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大選已進入倒數計時。三月十八日選情揭曉後,不管是誰站上舞臺中央,都必須嚴肅面對接下來的國民大會修憲與政黨協商角力問題。翻開中華民國建國史,新上任總統與憲法及國會間的纏鬥,真可謂怪招連連,無所不用其極。今昔對照,才慶幸百年民主之路,畢竟沒有白走。
熟諳現代史的新黨總統候選人李敖在登記參加「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選舉」時表示,所謂第十任,是從「行憲後」開始算起,然而在民國三十六年行憲前的總統也是依法產生的,不應該一筆勾消。不過扳扳手指頭,若從民國元年元旦孫中山先生就任「第一屆臨時大總統」開始,中華民國到底出了多少任總統?恐怕連歷史學者也會被難倒。
解開憲政糊塗帳
總統難以定數,同樣的,從民國元年制訂「約法」以來,中華民國的憲法歷經波折,至今猶處在轉型、難產的痛苦階段。而總統、憲法與國會的角力戲碼一再上演,今年三月十八日總統大選揭曉後,由於三強鼎立,不管是誰當選都需要合縱連橫、大費周章,只怕修憲波濤又將掀起。
所幸可以確定的是,今天的憲政環境儘管混亂多變,但不會有人被暗殺,不會強迫解散國會、不會造成國家分裂,更不至於引發腥風血雨地連年征戰。因為同樣的戲碼,國人早已承受過。
話說民國初年,甫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為了希望早日迫使北方的清帝溥儀和平退位,和當時的清廷內閣大臣袁世凱定約,只要袁世凱能逼退溥儀,孫中山即「讓位」給袁世凱。
不過當時的臨時參議院諸公們對野心勃勃的袁世凱總是不大放心,於是將原本傾向「總統制」的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改為傾向「內閣制」的臨時約法,藉以牽制袁世凱。果然袁大總統和內閣總理之間的權力衝突不斷,第一任總理唐紹儀雖是袁世凱的多年老友,卻也因袁世凱沒有尊重他的內閣副署權、擅自發佈命令忿而辭職。
民國二年,國民黨在國會大選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當時的國民黨實際負責人正是一向大力鼓吹內閣制的宋教仁。宋教仁如果依內閣制精神出任總理,可以想見無黨籍的強勢總統、和國民黨籍的國會多數黨總理間,將會爆發激烈的權力爭奪戰,於是袁世凱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買通殺手,將宋教仁刺殺於上海車站!
宋教仁是中華民國史上為憲法犧牲的第一人,而「宋案」儘管從兇手家中蒐出與袁世凱密通的電報等證據,罪證確鑿,輿論也痛加撻伐,但在那個槍桿子出政權的年代,法院又怎奈何得了袁世凱?不久袁世凱脅迫國會議員、登上正式總統寶座,隨即過河拆橋,宣佈國民黨為亂黨、「撤銷」四百多位國民黨籍國會議員的職務,讓國會自此無法湊足開會人數,進一步被迫解散。
憲法是工具,還是目的?
袁世凱為什麼急著解散國會?中研院院士、中國近代史權威張玉法表示,民初的國會議員不乏深具理想者,他們不顧袁世凱的威脅利誘,硬是起草了一部以內閣制及地方分權為要旨的憲草,這和袁世凱一心渴望的總統制及中央集權背道而馳;當袁氏派人前來會場遊說時,還被議員們轟了出來,袁世凱之忌恨不滿,可想而知。
袁世凱貽禍民國最深的,正是他將國家大法玩弄於股掌的企圖。國會解散後,袁世凱召集體制外「約法會議」,另訂新約法。在這部「超級總統制」的約法中,總統對外宣戰、媾和,對內制訂官制官規等,一律不需要經過參議院同意,總統同時有緊急命令權、財政緊急處分權。之後袁世凱更修改總統選舉法,使總統可以無限期連任,並且可以無條件限制地推薦「接班人」,傳賢、傳子,都不容外人置喙。至此,「總統」與「皇帝」,已所差無幾矣!
「民國初年,表面上政治人物口口聲聲要制憲、要約法,但其實他們心裡想的是『rule by law』(用法統治,強調可因人、因時、因地而修改的法律工具性),而不是真正的『rule of law』(以法統治,絕不輕易修法的法治),」台灣大學政治系及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葛永光點出癥結。
張玉法則指出,民國伊始,民主立憲派人士既希望早日制憲以確立國家根本大法,但又不得不遷就政治現實,在兩難下,難怪民初從袁世凱(北洋軍首領)、馮國璋(江蘇將軍)、曹錕(直系軍閥),分屬各政黨的文人國會議員不是選出無黨籍軍閥當總統、就是被迫接受這些軍頭們推出來的傀儡,只希望有軍權者得到了總統的尊榮職位後,可以尊重國會的制憲職權,讓國會為國家訂出一部可長可久的憲法。然而袁世凱解散國會之舉,讓議會政治和政黨政治同受重創,也讓萌發中的民主幼苗大受摧殘。
賄選?賄不選?
國會解散後,袁世凱進一步妄圖稱帝,結果在各方叛離下羞憤而死。其後繼任的黎元洪並無實權,政局益形混亂。民國六年,國務總理段祺瑞在平定張勳復辟後,不肯恢復舊國會,反倒以其黨羽安福俱樂部為班底,選出一批御用議員。舊國會的部份議員則響應中山先生的號召,南下廣州成立護法國會,自此國會也分裂成南、北兩會,分庭抗禮。只是中山先生雖有堅持法統的理想,但迫於現實,自始至終都沒有認真實行過約法,廣州軍政府體制從一開始的大元帥制、政務總裁制到總統制,三日一變、五日一改,比北洋政權好不了多少。
民初制憲、約法淪為當權者為自己擴權的合法工具,而象徵「法統」的國會議員,則是各方收買的對象。民國史上乃有直系軍閥曹錕「賄選」一章,「豬仔議員」落下千古罵名。
民國十一年爆發直奉戰爭,以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打敗了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直系軍閥氣焰大勝,假藉「恢復法統」為名,逼走了當時的總統徐世昌,重開舊國會,並迎回老總統黎元洪回任。然而不到一年,急於登上大總統寶座的曹錕按捺不住,又雇用了大批流氓,使出逼宮、劫車、索印等手段,迫使黎元洪倉促「辭職」逃亡。大總統寶座既然有望,曹錕就積極部署拉攏參、眾兩院國會議員,三百五百大洋的「炭敬」、「冰敬」,孝敬不斷。
在此同時,中山先生和奉系、皖系(湖北軍閥)結成的三角同盟則積極以「賄不選」反制,力阻曹錕「竊國」。在三角同盟的利誘下,凡是願意離開北京的議員,可以到天津去領取南下旅費五百元,如果走遠一點來到上海,又可再支領三百元。議員們看在錢的份上,南來北往絡繹於途,至於到底是要聲討曹錕非法逼走黎元洪、還是要支持曹錕繼任大總統?要先制訂憲法後再進行總統大選、還是先選總統再制憲?每個人都是心存觀望、立場反覆。
決定這場「賄選」與「賄不選」勝負的,不用說,是赤裸裸的「票價」:曹錕最後以一票五千元大洋的價碼,壓倒三角同盟的三千元而獲勝。政大歷史系教授蔣永敬感嘆地說,當時一擔米(一百多斤)不到十元大洋,五千元足以買一棟小洋樓、或抵兩年的教授薪資了。何況國會運途多舛,議員們夾在南北兩個政府間老是開不成什麼會、領不到什麼錢,才使得原本不乏理想色彩的民初議員為錢折腰,政治現實糟蹋知識份子的人格,古今皆然。
張玉法則點出歷史的諷刺:民國十二年,在全國一致撻伐曹錕聲中,其實國會倒是順利通過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史稱「曹錕憲法」的成文憲法。「曹錕憲法」採納內閣制及地方分權精神,相當符合國民黨及中山先生的一貫主張。然而曹錕下台聲浪已成,各方軍頭又不斷叫囂,眼看著就要打仗了,誰還在乎憲法?結果好不容易制訂的憲法,竟連頒佈實施的機會都沒有。
軍政、訓政與憲政
曹錕之後,國人對民主、國會、憲法等冠冕堂皇的名詞已經信心全失,大總統名位被「臨時執政」取代,最後更形成各方混戰的無政府狀態。大局頹墮至此,知識份子都認為唯有再次革命才能救中國,當時中山先生已建立黃埔軍校、組織「國民革命軍」,激進的共產主義革命思潮也隨之興起。
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委員長帶領下北伐成功、統一中國,之後進入訓政時期。訓政期間,國民黨一黨獨大,國會、選舉、政黨等名詞幾成絕響。不過蔣介石仍心懷憲政大業。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邀集農、工、商會及教育團體等各界代表集會,制訂了「訓政時期約法」;其後立法院起草憲法,在民國二十五年公布了「五五憲草」,可惜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制憲之議只得暫緩。直到抗戰勝利,民國三十五年,國民政府才順利召開第一屆制憲國民大會,由當時在野的民社黨黨魁張君勱領銜,在五五憲草藍圖上,制訂出中華民國憲法,總算對歷史有了交代。
關於制憲,還有幾個有趣的小傳說。張玉法透露,當年蔣介石委員長也像歷來的當權者一樣,喜歡一人獨大的總統制而不贊成強調制衡的內閣制,他一度不悅地指責制憲國代說,「我又不是袁世凱,你們幹嘛老要防著我?」甚至蔣介石還曾有意「禮讓」胡適先生出任中華民國行憲後的第一任總統,自願屈居行政院長以掌握實權;可惜因為胡適先生是無黨籍,遭到國民黨內大老一致反對而作罷。
如果不是國共內戰,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行憲後,中華民國憲政是否將從此步上坦途?誰也不敢說。然而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在短短數年內兵敗如山倒,在深恐共黨勢力節節進逼的情況下,宣佈凍結憲法,改依「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施政,集會遊行、結黨結社一律禁止,政府撤退來台後,政治氣氛更形緊縮。至此,憲政等同訓政,「非常時期」一過就是近四十寒暑。
年年翻修,憲法何去何從?
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感嘆,臨時條款的實施,對好不容易才建立的「護憲」、「守憲」精神是一大斲傷。一方面總統權力擴張、連選得連任,導致介石先生破記錄地連任五屆,以八十九歲高齡病逝任內;另一方面,除了嚴家淦總統尚能謹守憲法內閣制精神外,老蔣、小蔣父子身為強人元首,自然傾向總統制,違反了原先的制衡設計;而象徵「大中國法統」的國會議員不能定期全額改選,造成萬年國會和台灣現實民意脫節,則是最為人詬病之處。
經國先生晚年宣布解嚴,回歸憲法,然而當年為大中國三十五省量身定做的憲法,如何能適用在小小的台灣?近九年來五次修憲,枝枝節節地削足適履,搞得憲法面目全非,至今還吵擾不休,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年我們作學生時,憲法老師動不動就說,『唉,這節不要提,那節也跳過去算了!』」新黨國代、文化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曲兆祥回憶;現在他自己教憲法,卻面臨了另一個難題:「常常要提醒學生,憲法年年翻修,千萬注意別買到過期版本!」
憲法為國家根本大法,年年翻修當然不是好現象。然而,比起老師當年的鬱卒與無力感,今天的曲兆祥可以反對黨議員身份在國會議場放言杯葛、可以本著知識份子訾議當局的「狗吠火車」精神而不必擔心「被火車撞死」。百年來憲政環境總算有了這麼一點起色,從歷史這面明鏡中映照現實,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些什麼呢?
p.35
早期選票上不列候選人,要投誰的票,就填上誰的名字。在孫中山先生誠意讓位之下,民國元年袁世凱就藉著這次選舉,獲得參議院全票通過為臨時大總統。
p.37
袁世凱曾經是眾人期許的「中國華盛頓」,可惜因權慾薰心,最終竟以身敗名裂收場,只過了八十三天的皇帝癮。圖為身穿「洪憲皇帝」戎裝的袁世凱。
p.38
民國初年,象徵「法統」的議員們是各方政治人物拉攏、甚至「收買」的對象。圖為民國二年眾議院開幕前,各省議員齊聚一堂的合影留念照。
p.39
民國二年,國民黨菁英宋教仁慘遭暗殺,圖為其入殮前穿著禮服的相片。
p.39
屠夫出身的直系軍閥曹錕,雖因重金賄選當上大總統,卻也落了個千古罵名。
p.40
民國三十五年底,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簽署頒佈了中華民國憲法,次年即正式進入憲政時期。
p.41
民國三十五年,蔣公和台灣省籍的第一屆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合影留念。當時的代表包括李萬居、張七郎等一時俊彥。右五戴眼鏡者為副總統連戰的父親連震東。
袁世凱曾經是眾人期許的「中國華盛頓」,可惜因權慾薰心,最終竟以身敗名裂收場,只過了八十三天的皇帝癮。圖為身穿「洪憲皇帝」戎裝的袁世凱。(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提供)
民國初年,象徵「法統」的議員們是各方政治人物拉攏、甚至「收買」的對象。圖為民國二年眾議院開幕前,各省議員齊聚一堂的合影留念照。(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提供)
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於1913年被暗殺。照片顯示他的遺體在葬禮前穿著正式的服裝拍攝遺照。(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提供)
屠夫出身的直系軍閥曹錕,雖因重金賄選當上大總統,卻也落了個千古罵名。(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提供)
民國三十五年底,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簽署頒佈了中華民國憲法,次年即正式進入憲政時期。(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提供)
民國三十五年,蔣公和台灣省籍的第一屆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合影留念。當時的代表包括李萬居、張七郎等一時俊彥。右五戴眼鏡者為副總統連戰的父親連震東。(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