於鳥類腸子短小,幼鳥一吃東西很快刺激腸蠕動,一邊就排洩。為保持巢的清潔,幼鳥一抬起尾部,成鳥馬上過去接個正著。幼鳥的排洩物呈圓形,有一層膜包著,以便於成鳥將之銜至離巢較遠處丟棄,避免暴露鳥巢位置,招引天敵。雛鳥從出生至會飛,約需四、五個星期,這期間它們都由成鳥如此「伺候」。
改變自己,適應人類?
藍鵲被視為具有很強的適應及利用環境的能力。
研究人員就曾觀察到一巢藍鵲成鳥在每天東方既白,即開始逐一探視整夜不熄的路燈和簷燈四周,從燈頂、屋簷,一直到電線桿四周的地面,仔細搜尋躲藏或已死去的昆蟲。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扇平工作站附近的藍鵲,也會到蛾類研究人員設置的聚蛾布上吃飛蛾。
又如牠們也喜愛在附近有人家的竹林、果園築巢。根據美國奧杜邦生物保護協會出版的「野生的鳥」一書指出,只要當地的人活動不多,不會對它們造成騷擾,許多鳥會從自然環境移居到人類的環境中,因為在靠近人煙的地方,其他天敵較少。
科學家曾對此種生物利用人類環境的行為提出疑問:在人類大規模改變環境時,只有彈性大、能接受人類活動方式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因此,在自然演化的過程中,人類是否已開始扮演「使不能適應人類的生物滅絕、使能適應人類的生物跟著人類改變」的角色?
不能適應人類而滅絕?
「救救我們——由鳥類存亡看人類未來」一書中曾提到,目前台灣特有種鳥類中,藍鵲由於築巢地點固定、外型美麗,受到極大的捕捉壓力。在中研院觀察的十六個藍鵲鳥巢中,只有三個巢未被人侵犯;而在其他十三個巢中,十分之七的幼鳥都被抓走,它們的繁殖成功率很低,目前已和黃山雀、帝雉、藍腹鷳……等並列為數量較少的台灣特有種鳥類。
藍鵲會是「能適應人類,但跟著人類改變」、或「不能適應人類而滅絕」的生物?答案仍然未知。
〔圖片說明〕
P.41
藍鵲幼鳥乞食、成鳥相互示好時,都會出現閃翅行為。
P.42
除了雙親,同一群藍鵲的其他成鳥也會幫忙養育幼鳥。
P.43
藍鵲巢大多建築在高大闊葉木上層的枝椏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