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城鄉「關係人口」
在地方創生的大方向底下,近年日本國土交通省將「關係人口」列為重要策略,在民間,高橋博之、樂活雜誌《ソトコト》(Sotokoto)編輯長指出一正等人也積極倡議。
所謂的「關係人口」,根據明治大學教授小田切德美的解釋,指的即是「與在地有關係的人口」。當偏鄉人口大幅流失,若僅憑著鼓勵生育或青年移住,由於實際行動上的困難度,效果相當有限。
因此,好比給予地方經濟支援,甚至會固定探訪、短期定居的「關係人口」,在近年開始受重視。這些人雖然不能計入在地人口,但卻與地方有著或深或淺的關聯,他們是活化地方的動能來源,甚至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有極大可能會成為將來的移居人口。
在關係人口的策略下,食通信將是推動創造關係人口的方法之一。尤其,食通信尤其珍貴的,是能打破雜誌的限制,從刊物出發,藉著編務、食材體驗、文化體驗活動,猶如楊璨如說的:「去找到有趣的連結。」令一片死寂的農村,因著與消費者的多元聯繫,能藉此轉動起來。
從消費者到行動者,刊物的編輯長自身就是絕佳案例。隻身移居南澳的蔣沛妍,藉著刊物連結東岸各地的生產者,甚至團結起移居南澳的青年一同參與編輯,也由於東岸的特殊性,他們也積極舉行文化體驗活動,邀請讀者親炙來自大山大海的生命力。
又好比目前仍在台北求學的魏曉恩,除了自己因著食通信的緣故得以與農村再續前緣,甚至進一步進入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研究所(即是以前的農推所)就讀,「開始學習用比較嚴肅的角度來看待農業。」她有所體悟。另一方面,她提出「參與式編輯」的概念,將編務開放,「這不是我一個人的雜誌,只是我比較早接觸到食通信的概念。」秉持著這樣的想法,她廣邀在學青年共同參與,藉由帶領著編輯團隊下鄉採訪,使得生活空間與農村甚遠的年輕學子,能有機會踏入偏鄉農村。
由此看來,食通信的意義除了是一份來自產地的食鮮快遞,更是擔起激發城鄉交流使命的平台,除了創造出城鄉之間有意義的連結,也試圖為凋敝的農村尋覓生存下去的可能,一如高橋博之所盼望的:「讓彼此持續地連結與交流,並為此使命而展開行動,彼此守護。」
跟著農友一起務農,暇餘時間才作採訪,這種方式讓團隊與農友建立起深厚的情誼。(東台灣食通信提供)
泰雅部落裡,採原始方式種植的椴木香菇。 (東台灣食通信提供)
《東台灣食通信》編輯團隊: 蔣沛妍(中),與同樣具有農業背景的 陳姿靜(左)、蔡山(右)。(林旻萱攝)
再熟悉不過的本土水果, 透過企劃力重新賦予了新鮮感。(旅人食通信提供)
魏曉恩說:「能夠在學生時代遇見食通信,真的非常幸運!」
《旅人食通信》以全台灣為腹地,每一次的企劃, 都為讀者揭開趣味橫生的農村風景。(旅人食通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