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夕即將來臨,在這個中式情人節,有情人可以共享浪漫的燭光晚餐,單身者也不妨好好款待自己,而不論有伴與否,都可以到寺廟裡的月下老人座前,誠心祈求感情長久,或是早日覓得良緣。
月下老人被視為掌管人們姻緣之神,又稱「月老尊神」、「月老星君」,簡稱「月老」,祂有著冉冉鬍鬚與盈盈笑臉,右手執柺杖,左手持姻緣簿,身披紅絲線,神格形象來自千年前的傳說,卻能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正說明愛情乃是現代人的終極信仰與最大教派。
台南人、29歲的蔡小姐,從小習慣進出香火鼎盛的大天后宮,這天與母親一同來廟裡參拜。
到了後殿左廂供奉月老的殿堂前,蔡小姐對母親一臉淡定說,「拚事業比較重要啦!我要來去拜事業。」哪曉得繞了一圈後,蔡小姐又回到月老座前,戰戰兢兢擲筊請示今日可否求緣分。
連續擲出3次「笑筊」,她不禁自嘲:「月老在笑我啦,可能因為我之前吵祂很多次了……」看似反覆的行為,多少反映了人們對愛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理。
望向堂內左牆,掛滿信眾手寫的許願牌,信手拈來都是對愛情的渴盼:「請賜小女紅鸞,能相互尊重,白頭互愛,條件相當,志趣相投。」「弟子王○○若與高雄旗山廖○○無緣,煩請月老斬斷,幫弟子另尋姻緣。」「祈求一個身高177公分以上,有責任感、斯文包容、大器、樂觀、成熟、陽光,對家人與小孩都付出,身材不要胖,可以一起學習的伴侶。」
北投照明淨寺的許願亭,留有許多癡情男女的密語。
面對眾生五花八門的呼求,恐怕再厲害、有效率的媒人都喬不定,月老真有滿足眾人的能耐?一切要追溯至千年前的傳說。
月老典故源自於唐代傳奇小說《續幽怪錄》中的「定婚店」,後被記載於北宋的《太平廣記》。話說唐代有位書生韋固,在客棧巧遇一位老人,在月光下翻著文字難辨的簿子,一問才知老人乃幽冥之吏,職司是將姻緣簿中有姻緣關係的未婚男女,以紅絲繩綁住,兩者不論身分、貧富、距離有多遙遠,終將成為眷屬。
韋固好奇請問:自己將來婚配為誰?老人回說為市場賣菜瞎老太婆身旁的3歲小女娃。韋固不信,甚至派僕人刺殺女娃,誰料14年後,逃過一劫的女孩被刺史收為義女並許配給韋固。韋固發現美麗的妻子額上常貼花片是為遮掩幼年遇刺的傷疤,這才相信月下老人所配的姻緣奇準無比,月老神蹟從此流傳。
專研民間信仰的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系副教授林茂賢指出,1980年代以前,只有少數寺廟配祀月老,也不盛行,因為往昔婚配但憑媒妁之言,講求門當戶對,就算想請神明加持,多由父母出馬,且是向「女神」祈求(例如媽祖、觀世音、七星娘娘),「女性替自己求姻緣,會被笑『肖ㄤ』!」
話雖如此,當年許多癡情男女仍爭相前往全台歷史最悠久的「情人廟」,即1961年由華僑姚照明為了替母親還願所建、原名「照明宮」的北投照明淨寺。寺內立有牛郎織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等古代癡心的情侶塑像,四周詩句更寫得直白:「情人雙雙到廟來,不求兒女不求財。神前跪下起個誓,誰先變心誰先埋。」主神是保佑健康、婚姻、光明及財富的四面千手觀音,卻以愛情為祈願大宗。
「如此堂而皇之宣揚愛情,當年可謂驚世駭俗,也只有沒有包袱的華僑做得出來,」林茂賢笑稱。或許正因如此,照明宮另一不利情侶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即警告情侶不得一起來朝拜,否則會像牛郎、織女般兩地分隔,終至分手!
繼財神燈、光明燈、文昌燈、平安燈、祈福燈之後,許多廟宇新增「姻緣燈」,服務專求姻緣的信徒。
1980年代以降,社會風氣轉變,青年人嚮往自由戀愛,配祀月老的寺廟漸增。如今參拜月老已經日常化,可闔家膜拜,可與姊妹淘、難兄難弟結伴,可情侶攜手,更可一人前往。又由於現代人晚婚比例高,一旦想求姻緣,態度更積極明確。
根據妙清居士在2009年出版的《跟幸福有約》,透過實際走訪發現,全台現有配祀月老尊神的廟宇約有三十多間,且月老塑像高、矮、胖、瘦皆有,有的甚至下諭指示業務繁忙,需要座位歇腳;雲林北港開基月老寶殿還有「月老婆婆」輔佐。
各地月老也各擁信眾,例如金門沙美的萬安堂,於2007年才加蓋「月老殿」,空間雖不大,卻是戍守戰士祈求不要「兵變」的心靈堡壘。
至於北台灣人氣最旺的月老,當屬台北霞海城隍廟的月老。城隍乃是護佑城池的神祇,向來有完整的團隊輔佐,然而月老遲至1971年才設置,可見早年求姻緣並沒有「分殊化」的需要。
霞海城隍廟會配祀月老也是出於偶然,當時一位答謝城隍爺保佑子女事業的老太太,再求子女早日覓得良緣,願望成真後,她捐獻廟方一尊高僅43公分、神態古樸的月老神像,供奉至今。
霞海城隍廟文宣組負責人吳孟寰分析,月老參拜人數近年突飛猛進,與信徒口耳相傳及媒體推波助瀾有關,當然也因現代人總以學業、事業為先,等到適婚年齡都要過了,才想到求姻緣。
從2000年起,霞海城隍廟以「還願喜餅」為憑,計算月老牽成對數,從最初的一年310對,迅速增加至2003年的3,177對;金融海嘯後,答謝對數從前一年的最高紀錄九千多對下跌3成。「或許是不景氣下荷包縮水,讓人覺得成婚大事可以緩一緩,又可能忙於事業沒空來,」吳孟寰說。
不過,近兩年人數又回升,尤其民國百年結婚潮加上求龍子,數量衝高到7,871對,平均一天收到21盒喜餅。
由於香火鼎盛,吳孟寰說,「很多男女到訂婚時,才赫然發現兩人在相識之前,都曾前往霞海城隍廟參拜過,還願時就更加感念。」
台南大天后宮創立「月老專線」並舉辦未婚聯誼,鼓勵心動不如行動。
因應現代社會情感模式的複雜,許多寺廟也發展出多元而人性化的「月老服務」。
台南祀典武廟的秘書余志敏,四年多來總是站在服務台前,為形形色色的男女解惑。依他的經驗,來廟求姻緣的比例近年高達4.6成,其中男女比例為3:7;求健康者占3成,其餘才是求家庭和睦與事業順利。
廟方布告欄清楚寫著月老專責:「人緣,姻緣,公關桃花,復合,長久,去除爛桃花。」儼然是常民諮商感情的便利站。
余志敏解釋,所謂「公關桃花」,指的是因應職業需要而尋求短暫姻緣,「例如酒店小姐,希望多招攬客人;賣香水的男業務員,祈求與陌生異性常保往來。只要不害人,短暫桃花是可被允許的。」
至於「去除爛桃花」,更是近年深得人心的服務,「武廟主祀關聖帝君,即關羽,一生性誼仁義禮智信兼備,因此特別不能原諒對配偶不忠、不守規矩者,必要時還會拿柺杖打小三。」
只不過,神助還需自助,「向月老陳情,自己行為也要改變,」個性剛直、自承能「聽天語」的余志敏,遇到抱怨先生出軌的太太,有時也會當頭棒喝:「妳平日出言不遜,也不修邊幅,要負起一半責任!」
暑期適逢考季,見到許多青少年拜完學業再拜月老,他也會跳出來告誡:「專心讀書,課業優先,現階段跟女朋友牽牽手就好,知道嗎?」他也遇過年輕女孩在月老面前抽抽噎噎,一問之下是悲痛男友變心,他好意點醒:「妳的詩籤顯示命中有3段姻緣,現在這個只是過客,勇敢放手,度過這關妳會更成熟,未來一定有屬於妳的好姻緣。」
今年初,台南祀典武廟的月老才完成7年一次的「洗澡」大事,原本被香火燻黑的鬍鬚及臉龐轉為淨白,表情竟也更加慈藹,彷彿正微笑聆聽眾生心願。
不過,並不是每個廟都有善於解惑的廟祝,真要一對一服務,恐怕也應接不暇,因此,各廟宇都發展出一套拜月老的標準化流程;有時是廟方對傳統的創新註解,有時是與信眾乃至社區文化互動的結果。
以台南大天后宮為例,服務台工作人員會對第一次參拜的信眾親切指引:首先購買供品、金紙,按照有無對象領取格式化的祈願疏文;先拜媽祖,再拜月老,且要擲出成筊才能求姻緣線;取得紅線則要過爐繞3圈。
有趣的是,不像其他寺廟多叮嚀紅線要小心保管在身邊、或是壓在枕頭下,大天后宮建議隨意放在口袋裡,因為哪天紅線不見了,就表示被月老抽走,開始趕辦你的案件了。
5年前,廟方進一步投年輕人所好,在殿堂內設置許願牌吊掛區、婚紗小照展示區,分享喜氣也顯示月老神力。3年前,廟方更雞婆開辦了免費的「月老專線」,登錄程序頗為嚴謹:限未婚,必須由本人或親友親自檢具身分證、學歷證明及照片辦理。
「3年前台南市婦女會停辦行之有年的未婚聯誼,我們不忍心看許多當事人與父母焦急如焚,就順勢『接手』,完全出於公益,」具企管背景、任文書接待組組長的管理委員蘇介川說。
3年來,主動向月老專線登記的人數累計五百多人,男女比例6:4,平時由義工媽媽挑選匹配者、主動說媒,一年還舉辦一次聯誼,實際促成約二十對佳偶。
同樣位於台南的重慶寺,今年農曆七夕也首次舉辦集體祈願的活動。發起人是一名信眾、也是府城鄉土文創工作室的年輕成員李冠宇。
李冠宇年初時擔任導覽員而與重慶寺結緣,他很喜歡重慶寺月老和藹可親的相貌,自承能感應月老靈力,連月來努力向廠商遊說贊助獎品,並設計趣味的擲筊競賽,目的是替寺廟廣結善緣、宣揚「府城八吉境」社區聯防傳統,更樂見有人透過活動締結良緣。
台南重慶寺的月老有一好搭檔「速報司」(櫥窗後左1),執行力媲美馬上辦中心,祂面前的寺內之寶「醋矸」更有妙用——相傳只要攪動醋罈子,就會在另一半心裡泛起酸楚,進而懂得珍惜。
終年香火鼎盛的台北霞海城隍廟,因應川流不息來拜月老的香客,始終標舉「心誠則靈」。第一次參拜者,廟方建議向櫃臺購買3樣貢品──紅線、砂糖(甜月老的嘴好說項)及取台語諧音「緣分」的鉛錢;持3柱香從天公、城隍爺到月老依序參拜,參拜時,只要在心中默唸個人資料及喜歡對象類型;紅線帶回小心保存,留下的砂糖,則由廟方煮成平安茶分享大眾。
第二次來時,仍無對象者,可至迪化街購買紅棗與枸杞當貢品,前者意指「早日覓得良緣」,後者取台語諧音「顧好自己」。有對象者可供花,象徵「早日開花結果」。
或許是看多了世間男女對愛情的患得患失,霞海城隍廟管理人陳文文說得坦白:「拜月老,只是增加你的信心,尋覓良緣還是要自己積極進取,願意配合反省並檢討自己的行為態度。」
廟方也鼓勵參拜月老的年輕人,不妨利用廟方提供的完善導覽指南,認識大稻埕豐富的歷史文化,甚至到碼頭外騎腳踏車、散散步,讓參拜之旅成為愉快的身心充電之旅。
無獨有偶,在宗教感濃厚的府城台南,月老傳情也有延伸到「大愛」的趨勢。市政府文化局從去年開始策劃「台南七夕嘉年華」活動,過程邀請大台南地區十多家配祀月老的廟宇共襄盛舉,透過導覽、藝術裝置與街頭派對等活動,召喚市民重新界定與享受「愛情」。
「愛情可以是指人跟城市的親密感、根著感,也是一種充滿自信、愛自己的生活態度,」文化局藝術行政科科長黃宏文說,就像已逝的文壇耆老葉石濤替台南下的註腳:這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在這個單身趨勢不減、離婚率高漲的年代,月老的盛行顯示了現代人對真愛的追尋比以往更強烈,也更曲折。而在與傳統信仰對話的過程中,也更能體會愛人愛己的美好生活法則。
台灣民眾信奉月老,西方人則相信愛神,不論是頑皮天使或智慧老者,都彰顯人們對愛情的亙古期待。
台北霞海城隍廟供奉的月下老人(左圖),近12年來共牽成五萬多對男女的姻緣線,是全台最忙碌的媒人。右圖:求得的紅線,夾在指尖過爐繞三圈,好讓神明為你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