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最強的是意志力、戰鬥力,如果能團結合作,保證無人能敵!」1980年代中,當同業與客戶紛紛外移中國,從事玻璃經銷與加工的「台明將企業」決定根留台灣,當時台明將老板林肇睢便立下志願,要號召廠商策略聯盟,用團隊作戰的模式立足台灣。事實證明,團結力量大,近年台明將打敗各國競爭者,連續11年拿到IKEA家具大單,還陸續吸引上、下游台商回流。
2005年,合作多年的伙伴們正式成立「台灣玻璃家具團隊」(TTG,Team Taiwan Glass),進一步向品牌之路前進。這整合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家廠商的夢幻團隊有個遠大目標:希望有一天世人看到台灣就想到玻璃,如同講到荷蘭就想到鬱金香一樣。
近二年來幾乎成為彰濱工業區地標的「台灣玻璃館」,不但假日門庭若市,就連平日也是遊覽車絡繹不絕,學生戶外教學、觀光團體,甚至外國貴賓參訪都少不了它。
「這面玻璃是台灣最大的玻璃,玻璃經過烤漆變成紅色,強化處理後,耐撞程度增加5倍,可以當做帷幕、隔間用,」穿著台明將背心的解說員,站在一片3公尺高、12公尺寬的巨大酒紅牆面前,向一百多位來自台中縣的小學師生解說,接下來眾人排隊走過一條僅可容身、仿鹿港「摸乳巷」設計的彩色玻璃廊道,來到創意展區時,一件「絲瓜棚下的螞蟻」,讓小朋友低頭看著一隻隻玻璃小螞蟻嘖嘖稱奇……
這個由台明將企業鹿港廠房改建的玻璃博物館,佔地千坪,展示上萬件來自一百多家「台灣玻璃家具團隊」(TTG)上中下游業者的產品。不同於新竹的玻璃工藝博物館以玻璃的藝術創作為主,走一圈這裡,赫然發覺玻璃原來與人們生活如此密切,從廚房的杯盤瓶罐、臥房的梳妝鏡、客廳的茶几書櫃、浴室洗手檯、車燈玻璃、家電用玻璃、建材玻璃、燈飾玻璃,幾乎食衣住行都有玻璃蹤影。
玻璃館創辦人、台明將總經理林肇睢表示,玻璃館原來是為了提供國外買主「一次購足」的便利性,會成為熱門觀光點實在是個意外。2006年他們受嘉義縣長卓伯源之邀,配合端午嘉年華活動、開放給民眾參觀,結果9天湧進5萬人次,之後大門就再也沒關過了!
玻璃團隊的成員含括玻璃本業的燈飾、建材、工程等十幾個類別和相關周邊產業,共一百多家。
20年磨一劍
被業界公推為「大哥」的林肇睢表示,TTG的雛形最早應該追溯到1984年,當時台灣產業紛紛外移,他卻認為企業若只考慮土地和人工成本而遷移,將難以擺脫游牧式的企業難民宿命。既然先進國家如瑞士鐘錶、荷蘭的花卉等傳統產業都可以就地升級、永續經營,他也決定根留台灣,哪裡也不去。
成立於1943年日據末期的台明將,早年是玻璃原料大廠竹玻的最大經銷商,竹玻倒閉被台玻併購後,台明將又順理成章成為台玻的經銷商,多年來從事玻璃素材經銷、玻璃加工及成品製造等業務,規模日漸擴大,是台灣首屈一指的玻璃經銷商和加工廠。然而,當1980年代中期、30歲的林肇睢從父親手上接下企業時,已進入低毛利、客戶西移的時代了。
為了找到生存契機,林肇睢開始推動玻璃產業群聚化,他認為,與其不斷擴充設備、人力,雖能提升產能,但成本上升也會增加經營變數,不是中小企業體質的台明將能承受的,還不如以策略聯盟方式,集眾人之力來打「群體戰」,除了降低風險,也可達到「大象的規模、跳蚤的靈活」,兼顧彈性和競爭力。
為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接下來的20年,林肇睢把自己「豁」了出去,每天東奔西跑為團隊打拚,不僅一年365天只有兩套衣服換穿(一套是接待外賓的西裝,一套是公司制服),而且多年來每天工作16小時,經常因為太累就倒頭在沙發上睡著了。在這種精神號召下,TTG從最初大家存疑、觀望,逐漸吸引了廠商加入,願意放下單打獨鬥的習慣,開始互助合作。
為了凝聚了廠商的向心力,林肇睢刻意不與團隊成員爭利,「團隊廠商有的設備台明將不採購,其他成員可做的訂單台明將也不搶接,」第二個10年,由於接到IKEA訂單,產能和技術需求大增,便進一步重組、擴充各家設備,提升技術,擴大產能規模。
2005年進入第3個10年,TTG也正式掛牌成軍,邁入更密切的整合階段。廠商性質除了工程、內裝、壁飾、家具等和玻璃本業相關的十多個類別,也涵蓋家具周邊產業如塑膠、金屬、木業、紙器等,幾乎年年拿下IKEA的8成玻璃家具訂單,不僅打敗瑞典大廠、讓大陸廠為搶單望穿秋水,也讓台灣至今仍堅守全球玻璃加工產業重鎮的地位。
「我們的速度夠快,」林肇睢對TTG的競爭力如數家珍,他舉例,IKEA的設計師前陣子來台洽公,提出一個「超白玻璃」的設計案,想把「太陽將淡淡樹影照在玻璃上」的感覺做出來,台明將便和擅長鋁製品加工的芳德及擅長玻璃加工的金潔明合作,在3 天內就把構想化為實品打樣出來,讓總部設計師大為折服,也順利接到這張6千萬美元的大單。
▲許多家具都是由玻璃、鋁、鐵、木材等複和材料組成,TTG玻璃團隊成員運用各自專長互相支援,大大增加國際競爭力。
接單變形蟲
由於團隊中有各種不同行業,還可經由不同的觸角去接單──客戶下的訂單以玻璃為主時,由「台明將」出馬;以鋁製品為主時,就由「芳德鑄鋁」爭取;以鐵管家具為主時,就由「葆璨企業」出面……,由於許多家具都是由複合材料組成,訂單拿到後,各家在材料、技術、製程上相互支援,不但提升了競爭力,也加大獲利空間。
林肇睢說,當需要降低成本來爭取訂單時,他們會把各家成本毫無遮掩地攤在桌上,大家一起想辦法,最後常都可以「擠」出成本空間。
以玻璃鑽孔為例,一般行情是鑽一孔4元台幣,林肇睢問有沒有可能一片玻璃4個角同時一起鑽也是4元?負責加工的金潔明就設法修改機台,真的達到目標,等於成本降為1/4。「這張訂單前半年雖然賠錢,但金潔明做了7 年,成了全世界鑽孔最快、最便宜的廠商,沒有人可以和他競爭,」林肇睢推崇地說。
除了降低成本,從OEM純代工走向ODM設計製造,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也是目前TTG成員合作的方向。
還吸引上、下游台商回流。圖中前排中坐者為團隊靈魂人物林肇睢。
轉型升級ODM
2004年響應林肇睢號召,從上海回彰濱工業區擴大投資的芳德,原本即是IKEA的鋁製家具供應商,厭倦了賺代工血汗錢,回台後希望藉群聚力量轉型升級,於是致力於培養設計師,並且和TTG成員合作改進製程,以爭取ODM訂單。
「我們能接到ODM訂單,有TTG在背後支援是一個重要因素,」芳德總經理林文斗表示,2006年他們以一系列自行設計的鋁門、酒櫃門等,得到IKEA青睞,簽下一紙5年「開發商品合約」,在此期間只要是芳德開發的商品就能擁有2年獨家生產權,第3年IKEA開放給全球供應商搶單後,芳德才需要降價20%。
專長鐵管、鋼管家具,並於2005年回台加碼投資的葆璨企業,也是著眼於玻璃群聚的奧援可以加速他們轉型升級。回台後,葆璨和大專院校合作設計,陸續接過日本「無印良品」、三井集團的ODM古董展示架等訂單。「雖然我們不像芳德、金潔明和台明將的關係那麼密切,但林總(林肇睢)並不因此而減少支援,還是把我們當作自己人,」葆璨生產部經理張進武說。
經過多年操練,TTG台灣玻璃團隊練就了在價格、品質、速度上的高度競爭力,各家廠商訂單一路成長。芳德加入TTG後,業績每年成長3成,而台明將的IKEA接單量則從2003年的1,000萬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5,000萬美元。
此外,日本知名的衛浴設備大廠TOTO,在2006年開始向TTG下單小量試產後,玻璃洗臉盆和鏡子的訂單已成長至700萬美元;國際大通路商好市多、特力屋、家樂福等,以往採購多集中在大陸,但因為中國製品品質良莠不齊,或廠商在低價搶單下發現愈做愈賠而收手,不少訂單也陸續移來台灣,「整個團隊除了2008年受金融風暴影響略有下滑外,平均每年都有15%的成長,」林肇睢說。
這款把樹影照在超白玻璃上的高單價設計提案,因為TTG在3天內就把構想化為實品,而拿到IKEA的大訂單。圖為金潔明公司的生產線。
大哥說了算
外人難免要問,雖然訂單愈接愈多,但真能擺得平陸續加入的團隊成員嗎?
「我們把團隊成員分成3層,以訂單量的多寡來分配由誰接單,」林肇睢說,第一層是彰濱工業區內的15家核心業者,第二層是彰濱以外、半徑 72公里內的中部地區業者,第三層則是整個台灣地區;如果訂單在第一層即可吸收就由他們接手,吃不下的訂單則擴及第二、三層。
「TTG是個公平無私的平台,」芳德總經理林文斗表示,廠商對「林總」都有高度的信任,相信林總的判斷和安排,彼此間不會去猜忌誰的獲利多,也不用擔心惡性競爭而拿不到台明將的玻璃供應。
他認為TTG可以讓同業真誠合作有兩個因素,一個要感謝上游台玻企業的原物料價格穩定且透明,讓業者之間「沒有機會明爭暗鬥」,第二是林肇睢的胸襟和為人,令下游廠商都很信服。
「通常買玻璃要預付現金,林總卻常讓我們先拿貨,貨款有錢再付,還蓋了一個大倉庫儲存玻璃,以備隨時支援同業到國際市場打仗,」林文斗說,為什麼一百多個老闆願意服氣,不是光說說就能做到的。
本業是做木製和鐵管家具的峻鋐企業總經理林世裕,幾年前原本要帶著100萬美金去大陸設廠,後來被林肇睢說服留了下來,並轉做玻璃家具,台明將不但提供他設備、資源,訂單也源源不絕地分享給他,讓峻鋐成功轉型為IKEA在鏡片和家具組裝部門的重要供應商。
「我以為TTG服務為榮,」來自台南的「台藝玻藝術玻璃」設計總監馮總慶也表示,他之所以加入團隊擔任義務顧問,也是受林總精神感召,看他眼光長遠,又願意為產業付出那麼多,「不要說獨立維持台灣玻璃館的營運成本了,光是2008年家具展就租了60個攤位,又出錢又出人,讓許多新加入的成員因為那次展覽而熟識起來。」馮總慶說,林總甚至把自己公司的「稼動率」(機台使用率)調低到8 小時,卻讓同業保持24小時全開,有錢讓別人先賺,這種大哥風範讓人不由得死心塌地追隨。
完全競爭、以小搏大
TTG玻璃團隊的成功,甚至還驚動了IKEA的83歲創辦人英格瓦。2008年3月,英格瓦從瑞典飛到台灣一探究竟,「他不明白,為何其他業種的台灣供應商一碰到大陸低價競爭就放棄了,TTG卻可以存活11年,而且愈做愈好?」
深入研究過台明將和TTG玻璃團隊的中原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曲祉寧分析,台明將之所以能把群聚效益發揮得淋漓盡致,除了靈魂人物林肇睢的無私和遠見,最關鍵的是林肇睢充分運用了「完全競爭」的產業特性,凝聚了中小企業長期的互信,也使得如此綿密的共生網絡產生無形制約,讓個別廠商不敢「脫隊」以免喪失奧援。
「玻璃加工業的進入門檻低,生產技術透明,產品同質性高,高度競爭的市場,讓供應商很容易被採購商各個擊破,殺個血本無歸。」曲祉寧解釋,但正是這種「完全競爭」,讓大家除了合作外幾乎沒有生路,就像撲克牌裡拱豬的「豬羊變色」,反倒為TTG的壯大提供了有力條件。
正如林肇睢發現的,在完全競爭的市場裡,一味擴大自己的規模、甚至想「吃」掉同業,並不是最有效率的選擇,反而是讓協力廠有各自的獨立空間,加上靈活協調,才能造就最大的群聚效應。而從台明將在近10年來,營收放大5倍,但公司員工只增加1成(十幾人)看來,證明這套策略的確效益極高。
安度風暴
TTG群聚模式的優勢,在2008年全球經濟遭金融海嘯襲擊中更顯出其價值。
「我們每棵樹都不大,但『樹海』的基礎很大,提供了足夠的庇護,因此不容易倒。」林肇睢說,雖然訂單難免受影響,團隊成員都沒有裁員,除非老板私人玩金錢遊戲,導致業外投資虧損,否則應該都可以安然度過。
最令林肇睢欣慰的是,當年台玻公司認為玻璃易碎、不適合在不同公司間轉換搬運,也不可能用「分工」模式合作,因此一度大力反對他「搞群聚」;經歷多年,群聚效應逐漸發酵之際,原來凍結台灣投資的台玻,終於在2005年重回台灣,並以20多億元台幣投資彰濱新廠,最近還說要資助TTG以強化體質。
「台灣玻璃」共同品牌
林肇睢表示,TTG未來有兩大方向,一個是往ODM發展,一個是努力研發設計,並且為TTG品牌打造新通路。
「玻璃產業還有很多空間可開發,」原本做室內設計的馮總慶說,他轉行進入玻璃業後,半年間就幫公司開發了6 項專利,許多業者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但經過提點,開發能量逐漸顯現。因此他加入TTG後,也致力於引進工研院的研發資源,協助廠商轉型升級。
「近3年來工研院輔導了15家廠商做『技輔專案』、21家中小企業申請SBIR,還做了上百家廠商的技術諮詢,」工研院材料化工所玻璃產業推廣計劃專案經理李政道表示,他們輔導的範圍含括材料的開發、製程改善、新產品及新技術的開發等全面性的提升。
例如有一項專案,是輔導台明將開發一種由玻璃瓶、廢料回收後製成的多層次、高質化的藝術玻璃建材,其製程中熔融、燒結的技術門檻頗高,目前已具雛形。由於回收玻璃的成本很低,可應用於屏風、室內門窗玻璃等,國外沒有類似的量產技術,開發成功後,市場潛力可觀。
此外,TTG近3年也積極參加各項國際大展,塑造在國際家具界的知名度。林肇睢知道品牌之路很漫長,但「夢想使人偉大」,TTG會努力打造多元舞台。
曾擔任鹿港天后宮主委、常笑稱自己是「神明派下凡來築夢」的他,現在正著手蓋一座「玻璃護聖宮」,從屋頂、牆壁、地板都採用玻璃,並融入各種工法、技藝,除了有傳統寺廟之美,還會結合現代「綠建築」科技,藉太陽能和風力來供應電力,屋頂、外牆採隔熱玻璃,內部裝修則由玻璃團隊集思廣益來打造。
繼打造台灣玻璃代工群聚傳奇後,TTG是否能再造一個「台灣=玻璃」的品牌傳奇,同樣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