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金門在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也都知道這幾十年來它在金門全體軍民努力建設之下,所呈現的固若金湯與欣欣向榮的氣象。本文作者卻試以民情的角度來報導金門,從平易、親切的事件中,描繪出金門的各種風貌。我們似乎也因此更能感覺出金門從內在所散發出來的:安定、壯大、堅韌、勇毅與威武不屈的精神。
秀麗壯觀的莒光樓。(孟慶常)
傳統的中國式建築
在金門,隨處可見中國古老的農村磚房,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貼著對聯:「得雙美壁迎佳婿,第一佳兒配美人。」可能這家人今年嫁了女兒或娶了兒媳。「建設金門趁此日,反攻大陸在今年。」或是最常見的「行仁義事,存忠孝心。」……
傳統的農村建築,配上大紅的對聯;村後的青草地上,總放有幾隻黑羊。家家戶戶都養著狗。靜靜的村子裡,有生人來了,狗吠幾聲。屋子裏探出人頭,原來是位梳著髻兒,穿著舊式斜襟衫褲的老太太。她捧著一盆東西邁出門檻,嘴裏一邊學著雞叫,一邊把雞食撒在地上,一下子十幾隻雞就圍了過來。在金門,隨處可見這種典型中國農村生活的景象。想像中安和樂利的中國農業社會,大概也就是這樣子吧。
世代家居金門,金門高中英文老師鄭雪梨說:「金門人勤儉忠厚,個性保守含蓄,不善言談。經濟的繁榮,使得都市裏的人不由自主地改變了價值觀念,但是金門人仍保持著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迷信、家族觀念重、父母有權威。在金門,盛大的喪禮中還可以看見白色的馬出來,那種威嚴隆重的場面,真是非常感人!」
位於太武山腰,總統 蔣公在民國四十一年所寫的「毋忘在莒」勒石。(孟慶常)
金門人怎樣看他們的家鄉
鄭雪梨今年三十三歲,她是在台灣受完大學教育,然後回到家鄉,結婚生子。她說:「當初,我和我先生也有留在台灣求發展的念頭,但是金門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的家人親友都在這裡,親情與責任,使我們覺得還是要回來為本鄉本土盡點責任。回來十年了,已經習慣了這種平靜踏實的生活方式。現在想來,我們都覺得當初的抉擇是對的。」
鄭雪梨畢業於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她的先生則是東吳大學畢業的,現在金城國中教書。他們夫婦帶著四個孩子,和公婆住在金城鎮上一幢二層樓的房子裡。像所有金門的房屋一樣,他們家也有地下防空室。
今天,金門的年輕人有許多都像鄭雪梨一樣。今年二十五歲,在金門自強特展工作的黃雅人,是位秀麗的金門小姐。她說:
「我在初中畢業時曾有機會保送到台灣唸書,但父親不希望我離開他太遠,所以我就留在金門升學。」
去年,黃雅人曾被派到台北遠東百貨公司的金門自強特展攤位工作了好幾個月。台北的花花世界她雖喜歡,但她覺得,究竟比不上自己的家鄉。
遙望海那邊就是祖國的山河。(孟慶常)
家鄉總是親
這也讓人想起,去年金門少棒隊到台灣比賽。賽完回去,臨上飛機時,一位記者打趣道:「台北那麼好玩,不要回去了吧?」結果小將們很嚴肅的說:「金門是我的家,怎麼能不回去!」
今年三十歲,金門縣政府文教科社教股股長李錫回,是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的,他說:
「我是家中的長子,當我畢業時父親要我回來,因為我們在這裏有田產。我也覺得回鄉服務是一條很好的路。」
現在李錫回和他的父母親、妻子及兩個孩子住在古寧頭北山村的老家。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大捷時,李錫回還沒有出生,但常聽父母親談起那一段我們的勝利粉碎了中共「拿下金門,進犯台澎」的妄想。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時,他們住的北山村被炸毀了一半。他還記得只一夜的功夫,隔鄰的南山村就全毀了。八二三砲戰是戰史上很慘烈的一次,在四十四天裡,中共對著一百七十八平方公里的金門島群發了四十七萬多發砲彈。但我們的國軍不屈不撓,曾擊中魚雷快艇十八艘,大型砲艇三艘,打下米格機三十一架。
雄糾糾氣昂昂的金門婦女自衛。(孟慶常)
在戰火中磨練出堅強的心志
對於距離大陸最近的古寧頭人來說,三十年來經歷的戰火比誰都慘烈。這些老一輩的人難道都不怕?而且堅持要子女留在金門,這是為什麼呢?李錫回說:
「當然也有老一輩的人希望子女外出求發展,他們這樣想,倒並不是怕戰爭,而是小地方的人想往大地方去的心理。就像台灣南部的人想北上求發展一樣。但也有許多人像我的父母一樣,希望孩子留在身邊,這是一種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的觀念。」
從這幾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今天金門的家庭仍是中國傳統的家庭型態,父母權威大,子女也孝順敬畏父母。
其實,不只是金門人深愛他們的家鄉,從外地到金門去工作的人,往往也有相同的感情。這些人多半是為了一個理想,而選擇來金門工作。金門廣播電台光華之聲的播音員王莉莉,就是一個例子。
王莉莉是山東人,家住新竹,民國六十七年從實踐家專畢業後,考入林口光華廣播電台,自願分發到金門來工作。
古寧頭戰場是捩轉乾坤的古寧頭大捷所在地。(孟慶常)
離故鄉近,回去的心更強烈
走在金門廣播電台深深的隧道中,健康明朗、梳著兩條辮子的王莉莉,以純正的國語說:「我很喜歡站在這裡,因為離自己的家鄉近,回去的心也更強烈。」
三十年前,王莉莉的父母像她這樣的年紀,就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在這裏成家落戶。他們不反對女兒單獨前往戰地工作,因為,這是一個磨練的機會。
正如李錫回說的:「金門人飽經戰火,他們對戰爭的經驗多,警覺性高,因此最能領略戰爭的意義。」美國與中共建交後,這些生活在戰地的居民,絲毫沒有恐慌,也不以為需要談論這個問題,大家照樣篤實安定地過日子。一位八十歲的老先生,以道地的金門口音說:
「我們是不會怕的。如果中共真的來了,能往那裡逃呢?逃到臺灣?臺灣的人又往那裡逃?我就要留在這裏,我不相信他們能怎麼樣!」
美國與中共建交後,一向善於作態宣傳的中共為了表示「友好」,宣佈停止砲轟金門。被砲擊了三十年的金門人,並不因此而感到高興。一位居民說:
「當初說『單日打,雙日不打』的是他們,現在不要打的也是他們。砲聲雖然沒有了,但耳根並不清靜,因為他們一天到晚對這裏喊話。說的是千篇一律的老套,放的是難聽的樣板曲,聽得人煩死了。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在忍受中共殘酷的砲擊,我們離大陸最近,聽過很多大陸上的事,也看過大陸來的人,我們最瞭解大陸的真相,他們再怎麼宣傳,對我們都不可能發生作用。」
向大陸施放心戰氣球。(孟慶常)
國家民族觀念特別強
在砲火中長大的孩子,國家民族的觀念特別強,許多的金門子弟都去報考軍校。民國六十八學年度,金門有一百九十四位高、初中畢業生升入軍校。
在金門,滿十六歲以上,不論男女,都是自衛隊的隊員。他們按年齡、性別、職業,分別編成機動、守備、婦女、幼獅、運輸、員工等任務隊,寓兵於民。
自衛隊除定期集訓外,並經常結合守備部隊舉行任務演習。雙十國慶及國家慶典時,他們也曾組隊到台灣接受校閱。金門自衛部隊和地區的駐軍,在歷次戰役中聯合作戰,都有輝煌的戰績。
山東籍的金門廣播電台播音員王莉莉說:「我自願來這裏工作,因為這裏離我的家鄉更近!」。(孟慶常)
金門,發光的金門
「從長長艱苦的歲月中邁過來
哦!金門,我看見你發光的足踝
踩著那四通八達的高級路面
密密傳遞著島上軍民滿懷的希冀」(張默)
當車子在平坦的中央公路和環島公路上奔馳,看到的金門是一片綠意盎然。金門因為土質不好,原本是個草木不生的荒島。十幾年來,近八千萬株的綠樹,是由戰士們一盆水、一杯水的慢慢餵養大的。
民國六十二年,金門遭受了一次數十年來未有的大颱風,摧毀不少農作物和行道樹。一夜狂風過後的早晨,蔣緯國將軍陪同外賓蒞臨訪問,不但看不見倒在路上的斷樹,整個金門島上也看不出一點颱風過境的痕跡。據說後來蔣緯國將軍由台灣給金門軍民寫了一封讚美的信說:「……這就是金門精神……。」
的確,你只要在金門耽上半天,你就能感覺出金門是個效率極高的地方,與工業化的大都市相較,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綠化,再加上安靜與整潔,使得這個本來貧瘠的荒島,變成一個美麗而富足的精神堡壘。金門的風景區,像中正公園、太湖、榕園、古崗湖、莒光樓、太武山……都令人留連忘返。
一天下午,我們經過寧靜的古崗湖畔,十幾隻大白鵝在水中自在地游來游去,好美的一幅圖畫,大家忍不住下車欣賞。照顧這些大白鵝的,是一位四川籍的退伍戰士。他說,民國六十二年蔣總統經國先生送來九隻大白鵝,就由他負責照顧,最多時曾繁衍到三十九隻。
今年九十一歲的楊老先生是後埔村最年長的人,問他有多少孫兒,他說多得他也數不清了。(孟慶常)
新興作物甘甜腴美
「綠化金門」已經達到目標,現在,開始為「果化金門」而努力。金門縣農業試驗所在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的指導和支援下,改良推廣果樹,也改良雜糧作物,像高粱、玉米、甘薯等,並且研究新興作物如馬鈴薯,現在馬鈴薯已可年產一百公斤以上。
十幾年前,在金門吃不到西瓜,如今,又香又大的西瓜成了金門特產。以前,不少人臨別金門時,總要帶一、兩棵大白菜、或高及膝的大蘿蔔回家。今天,除了大白菜和蘿蔔,番石榴、桃子、葡萄、枇杷、荔枝,甚至紅棗,都成了金門的特產。
民國六十六年,金門縣政府和金門縣農業試驗所輔導低收入人民和退除役官兵,利用荒廢貧瘠的海埔新生地耕作,並成立了富康農莊。目前已有惠民、慈湖、裕民、金沙四座富康農莊。他們預定六年內輔導一百二十五戶人家。
富康農莊經營的方式,是以雜糧蔬菜為主,配合淡水魚養殖及畜牧生產,也就是農漁牧綜合經營。為了安定他們的生活,並方便他們經營,政府以三厘的低利貸款幫助他們建屋。在富康農莊一家人的門口,有一幅對聯:「中央政府給我屋住,三民主義予人地耕。」可以說道盡了富康農莊的意義。
這位八十一歲的老太太住在安老院裏,提起去年的「阿公阿婆遊台灣」之旅,開心得不得了。
金門酒是一大財富
經過雜交改良育成的金門五號雜交高粱,耐旱抗蟲,再生力強,還可利用宿根栽培增加一季生產,較原來的本地種增產百分之四十九。
高粱是金門最主要的經濟作物。聞名的金門高粱酒就是用金門高粱釀造的。
金門原本是個荒島,黃沙瀰漫,風旱為害,每年全島生產的糧食還不夠吃三個月,而且是以甘薯、落花生和大麥為主。農民經年辛苦,卻難得溫飽,所以過去許多壯丁都到南洋謀生,居民生活仰賴僑匯接濟。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先總統蔣公很關懷當地人民的生活,指示加速建設金門。民國四十二年,為了增加戰地財源,輔導青年就業,繁榮農村經濟,政府在金門設立了金門酒廠。以一斤高粱兌換一斤白米,來鼓勵農民種高粱。這樣,不但改善了人民生活,同時還把釀酒供銷的生產盈餘,轉供地方建設所需。
今日金門公務員的薪水,每一百元中有四十元是來自金門酒廠。
曾經飽受戰火摧殘的古寧國小,學生個個活潑健康。(孟慶常)
為造福本地的農民
現在政府向農民購買高粱的價格是每公斤新台幣十五元,向外地購買只要一半價格就行了。可是政府為了保證農民收益,推廣高粱種植,百分之九十的原料還是購自當地。
所以有人說,金門的農夫是最有錢的了。一位年輕的公務員說,他父親種一小塊地的高粱,每個月的收入比他還要多。
金門產的高粱是屬蠟質品種,黏性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蒸熟之後,呈膠糊狀,含酒量及品質特優,是釀酒的好原料。
金門酒廠是設在寶月庵附近,庵內的寶月泉泉水清涼可口。氣候好,高粱好,再加上水質好,使得金門酒特別香醇。當年戍守金門,已故的趙家驤將軍酒後曾譜出兩首詩:「為愛金門酒,來尋寶月泉;故鄉胡歲月,此地漢山川。」「兩擔豎前壘,九龍淡遠煙,沙場君莫笑,一醉勒燕然」。悲壯的詩句,道出這位戍守沙場老將憂時憂國的情衷。
在金門,隨處可見這種古老的牌坊,今天金門仍保持著中國古老的傳統習俗。(孟慶常)
嚐嚐香醇的金門高粱酒
參觀金門酒廠聽簡報時,桌上擺的不是茶水,而是一杯金門高粱酒,和一盤道地的金門花生。似乎在表示:「我們多說也沒用,您自己嚐嚐就知道了。」
黃魚、螃蟹盛產的冬季,在金門市上小食店,叫一盤黃魚或連殼烹的螃蟹,配以金門高粱酒,真是一大享受。
金門人也最愛以他們自豪的金門酒待客。如果聽說你是外來客,那更要多勸幾杯。他們說:「來金門一定要喝金門酒。」感情就在杯觥交錯中溝通了。
在金門,老人能喝,壯丁會喝,小姐們酒量也不差。金門酒就像金門的人情味一樣濃,像金門小姐美麗的笑靨一樣甜。
金門酒廠現有三百四十名員工,已從民國四十二年的年產二十一萬公斤增加到目前的二百五十萬公斤。從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已納入台灣省菸酒公賣局體系。高粱酒可以說是金門的一大財富。
事實上,今天金門陶瓷廠年產八萬件的產品中,有七萬件是為了供應金門酒廠裝酒用的。而「金門日報」社在民國六十六年三月,耗資新台幣一千多萬元購置的一架彩色印刷機,除了印該報的彩色版外,最主要的生意,也是印酒瓶上的彩色標籤。
金門陶瓷廠每年生產陶瓷八萬多件。(孟慶常)
隔海遠眺,情難自己
金門目前有四個喊話站:小金門、大膽、古寧頭、馬山。以閩南語男女聲混合喊話,也加雜播放地方戲曲,像南管、歌仔戲等。
太武山上的馬山喊話站,是距大陸最近的地方。一進門就可以看到「還我河山」四個大字。穿過重重的隧道,站在山頭,距對岸的角嶼只有兩千三百一十公尺。風從海上吹來,似乎也吹來海峽那邊的嘆息與低泣。
遙望海那邊隱隱的山脈,那就是祖國啊!站在這堛熙X問者,當年離開她時,只是個嬰兒,大陸的山河,在記憶中已是一片隱約模糊。
近鄉情怯,從四十倍的望遠鏡望出去時,對岸的土房,遠處的人影走動,是那麼真實的呈現在眼前,熱淚不覺湧去。對岸的人也能這樣歡笑的往這邊眺望嗎?一水之隔,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從太武山下來,沿途美麗的花崗石,蒼勁的松樹,蔚藍的天空,清潔的空氣,並沒有使沉重的心頭輕鬆下來。故鄉的景色,故鄉的同胞,都在腦海婼L桓,久久不去。
從太武山下來,我們受邀到古寧頭北山村一家居民家中午餐。
三十年前,古寧頭大捷時,女主人才十九歲,那時,她們住的村子遭半毀,有許多親友死於砲火之中。他們住的是一幢中國舊式三合院的平房,一進門是前廳,兩邊是廂房,由女主人小叔一家人住。邁過院子,後面是正廳,兩邊又是廂房,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兒子、媳婦及孫兒一大家人住。
年輕優秀的技術員在專心的工作。(孟慶常)
保持傳統的大家庭生活
也許是因為房子仍保持著古老的樣式,在金門三代同堂或是幾房同住,是很普遍的事。
那天,主人特別以古寧頭的名產海蚵待客。
據說金門的海蚵一向大大有名,以前廈門市小食攤上,喜用紅紙大書「金門海蚵」,來招徠顧客。
金門的海蚵特別好,主要是它是以花崗岩採出的石頭來養殖。據說在古寧頭一帶養蚵的石頭,是由石工琢成一條一條長方形的石塊,俗稱「蚵株石」。在冬至春季海蚵收穫期間,用一種鐵製的蚵棖,把石頭上的蚵莆鑿落在竹製的蚵篩裡,清洗乾淨後裝入簍筐挑回家,再解剝蚵肉。每年到了收蚵季節,村子堛漕k女老少都一起動手。
據說有一年,有一批旅居新加坡的金門華僑返鄉省親,下飛機乘車到金城,走在街頭聞到蚵仔煎的香味,迫不及待的便叫停車,提了行李就直向小店奔去,飽吃了一頓懷念已久的家鄉風味——蚵仔煎。
近來年,金門縣農業試驗所輔導漁民養殖垂下式海蚵,先後推廣三十九戶,增產一倍以上。民國六十六年,再推廣七十五戶使用插洪式五萬枝,民國六十七年增加到一百戶十萬隻。目前金門產的生蚵,除供應當地軍民食用外,大部分由商人收購運銷台灣,每年賺進不少外匯,增加蚵民收入。
年輕優秀的技術員在專心的工作。(孟慶常)
金門海蚵的滋味鮮
那天,女主人親手做了蚵仔米粉,蚵仔煎,蚵仔酥,蚵仔湯,還有剛上市的青蒜炒肉片,再配上香醇的金門高粱酒,大家吃得開心,喝得過癮。
告別上車時,女主人塞上一大包她剛曬好的花生,並頻頻叮嚀下次再來。車開了,村子堛澈臚l跟在車後飛揚的塵土中奔跑,孩子的嘻叫和狗吠,使這個古老寧靜的小村在寧靜的午後,顯得生意盎然。
這個飽經戰火的小村莊,居民堅忍的個性,從一次次的戰火中鍛鍊出來。現在住在台北的畫家李錫奇,就是古寧頭北山村人。當年,他家開的金源遠雜貨店,還是村中最大的呢!李錫奇常常引以為豪的說:「我們古寧頭人最會打架,而且無論如何都不認輸。」
李錫奇是在民國四十四年到台灣來求學。當他從台北師範美術科畢業後,準備回鄉教書,正好遇上八二三砲戰,就這樣留了下來。現在他仍有許多親友留在家鄉,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回去探望。他說:
「當年我離開金門時,是個十幾歲的少年,那時我一點也不覺得金門有什麼了不起。但現在我越來越覺得家鄉的可愛!」
這位國內現代繪畫的前鋒,卻對金門古老的民俗十分懷念。午夜夢迴,他常常回到家鄉的海邊。熟悉的家鄉戲曲在他耳邊迴旋。
年輕優秀的技術員在專心的工作。(孟慶常)
維護古蹟的苦心
聽說金門縣政府要把金沙鎮山後村的十八幢古厝整修,規劃為民俗村,李錫奇感到非常欣慰。
山後村的古厝是由當年贊助過國父革命的旅日華僑王敬祥所建。民國初年,金門籍的王敬祥返回他的家鄉山後村,建了十八幢房子給宗族親友居住。現在這十八幢老房子只剩下五家人在住了。
這些古厝的形式完全一樣,都是一廊兩房四廂的建築,造型古樸幽美。當初所有的石料建材都是從大陸上的泉州、福州運來的。
金門縣政府已經聘請專家初步設計維護這十八幢古厝,還準備蒐集各種擺飾、陳設,做為可供觀賞的民俗村。
來到山後村的那天下午,村子裏的男人都出外工作去了,只剩下婦女和小孩。
幾排一式的古厝靜靜地座落在那裡,午後的斜陽照在屋前的石版路上。當年這裏的熱鬧繁華,只有憑想像去捉摸了。
入村口的第一家古厝已經改成了雜貨鋪,除了賣日用雜貨品外,還賣文具、卡片、錄音帶、吉他、曲譜等。有幾位年輕的官兵正在選購,電唱機媦蔗騊蛨H麗君的「小村之戀」:「彎彎的小河,青青的山崗,依偎著小村莊,綿綿的芳草,陣陣的花香,怎不教人為你嚮往,啊!問故鄉,別來是否無恙!……。」
現代的流行歌曲,在這純樸古老的小村中迴旋著,別有一番滋味。
豐碩的高粱是金門的一大財富,用金門高粱製造出來的金門酒,替金門賺取了大批外匯。如今,金門公務員一百元的薪水中,有四十元是來自金門酒廠。(孟慶常)
現代與古老的對比
在八二三砲戰時曾經全毀的南山村,現在還遺有戰火的痕跡,村子埵釣ワ苳l仍然空著。一位熱心的居民引導我們去看一間被砲火炸毀的楊氏祖祠(南山村的人都姓楊)。從地上仍殘留的花磚,可以看出當年這座祖祠蓋得相當考究。住在隔壁的一位中年婦人正利用祖祠的舊址曬紫菜。她說她養了十幾隻豬,每天她負責餵豬,媳婦則到海邊去採紫菜回來曬,要曬三天才會乾。
在南山村的斷垣殘壁中,最顯目的是電視天線。金門電視之多,真是出人意料。晚上沒有事,走到小街巷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看電視。一根根嶄新的天線從古老的建築物裏伸出,成為一個現代與古舊的強烈對比。
在「金門日報」上,你可以看到金門百年菜刀老舖的廣告,它特別宣傳是用「土法人工」煉製。你也可以看到國際、三洋、東元或大同等各種電視機或電器用品的廣告,既是「遙控」,又是「只要輕輕一碰,畫面馬上出現。」
今天,在金城鎮最古老的街道上,你還會看到一家家的美容院,它的招牌上或許寫著:「引進歐美最新技術皮膚保養、按摩,去黑斑、面皰、皺紋。」
豐碩的高粱是金門的一大財富,用金門高粱製造出來的金門酒,替金門賺取了大批外匯。如今,金門公務員一百元的薪水中,有四十元是來自金門酒廠。(孟慶常)
保持著古風的婚禮
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交錯,在金門到處可見,也形成許多有趣的場面。在只有一百多戶人家的湖埔村,我們就看到一個十分傳統盛大的結婚典禮。
這個村子全部居民都姓楊,因此同村的人絕不能通婚。那天的新娘是附近東堡村的小姐。新娘和新郎都穿著最現代的白紗禮服和西裝。但婚禮的儀式完全是按照古禮進行。客人來道賀,一定請喝甜茶,表示新人甜甜蜜蜜早生貴子。
雖然都住在同一個村子,每家只有幾步距離,但大家仍換上新衣去吃喜酒,以示鄭重的慶賀之意,全村因此洋溢著一片喜氣。吃完了,按照舊禮俗,一人還得帶一塊米糕或花椒包回家。雖然婚禮是純粹傳統式的,但新居門上的對聯卻很符合現代中國人的觀念:「莫道無才便是德,須知治國在齊家。」今日國內的女子在治家之餘,已開始把眼光放到廣大的社會與國家上,這在反攻的最前線上,尤其重要。
婚宴後,大家起鬨,找來一匹鴛鴦馬,讓新娘新郎坐在上面。鴛鴦馬是過去金門運貨用的,如果在馬背上放上特製的木架,左右兩邊可載貨也可以坐人,所以把牠稱做鴛鴦馬。
現在金門已看不到這種交通工具了。金門現有汽車兩千餘輛,公路三百六十一公里,公共汽車也深入每個鄉里。在金門,很少有交通問題,交通規則執行得很嚴格,騎摩托車或乘坐摩托車都要戴安全帽。在金門,賭博活動也是絕對禁止的,一旦被發現,一定科以重罰,絕無例外。這也是金門一直保有純樸民風的原因之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美麗的農村景色,使金門看起來更迷人。(孟慶常)
年長者深受尊敬
在湖埔村的婚宴上,曾看到全村最年長的楊天峰老先生,他是民國前二十二年出生的,今年剛好九十歲。楊老先生身材高瘦,耳聰目明,見到外來客,慇勤地取出長壽香煙來待客。他說他有六個兒子,有的擔任公教人員,有的從商。問他有多少孫兒女和曾孫兒女?他說,太多了,已經算不清了。
在金門,老人仍被視為德高望重的代表,年齡愈長的人,愈受村人的尊敬。有家的老人,一定是兒孫滿堂安享餘年。孤苦無依的老人,金門縣政府也有很妥善的安排,就是送入百壽安老院。
百壽安老院是民國五十三年由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協助興建的。凡是六十歲以上孤苦無依的老人,都可以住進來。在裏面吃用全部免費,每人每個月還有新台幣二百五十元的零用金。
目前百壽安老院裏有六十餘位老人。那天上午當我們抵達時,大部分的老人都出去散步、購物或看電影了,只有幾位老太太在院子裏曬太陽。院子裏有兩排大榕樹,樹上有兩隻猴子自得其樂地爬上爬下、跳來跳去,惹得一位老太太抿著嘴直笑。
問她今年高壽了?她說有八十一了。老太太興致很高的說,她去年曾接受招待,隨著幾十位金門阿公阿婆到台北去玩了一趟,還到中華電視台參觀節目的播出。當時主持人張小燕曾問她為什麼不說話?她笑著說:「我沒有牙齒,不好意思開口啦。」說完又摀著嘴笑了。
金門高中是金門最高學府,校園整齊美觀。(孟慶常)
老有所養
百壽安老院的環境非常好,綠草如茵,樹木亭亭如蓋。每兩位老人住一間房,房間不小,還有一套盥洗衛生設備。房間都佈置得潔淨而素雅。
安老院裏還有一間佛堂,很多老人清晨就起來到佛堂裡誦經禮佛。對於這些孤苦無依的老人來說,宗教信仰是一個很好的精神寄託。院內還有閱覽室,裏面陳設了報紙、雜誌及電視。
民國五十三年,金門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是全國第一個延長義務教育的地區。近年來,金門地區為了使九年國教深根紮實,進一步達到十一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從民國六十五年開始,在各國小開設幼稚班。
目前金門有國民小學十四所,國小分校八所,分班二所,幼稚園一所。另有十九所國小及分校設有幼稚班。民國六十四年,中正國小試辦資賦優異學生實驗班。六十五年,金湖中小學更增設了啟智班,招收智商在七十五到九十之間的智能不足學童。
金門有一所高中,就是金門高中。金門高中附有高職部,設有農科、商科、漁撈科、電工科、輪機科和家事科。另有國中二所,九年一貫制的國民小學三所。
翠綠的榕園,是金門郊遊的好去處。假日,許多學生在這裏烤肉。(孟慶常)
一貫教育好處多
國中國小一貫教育的實施,優點很多。因為國中設備多半好過國小,合在一起使用經濟方便,同時工藝、美術、音樂等師資也可以流用。再有一點,就是金門大都是數百人的小型國小,如果合併在一起,可有一、兩千人,辦起活動來競爭性較大,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膽識,增廣他們的見聞。
現在金門共有各級學生一萬九千六百五十一人,佔全縣(五萬七千多人)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四強,平均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位學生。
金門高中校長說,金門因民風純樸,生活單純,所以一直沒有青少年問題。
每年,金門都保送一批學生到台灣升高中或大專。以去年來說,金門高中高職部曾保送兩名輪機科、兩名漁撈科學生到海洋學院,兩名電工科畢業生到師範大學工教系,兩名農科畢業生到屏東農專就讀。當然也有許多學生自行到台灣去升高中或大學的。
藍藍的天襯出雄偉壯麗的中正公園。(孟慶常)
不再仰賴外來的人才
過去,金門的師資要仰賴外地。近年來,不論是校長或老師,絕大部分都由到台灣去唸書回來的金門人擔任。
每年寒暑假,金門教育當局還送老師到台北師專或師大進修。現在金門國小老師中,已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完成了師專課程。
不只是師資大部分由金門青年擔任,其他各種科技人才或各機構的主管,像金門農業試驗所所長黃聰山,金門酒廠製造科科長李崇文,都是分別自台大植病系和屏東農專畢業後回鄉服務的。
自然也有不少年輕人留在台灣求發展。他們不論住在那裡,或在什麼單位工作,提起自己的隸籍地時,總會很自豪地說:「我是金門人。」
這正可以說明,金門雖小,卻精神昂揚,名氣也大,當地人都深深以她為榮。
平坦筆直的中央公路。(孟慶常)
金門的特質
今天,任何人來到金門,都能感覺出它的壯大與安定。這種壯大與安定,絕不光是表面上的,而是由潛在所散發出來的。
「軍民一家」在金門不是口號,而是金門生活實實在在的寫照。
這個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島群上,不論是農人、軍人、公務員或學生,都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建設自己的鄉里而努力不息。不論世局如何變化,大家都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這就是金門的精神。
金門農業試驗所多年來不斷的努力,使原本荒蕪的金門不但「綠化」而且「果化。(孟慶常)
在金門,古老的建築物,古老的民俗隨處可見。(孟慶常)
在金門,古老的建築物,古老的民俗隨處可見。(孟慶常)
在金門,古老的建築物,古老的民俗隨處可見。(孟慶常)
(孟慶常)
(孟慶常)
(孟慶常)
(孟慶常)
(孟慶常)
(孟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