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點,台北市溫州街的老公寓3樓,杯盤刀叉的碰撞聲配著笑語不斷,這是4位好朋友期待已久的私房餐會。
身穿雪白廚師服的年輕主廚,身兼桌邊服務員,一道一道講解菜色:「這道豬肉用小麥啤酒來燉,啤酒能讓肉品軟化,又可以留下麥芽及啤酒花的香氣。」果然,盤中的大塊五花肉溫潤而馥郁,豬肚則是爽口Q彈,讓人一吃上癮。主廚又說:「這道燉肉口味比較重,所以搭配玉米與蛤蠣混合的鮮甜醬汁,可以解膩,可能也因為我是台南人,偏好在食物裡加點甜。」
在客人大啖美食時,主廚又輕快轉身準備下一道菜,然而,只要在座有人大喊「太好吃了!好想再來一些,」不論是湯、肉或配菜,主廚都慷慨端出多餘備份,回報客人的欣賞與好胃口;吃到一半,更獻上自釀的荔枝啤酒與葡萄啤酒,與客人同歡。
這種一人服務到底、勞力又勞心的私宅外燴模式,34歲的史達魯視為廚師夢的理想模式。「我愛好美食,也喜歡動手做,更熱愛把精心烹調的料理與人分享、交流,」他說。
中央大學網路科技研究所畢業的史達魯,在大學時就常呼朋引伴參加他的個人秀餐會。兩年前他體認到料理才是最愛,辭去穩定優渥的資訊工程師工作,與人合夥經營結合文創、咖啡與「私廚」的事業。去年底,他拆夥出走,靠著先前累積的人脈與口碑,從事到府服務的外燴與料理教學,夢想是擁有自己規劃與掌廚的「私廚」餐廳。
史達魯的料理全靠自學,擅長中西混搭創意菜,手中端的是招牌菜啤酒燉梅花豬。
內行人的口袋名單
私廚是什麼?在台灣有多流行?
私廚泛指在住宅內小本經營的餐廳,採預約制,平常不對外營業,也不接待過路客,做的是口碑與熟客,且必須達到一定人數規模才接受預訂。
私廚通常無固定菜單,菜色由主廚親上市場採買,依當天食材加以創意組合。有的私廚還提供到府服務,會先到宴客者家中研究設備、餐具,詳細討論菜色。
對廚師而言,選擇開私廚,節省成本、容易起步是重要考量。香港作家施穎瑩提到,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大陸後,經濟下滑,許多餐廳關門大吉,失業的廚師為了減輕負擔,開始在家做起無菜單的私房菜,好處是不用另付租金、方便控制成本,豈料地點神祕,反而更吸引客人上門。
在台灣,預約制私廚餐廳的出現則要回溯至1998年。當時,藏身台北市一棟老屋內的法式料理Bagel Bagel(已歇業),由於地點隱密,裝潢復古有情調,加上由資深主廚掌廚,頗受政商名流歡迎。
經營私廚的理由,也不乏中年換軌、開發人生事業第二春者。例如,台北市烏來山區的私廚「28工作室」,餐廳主人即主廚徐先生,原本經營茶葉貿易,平日喜歡窩在廚房研發創意菜,也樂於請朋友到家裡吃飯。十多年前,他的茶葉生意陷入瓶頸,於是和妻子商量,在客廳擺上一張大圓桌經營私廚,想不到客人口耳相傳,許多大老闆如戴勝通都成為常客。
近年,在慢活風潮與美食精緻化趨勢下,私廚更加蓬勃多元,全台至少超過30家,主要分布在台北及台中都會區,菜色從台式、日式、西式到原住民風味餐,經營形態從個人、家庭式到餐飲集團皆有。由於食材嚴選,餐點精緻,加上專屬服務,定價平均每人新台幣1,200~2,500元,目標客層鎖定講究品味及隱私,且喜口味嚐鮮的中上階層消費者。
私廚餐廳SAVOR的年輕團隊充滿幹勁,主廚張立格(中)親手調製的法式套餐,從麵包到餐後甜點都自己來。
法式料理,在地詮釋
有意思的是,私廚也成為青年創業的典型,許多年輕廚師因為不滿傳統餐飲空間的商業化,才自設工作室,召喚與自己投緣的客人。他們比一般餐廳更在意與客人的互動,從餐點到用餐環境都親手打造,水準卻不輸高級餐廳。張立格就是一例。
現年30歲的張立格,22歲那年,抱持著「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的心情,放棄美國飯店管理碩士的入學許可,申請到法國巴黎菲杭狄高等廚藝學校,接受1年的專業訓練與餐廳實習。回台灣後,他在自家餐桌上實驗私廚餐廳,用兩口瓦斯爐及小烤箱,端出費工而精緻的法式料理。
舉例而言,他的開胃菜「熱冷蛋」,學自曾實習的米其林3星餐廳,以攝氏65度溫水煮蛋,再敲開三分之一的蛋殼,取出蛋白而留下半生熟的蛋黃,接著加入雪梨醋製成的慕斯,以及丁香、肉豆蔻、胡椒和肉桂混合磨成的粉,最後最上層再以楓糖化為珍珠狀妝點,整道料理彷彿一件藝術品。
「一開始也是戰戰兢兢,只是希望分享自認美好的事物,」張立格說。他總是前一天先做好甜點、熬高湯,隔天清早去濱江市場採買食材,由於住家沒有電梯,再扛著沉重食材爬回位於5樓的家,然後就進入備戰狀態,每一步驟都要縝密規劃時間,每每忙到晚上十點多,還曾經洗碗洗到睡著。
幸運的是,半年後,他的美味廚房透過美食專欄報導,吸引不少老闆級饕客,且一試成主顧,讓他有前進的動力。
今年,他跟未婚妻合力籌劃一處擁有專業廚房及酒窖的餐飲空間,取名SAVOR,新餐廳雖多聘1名廚師及2名侍者,每晚仍只接待一組貴賓。挑高敞亮的餐室,裝潢極簡卻有格調,餐桌與廚房間除了中島沒有任何隔閡,客人可以欣賞一齣色香味俱全的料理秀。
私廚林峻寬喜歡老東西、老朋友及老歌,相信餐桌能帶來美好回憶,他則扮演催化劑。原私宅廚房現已落幕,更完善的新空間將在11月開張。
米其林3星的魔鬼訓練
曾在台北的5星級飯店擔任一廚,又經過米其林3星餐廳 L’Arpege 的洗禮,不乏進入大飯店系統步步高升的機會,是什麼讓張立格熱烈擁抱私廚?
「我喜歡動腦筋也動手,對於管理監督別人興趣缺缺,而且大飯店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缺乏自由創作的空間,很沉悶,」張立格說。此外,台灣餐飲業為了追求利潤或效率,偷工減料甚至造假含混時有所聞,更令他這位料理人感到痛心。
加上之前在米其林餐廳實習雖然辛苦,卻打開張立格的視野,也間接促使他立下私廚志向。
張立格說,實習之初自己因為法語不好、聽不懂二廚指示,前三周淪為打掃工,一度沮喪到想放棄,直到他強記每樣食材、工具的法語,主動幫忙,才漸漸有表現機會,也開始在一天16小時的高強度勞動中,讀出這家餐廳連續8年摘星的硬道理─用「心」理解每一種食材與烹調法的特性,一絲不苟地執行每一個步驟,才能端出臻於美味頂點的料理。
更抽象的精神氣質,表現在主廚Alain Passard的言行舉止。這位擁有3座菜園、種植四百多種蔬菜的主廚,總是說「菜園決定我們今晚的菜色」,他把蔬菜提升至要角,不論料理及擺盤都呈現大地的恩澤。熱情的大廚也喜歡穿梭在賓客之間,噓寒問暖兼解說菜色,也及時掌握客人的評價。
「原來,廚師不必把自己隔離在廚房,而是可以與人深度連結!」張立格認為,私廚的魅力正在於氣氛輕鬆卻不失莊重,就像有些高級餐廳設有「主廚之桌」,「只有大廚的貴賓才有特權坐在廚房,一窺飛揚緊湊的料理過程,邊聽廚師聊八卦邊大快朵頤。」
史達魯是肉食主義者,主食總是使用上等又豪華的牛肉。
科學頭腦,藝術狂熱
私廚中,不少人的手藝是靠自我精進,從生活中找靈感,即便受過正式餐飲訓練,也喜歡不斷變化創新,而私廚標榜的無菜單模式,更讓他們能盡情發揮。
史達魯正是擅長混搭、打破框架的料理人,他的料理手藝來自日常閱讀食譜、料理漫畫、收看電視廚藝節目等,也會存錢去高檔餐廳用餐,覺得好吃就回家試做、改良。「自學的好處是,雖然得花很多時間,經歷很多次失敗,但最終你會學到如何『思考』,分析與破解一道菜為何好吃,」他說。
史達魯幫雜誌寫作食譜專欄,每每以當令水果入菜。例如一道「金腿芭樂排骨湯」,以金華火腿及蚵乾為底,加入新鮮珍珠芭樂及紅心芭樂乾燉煮,湯色乳白透著青綠,味道濃郁甘甜。
今年夏天,他還到台東學習原住民的傳統飲食,第一課就是認識原住民的冰箱─大海,跟著部落朋友一起潛水抓章魚,或在岸邊撿拾貝類,也認識形形色色的野菜,了解各種香料的用法,激發許多做菜靈感。
走訪過台灣無數私廚的作家施穎瑩認為,客人品嚐私廚美食也需要幾分「冒險」精神,把自己的味蕾完全交給私廚打理。然而,有創意的私廚,往往能把傳統台灣食材置入西方或東洋的文化中,發展出新台味的創意料理,讓人對吃這門學問有新的激情與認知。
圖為焦糖香蕉冰淇淋、蕎麥鬆餅配櫻桃藍莓醬(左下)
敬!美味人生
然而,私廚最獨特的魅力,仍在那份有如款待家人朋友的誠摯心意。
現年37歲的林峻寬,擁有清大資訊博士頭銜,去年初揮別十多年的竹科工程師生涯,他自承,數年前他因為壓力與工作倦怠,曾一度得到恐慌症,促使他思考「人生意義」的大哉問,心裡愈加明白,過去的舒適圈是一種自我痲痺與桎梏。他投身私廚,則全憑一股衝勁與當時女友的鼓勵,豈知「一試上癮,回不去了。」
對林峻寬而言,料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完全切中他的個性。他解釋,料理工序雖可透過科學方法與實驗加以掌握,但食材的運用、味道的拿捏、擺盤及上菜的方式,都是廚師發揮藝術精神的空間。不只如此,天生多才多藝又愛現的他,更熱衷把一場餐會,營造成滿載美感與驚喜的體驗。
在林峻寬權充餐廳的小屋裡,吊燈、木家具、吧台都由他親自打造,屋內各處妝點著他及女友多年來精挑細選的古董、雜貨、杯盤,歡迎客人隨手賞玩。餐末甜點上完,脫下圍裙的林峻寬,常即興來一段木箱鼓演奏或吉他彈唱,結果往往是主客一同高歌,欲罷不能。
但從事私廚也非事事順利。曾經廚房地板的排水孔突然冒水,他得一隻腳按住排水口,一隻手繼續顧鍋鏟,還得強自鎮定,以免被中島隔開的客人「察覺異狀」(不過事後有人笑說他「表情僵硬,影響用餐情緒。)也曾一次應付12名賓客,累到腰痠背痛,才訂出8人用餐上限。又,大量占用私人時間,加上工作時不免緊繃,也讓他跟女友累積許多衝突,終至分手,算是築夢旅程的心酸插曲。
然而,不論人生歷經高低起伏,他始終珍惜與陌生人就著餐桌結下的緣分。「私廚的角色,就像幫人們的『回憶』增添香氣與光亮。能夠參與及見證他人生命中的快樂時光,我覺得很有意義,」林峻寬說。
吃膩一般餐廳不變的菜單與制式服務嗎?想要與重要人士來場隱密而浪漫的晚餐嗎?不論想吃氣氛、吃美味或是吃情意,不妨與私廚有約,咀嚼屬於你的人生滋味。
私廚林峻寬喜歡老東西、老朋友及老歌,相信餐桌能帶來美好回憶,他則扮演催化劑。原私宅廚房現已落幕,更完善的新空間將在11月開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