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先生:
我是一位一九四七年出生的日本人。閱讀光華八月號(日文版)阿美族紙上電影院的報導,我深深地感受到日本社會的冷漠及缺乏關懷,並覺得引以為恥。
這些曾經是日本同胞的人們,為日本國出征,我認為理應視同日本人對待,甚至給予更優厚的待遇。我想,認為沒有理由不以等同於日本人的標準對待他們的人,不會只有我一人吧!再說,那樣也才算是對於戰友的關懷吧!
現在的日本以及日本人是不是對於仁義禮智已經變得無所謂,不在乎了呢﹖以長遠的眼光來看,我認為這樣子辜負台灣人民對於日本的信賴,疏遠兩國友誼,決不是一件好事。我了解阿美族人們的日本情懷,身為日本人,我覺得無地自容,特致此函。
結合在地文化,報導觀光旅遊
台北 杜克明
編輯先生:
剛剛從國外旅行歸國,就看到這期的光華雜誌,刊載有關東港、美濃、橋頭、林邊等具有地方風味的報導,感覺很清新,讀來讓人滿感動的,和一般的旅遊指南比較起來,多了豐富的思想情感,也是目前社會上正缺少的新聞報導,對常從事國外旅行的台灣讀者而言充滿親切感。不過美中不足的是篇幅略嫌不足,不能深入更多的細節,讀來有些感到意猶未盡。
剛從國外旅行回來的我,深刻感受到台灣的觀光業面臨到外國的渡假勝地的競爭,未來的發展實在岌岌可危。看到國外許多地方把在地的傳統文化與全球化的觀光旅遊,做了完美結合的示範,我有很深的感觸。我想光華自創刊以來,所樹立的品牌形象,一直是一本優質的文化、觀光的雜誌,最適合把台灣的風光介紹給全世界的各國人士。
隨著時代的演進,觀光的概念已經逐漸演變到深度旅遊。身為讀者的我殷切盼望,光華雜誌能進一步往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地方文化、產業,深度旅遊報導的路線前進,甚至提供國外類似的成功經驗的報導,或加入國外社區營造的例子,在台灣面臨全球化競爭的一刻,提供全國讀者及外籍人士耳目一新的觀察角度,同時也能在景氣低迷之時,以全新的思維來看待新時代的觀光旅遊,作為知識經濟的新產業。我想這會是所有光華讀者之福,也會是台灣全國民眾之福。我相信許多讀者都跟我一樣,希望台灣能夠是一塊美好的福爾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