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婦幼節,是呵護孩子的節日,五月母親節,是慶祝新生的喜悅與頌讚母性的偉大,然而卻有一些青少女,在偷嚐了禁果之後,未成年的自己竟成了母親,夾在孩子與母親兩個角色中求助無援,需要社會關注。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台灣未成年少女每年約產下一萬五千名新生兒。然而,各項研究指出,青少女懷孕有九成不願意生下小孩,以此推算,每年有十三萬五千個青少女以人工流產墮掉腹中的胎兒。
過去,漫長的暑假過後,往往會出現所謂的「九月墮胎潮」,曾幾何時,這波高峰已經不明顯,對現代青少女來說,天天都可能是墮胎日。
試想,一個未成年少女意外懷了孕,該怎麼辦?一般而言,有四條路可以走:一,奉子之命結婚去;二,選擇生下來當個單親媽媽;三,將孩子生下來後出養;四,進行人工流產。
在充滿誘惑與陷阱的現代社會中,涉世未深的青少女們,需要充足的性教育與諮商管道。
奉子成婚
對愛面子的上一代來說,結婚可能是解決未婚青少女懷孕最「圓滿」的方式。然而,對偷嚐禁果而闖下大禍的小倆口來說,他們在身心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小孩養小孩」的窘境可以想見,組成家庭後可能問題叢生。
更何況,許多男孩在女方肚皮隆起之時便消失無蹤,這也難怪會「勇敢」選擇將孩子生下來的青少女,估計只占所有未婚懷孕者的一成。
為此,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九年底開辦「未婚懷孕服務」,內容包括電話諮詢、面談、家訪、家族協商、安置、輔導等,而根據勵馨基金會的服務經驗,「小爸爸」落跑有日益增加的趨勢。勵馨的調查顯示,將近百分之八十七的未婚媽媽與小爸爸在懷孕前是男女朋友的關係,但女方懷孕後,近七成的小爸爸對於懷孕的女方未提供任何支持,並呈現分手或無聯繫狀態。
「為母則強」,當了媽媽之後,須承擔另一個小生命,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面臨巨大的轉變,未成年的青少女是否有能力承受?
寶寶降臨,愛情消逝?
為了協助孤立無援的未成年懷孕少女,勵馨基金會成立了「未婚媽媽中途之家」,讓未成年少女能在此安心待產。只是,孩子生下來之後呢?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指出,中途之家的未婚媽媽生育寶寶後,有六成決定自行撫養,將近四成則選擇出養。
紀惠容表示,台灣單親媽媽所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以勵馨服務的案主為例,當她決定要自己撫養小孩時,只有少數在經過抗爭後獲得家人經濟或感情上的支持,多數的未婚媽媽都是在缺乏一技之長、缺乏家人及男友支持的情況下,獨自走上撫育孩子的艱辛之路。
現年二十歲的小惠,獨力撫養一個七個月大的兒子。小惠的媽媽因怕女兒未婚生子讓人瞧不起,不肯幫小惠帶孩子,小惠去工作時只好把孩子託付給姊姊。由於老闆經常拖欠薪水,小惠因此無法如期支付尿布、奶粉錢,讓姊姊非常困擾。
當了媽媽之後,一夕之間小惠彷彿長大了許多,「凡事都會先想到寶寶,」小惠說,把小孩撫養長大是她現在的人生目標,只是心中一直存在一個憂慮:「孩子長大後問起父親時,該如何回答?」
十八歲的小英,目前和男友同居,共同撫養一個九個月大的孩子。回想知道自己懷孕當時,心中浮現一種「很不幸的感覺」,因為胎兒已經四個多月,再加上二、三萬元的手術費籌措無門,只得硬著頭皮把孩子生了下來。
「有時候覺得很後悔,」小英說,每當與男友發生爭執,或因為孩子的牽絆無法出去玩時,後悔就會油然而生,但有時候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笑容,又覺得很窩心,「很矛盾!」
對於這些青少女單親媽媽,政府部門提供的協助很有限。台北市針對特殊境遇婦女所採取的救急式經濟補助,也多因為有家庭總收入等限制,而無法被及戶籍仍依附在父母名下的青少女未婚媽媽,即便她的家庭並沒有給她實質的支持和協助。「除非家庭資源充足,否則很可能累及三代,」紀惠容能夠體諒父母的不甘與為難,因此常常提醒決定走這條路的未成年少女三思。
「不套不做」,保險套既能避孕,又能避病,是女性保護自己免於受孕的最佳方式。(性病防治所提供)
我的媽媽是誰?
在資源體系不充足的狀況下,具有宗教信仰的社福團體認為,將孩子生下來後讓別人領養,對孩子來說,有一個較好的成長環境,對母親而言,也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應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
未婚生子後將孩子出養,真的是母親、孩子「雙贏」嗎?有些人看法不同。「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認為,將孩子生下來後出養,很可能會造成母親和孩子雙方的心理壓力或永恆的牽掛,很多出養到國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因為膚色與領養父母不同而覺得格格不入、鬱鬱寡歡,甚至千方百計回台灣尋母。
其中最為人知的,是民國八十七年卡雅來台尋母的新聞。被澳洲夫婦收養的卡雅表示,自己生命中最大的痛楚是心中的疑問:「我的媽媽是誰?」「如果我當年是被偷的,多年來我的生母必定擔憂不已;若她當時是因未婚生子不得已放棄我,她現在一定很想知道我過得好不好,」卡雅說。
所幸,這種跨海尋母的情況將來不會再重演。紀惠容指出,過去孩子出養後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不知流落何方,為解決這種心理上的缺憾,經由勵馨基金會未婚媽媽中途之家出養的孩子,都將完整的紀錄留在內政部兒童局,等到孩子滿十八歲長大成人後,母子可以循線相見。
生下孩子出養,不僅可以避免扼殺一條小生命,對於現階段社會的人口問題也有幫助。近年,台灣婦女生育率不足,人口持續老化,社會對於人工流產墮掉那麼多的胎兒,越來越覺得痛心與不忍。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系教授陳寬政認為,與其鼓勵女性多生育,不如建立完善的養子女制度,讓因為外在因素可能遭受墮胎噩運的嬰兒能夠被生下來,一方面解決了未成年或未婚懷孕的問題,一方面也能彌補出生率的不足。
只是這種以人口為考量、立意良善的建議,仍然難以被婦女團體接受。「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鼓勵生育應該是去探究「可以生的人為什麼不生?」而不是讓「不該生的人去生」。
在充滿誘惑與陷阱的現代社會中,涉世未深的青少女們,需要充足的性教育與諮商管道。
如釋重負?良心不安?
究竟「該生」或「不該生」,因處境、看法不同,答案因人而異。不過,同樣面臨意外懷孕問題,台灣女性因年齡及結婚與否的差異,處境卻有很大的差別,特別是在選擇墮胎時。
優生保健法規定,二十歲以上的成年未婚女性有自主權,可以不經任何人同意,自己做決定。已婚的成年女性必須經先生同意,但通常只是虛晃一招,聊具形式。只有二十歲以下的未成年少女,必須要取得監護人同意,這也使得青少女懷孕問題成為棘手議題。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醫療法制暨醫療糾紛委員會召集人高添富指出,我國優生保健法當初的立意,一部分是為了合法解決未成年少女懷孕的問題。然而,十餘年後的今天,問題仍未全然解決,當初立法要保護的對象,卻是今天最不受保護的族群,其關鍵在於「父母同意條款」。
根據優生保健法的規定,未成年少女要法定代理人同意,才能施行人工流產。此一規定目的是在保護未成年少女,然而,在多數青少女不敢或不願意將自己懷孕的事告訴父母的情況下,保護條款變成了「阻礙條款」。
開業二十多年的婦產科醫師高添富指出,早年要少女回去請父母出面,還有三分之一的回診率,近年來只要提出要家長出面,少女回診的機率是零。
這是一位婦產科醫師的親身經歷。一群青少女湧入一家婦產科診所,七嘴八舌地說:「醫生,夾娃娃!」醫生表示,未成年要有父母同意書才能做,少女們嗤之以鼻:「啊!LKK!走,我們去別家做!」一群人呼嘯而去,留下瞠目結舌的醫生。
高添富指出,已有三、四位婦產科醫生因幫未取得監護人同意的未成年少女實施人工流產手術,吃上官司,被判處六個月有期徒刑。他表示,我國民法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與目前世界各國普遍以十八歲為成年不同,許多醫師、少女都不瞭解,一不小心就誤觸法網。
除了犯罪的壓力外,有些婦產科醫生也有道德上的壓力。
有關人工流產,道德上的爭議不斷,究竟是胎兒的「生命權」重要,還是母親的「選擇權」重要?對未成年青少女來說,應該選擇道德良心,還是未來前途?未成年的她們,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去承擔另一個小生命?
因為主觀的想法和認定不同,實際上做過人工流產的女性,心情上也有個別差異,有人覺得麻煩因此獲得解決,「如釋重負」,也有人覺得自己彷彿謀殺了一條生命,「良心不安」。對於涉世未深的青少女來說,這種矛盾與衝突可能更為尖銳。一位陪同學去「夾娃娃」的高中女學生,因覺得自己是「共犯」,晚上睡覺惡夢連連,哭著向老師求助,在老師的建議下,她和墮胎的同學一起去祭拜嬰靈,以求心安。
男歡女愛,愛情的滋味雖甜美,但一旦不小心懷孕,「苦果」往往留給女方獨嚐。(莊坤儒攝)
還我受教權
青少女懷孕,除了向家人或社福機構求援外,學校師長的幫助更是仍在求學階段的她們所最需要的。可惜因為種種觀念及制度的缺失,學校在這個關鍵時刻幾乎完全使不上力,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輔導和庇護。
四年前,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在擔任台北縣副縣長時,驚訝地發現,各中等學校竟還有「懷孕記三大過退學」的校規。在他的強烈建議下,台北縣的學校刪除了這條校規,然而,即便沒有明文規定,也從未見學生挺著大肚子進校園,她們不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偷偷去拿掉,就是在肚子隆起前趕緊辦休學。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指出,西方國家較少歧視懷孕的學生,甚至在學校內還設有托兒設施。我國關於青少女懷孕之後受教權的問題,至今仍沒有妥善的處理和面對,而一般學校在得知學生懷孕後,唯恐她會造成「不良示範」,多會要求學生休學,很多孩子輟學之後,從此便再也沒有回到學校的機會。
離開學校後,懷孕少女也未必能見容於家庭,安心地在家待產。
俗話說:「生贏麻油香,生輸棺材板」,然而未成年懷孕的青少女,因子宮發育不夠健全,原本就屬高危險妊娠,容易早產、胎兒體重不足,生產也較困難。好不容易平安順利的產下胎兒,卻也沒有贏得坐月子滿室麻油雞香味的喜悅,這種家有新生兒的特殊香氣,反倒成了未婚生子後難掩的尷尬。
勵馨基金會少年服務部主任鄭敏菁指出,未婚媽媽中途之家的服務內容包括幫青少女坐月子,許多家庭在少女接近臨盆前幾個月才送來,為的就是避免坐月子期間散發的麻油雞香味,弄得街坊鄰居人盡皆知。
未婚生子如此困難重重,這也就難怪人工流產往往會成為未婚或青少女懷孕時「唯一」、「不得不」的選擇。「這是一種交換,當社會不能接受未婚、未成年可以生育,那麼女性就會選擇墮胎,」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說。
吾家有女初長成,唯有靠親子間緊密互動、攜手談心,才能陪伴孩子度過這段「生理已成熟、認知未成熟」的過渡期。
「不套不做」
台灣墮胎數為何是瑞典的一萬倍?台灣未成年少女懷孕生子數,又為何高居亞洲之冠?許多人紛紛將矛頭指向性教育失敗。
教育是一切的源頭,性教育做的好,便能大大地降低墮胎數和青少女產子數。相反地,起始源頭的阻攔工作沒有做好,就會落得在下游拚命努力卻始終措手不及的下場。
瑞典自從一九五五年開始針對中、小學生進行性教育,幾十年來成效卓越,二十歲以下青少女未婚懷孕、墮胎的情形極為少見,國民性病的罹患率也極低。
將性「去問題化」、強調性的正面價值,是瑞典性教育的精神,以學生及青少年為主體,協助他們認識自身的需要和安全的性行為,而不是去壓抑他們。
反觀我國,衛生署針對國內高中職學生所做的性經驗調查發現,有性經驗的學生比起十多年前增加三至五倍,其中八成學生坦承,很少或根本沒有使用保險套。
根據戴瑞斯保險套公司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年的調查,台灣青少年第一次性行為未採取避孕措施者,高達百分之四十九,為世界之冠。台灣家庭計畫研究所的報告也指出,有婚前性行為的青少年中,百分之七十七曾發生婚前懷孕。
台灣沒有性教育?
雖然許多高中生都看過學校放映的「墮胎紀錄片」,但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認為,片中呈現血淋淋的墮胎過程,令人不忍卒睹,這種「恐嚇式」的性教育不足取。
身兼台灣性教育協會理事長的國泰醫院婦產科醫師鄭丞傑指出,當今性教育的一大重點是,推廣ABC──禁欲、忠誠、保險套,提倡「真愛值得等待」、「單一性伴侶」及避孕等觀念。當前兩項──禁欲和忠誠──越來越難達成時,「保險套」就成了唯一的一道防線了。但事實上,現在的中學生是不准攜帶保險套的,一旦在書包中查獲保險套,還會被記警告、約談。
為了補足學校體系在這方面的僵化與失能,女性權益促進會在民國八十八年開辦「青少女專線」,為青少女在性方面排難解惑。秘書長陳逸玲指出,青少女來電詢問的問題多為避孕的方法、男朋友不戴保險套怎麼辦?吃避孕藥的副作用、月經沒來及未婚懷孕等等問題。
前年女權會還出版了一本二十歲以下青少女的性教育手冊──魔女cha cha,以青少女的語言提供有關月經、性愛、避孕、懷孕等各方面的常識,到校園中去發放。陳逸玲指出,手冊中強調的重點是──不套不做,教導青少女要求男方一定要戴保險套,既能避孕,又能避病,一舉數得。
天下無不幫忙的父母
青少女懷孕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實在不能再以眼不見為淨的心態漠然以對。「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眼前解決之道,一方面加強性教育,減少未婚、青少女懷孕;一方面則要提供意外懷孕少女所需要的安置、法律、經濟、心理、出養、醫療......等等各方面的支持與協助。
黃淑英指出,北歐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對於單親家庭提供很周全的協助,使得他們在任何階段都不會遭遇窘境,整個社會的氛圍也不會歧視未婚懷孕。反觀台灣社會,不僅性教育成效有限,對於未成年懷孕的少女,既以「父母條款」限制其墮胎,又未提供單親未婚媽媽任何的協助,等於陷少女於進退兩難、徬徨無助之境。
「我有一個十幾歲、正在交男朋友的女兒。我希望她不要太早有性關係,不要不小心懷孕,我更希望她快樂、安全。所以我告訴她,如果她懷孕了,一定要告訴媽媽,媽媽答應不生氣,並且一定會幫她一起解決問題。我期待更多父母能在平時向他們的孩子表達這樣的愛心,別讓孩子在出事時無助、惶恐,」黃淑英的話,也應是多數為人父母者的心聲。
根據勵馨基金會的調查,青少女一旦懷孕,高達九成不會告訴父母,然而,卻有九成的父母願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此一調查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孩子們,你妳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