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台中后里,一般人想起的無非是「馬場」,卻不知道曾有一度,全世界每三把薩克斯風裡,就有一把是Made in Taiwan,出自后里。
年初時,前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台,陳水扁總統特別送他一把后里製作的薩克斯風,看到地方產業成為總統級禮物,后里當地代代相傳的樂器製造業者無不與有榮焉。
說起后里這一個薩克斯風音樂之鄉的誕生,緣起於一場火災。
民國36年,百廢待舉的光復初期,后里鄉一位熱愛音樂演奏與作曲的地方鄉紳張基盤,以一甲地的代價,自日本訂購了一把薩克斯風,並與音樂同好張騰輝、張連昌合組一個輕音樂團。
薩克斯風家族分為: 1高音薩克斯風 2中音薩克斯風 3次中音薩克斯風 4低音薩克斯風
台灣薩克斯風之父
沒想到樂團組成沒多久,張基盤家中發生火災,連帶著那把薩克斯風也燒爆了。這時,樂團中的小喇叭手、從事裱褙生意,具有深厚工筆畫基礎的張連昌,便將這一把燒黑的薩克斯風「討」回家,並花了3個月時間,將薩克斯風近四百個零件一一拆解,仔細繪圖;他將家中拉門下方的銅條拆下來製成按鈕,並將壓箱的龍銀拿出來熔解,作為焊接材料。
一次意外中,銅條反彈將他的右眼刺瞎,張連昌卻依舊秉著無比的毅力,以3年時間,無師自通地打造出台灣第一把薩克斯風,這把薩克斯風後來賣給一位菲律賓華僑,從此開啟了后里薩克斯風製造的傳奇故事。
「沒有阿公當年的堅持,就不會有后里薩克斯風的奇蹟!」張家第三代傳人、連昌樂器公司負責人張宗瑤表示。
這一位台灣薩克斯風之父──張連昌,生於1912年日據時代的一個平凡農家,13歲的時候,當家中4位兄長都在田裡耕作時,心懷大志的張連昌心想:「大家都在牽牛車,未來怎會有出脫的機會?」於是他偷偷地向母親告別,一個人在天色未亮的清晨拎起包袱,步行三、四個鐘頭,隻身前往7公里外的大甲,向唐山來的師傅學習水墨畫與裱褙功夫。學得功夫回鄉之後,喜歡舞文弄墨的張連昌又跟著人稱「黑印度」、真名已經不復記憶的鄉親學吹小喇叭,並加入張基盤所組的業餘性質輕音樂團。
沒想到,嚴謹的繪畫訓練竟然只是將他帶向樂器製作的橋樑。第一把薩克斯風摸索完成後,本著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張連昌廣收學徒,開始樂器製作的生涯。
「過去,厝內隨時都有十幾名學徒,除了咱這兒的子弟,也有雲林、高雄來的,」今年74歲,自19歲開始跟著張連昌學藝的張來表示,張連昌教做時非常嚴格,徒弟做錯了,就會被師傅用棍子敲頭;有一次一名學徒犯了大錯,張連昌竟不惜將整支薩克斯風當著學徒面前摔壞,因為一把有瑕疵的薩克斯風就不是樂器,只能充當玩具,完全失去了價值。
「有嚴,才會成功啦,而且伊都功夫盡放哦!」說起故去近二十年的師傅,張來還是充滿景仰與佩服。三十多年的樂器製作歲月,使得張來的10根手指頭,要比常人粗壯許多。
回想當年,白天金屬敲打聲音此起彼落的樂器小鋪,隨著夜色降臨,氣氛不再嚴肅,陣陣浪漫的薩克斯風樂音在后里老街飄揚。下了工的學徒們,跟著張連昌看譜演奏,不僅讓學徒們感受樂器的生命,間接又促成后里成為一個「樂師巢」。
「民國42年,西螺大橋落成的時候,全台就只我們后里有一支西樂團,」張來如數家珍地唱名:包括擁有「番王」稱號的台視大樂團指揮王吉宣,樂團樂手楊水金、許文男、張銀瑤、張雲翔也都來自后里。
隨著張連昌徒子徒孫開枝散葉,后里慢慢變成一個國際知名的薩克斯風生產地。民國70年代,出口鼎盛時期,在后里有30家左右的樂器工廠,一年打造3000支以上的薩克斯風,創下新台幣7億元以上的出口額。
近年來,在對岸中國大陸競爭下,以量取勝的低價代工已經被大陸取代,然而靠著一甲子以來的經驗累積,台灣目前還是許多國際知名薩克斯風品牌主要的代工廠之一,至今,依然還有12家樂器工廠聚集在這個音樂之鄉。
薩克斯風家族分為: 1高音薩克斯風 2中音薩克斯風 3次中音薩克斯風 4低音薩克斯風
一門黑狗兄
在「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牆上,掛著一幅張連昌23歲時的自畫像,斯文俊秀的臉龐,175公分的身高,加上書畫樂器樣樣精通,是當時后里有名的「黑狗兄」(台語指帥哥)。接著張連昌,第二代的張文燦則是粗獷型黑狗兄,民國50年代,他那一條故意刮破的牛仔褲打扮,酷帥模樣獨樹一格,為了反抗家人安排他去相親,還特意在相親前一天去理了一個大光頭!
「我公公迎娶這一條街最美的新娘時,吉日故意選在農曆鬼月(7月)14日,還派出西樂團迎親,作風前衛大膽,至今還經常有人提起呢!」第三代掌門人張宗瑤的太太王彩蕊笑著細說這一家子的有趣故事。
民國44年出生的張宗瑤,從小就喜歡躲在工廠與住家間的門板後面,偷偷聽著阿公與徒弟們練習薩克斯風,13歲時更動手打造出自己的第一把薩克斯風。
「咱出生來,就注定這一世人要做這項產業,」十分木訥寡言的張宗瑤表示,「別人囝仔用餅『收涎』,我是用薩克斯風來收。」紀念館一張放大的黑白照片裡,一個4個月大濃眉大眼的小男嬰、身上抱著一把比他大上一倍薩克斯風的,就是張宗瑤。
男嬰懷中那一把刻著獨特龍紋的薩克斯風是阿公張連昌的得意之作,在薩克斯風紀念館開館之後,張宗瑤輾轉自買家手中收回陳列,樂器上刻著台語發音的Lien Cheng(連昌)二字,熠熠閃耀著阿公的驕傲與自信。
「我和我爸爸,都只接下阿公樂器製作的功夫,但卻沒有遺傳到阿公的音樂天份,只學會簡單的吹奏試音了,」張宗瑤解釋,那是因為有一些喜歡音樂演奏的叔伯、師傅,後來流連於風月場所,令鄉親搖頭扼腕;加上日後電視進入每一個家庭,到了張宗瑤這一代,后里的樂器製作師傅們大多不再像過去一般允文允武,醉心於音樂世界。
張家四千金,老大張育慈(右二)、老二張嫚育(左二)、老三張瑜峰(左一)與才小五的老么張嘉蓉合組四重奏,讓后里的薩克斯風故事更加傳奇。
吹出新世界
后里的薩克斯風是一個極具特色的地方產業,當年追隨張連昌的第一代老師傅,有的繼續從事薩克斯風工作,有些專攻樂器維修,有的改當樂器零件供應商,彼此連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網絡。由於各家公司規模不大,不可能一手包辦所有流程,因此像是電鍍、烤漆都交給專業工廠負責,形成「專業分工」的模式。
「說起來,大家要不是親戚,就是師徒或師兄弟。但是在貿易商四處遊走、大家低價競爭之下,自己人反倒互相成為對手,」說起鄉里間既親密卻又明爭暗鬥的產業生態,王彩蕊不禁嘆氣。
更重要的是,「沒有自我品牌,缺少標準化、規格化的製作流程,台灣的薩克斯風始終只能做為國際品牌的代工廠,」對后里薩克斯風產業觀察已久的工研院機械所研究員蔡彰文指出。
「說起品牌的打造,我們晚了60年,」王彩蕊表示,三十多年前,阿公的樂器製造品質精良,日系的功學社樂器公司有意與阿公合夥,卻因為股份的分配無法達成共識而宣告失敗。
「當初功學社的師傅,還不都是我們培養出來的?」張來表示。面對後來功學社成為台灣唯一擁有「Jupiter」品牌的薩克斯風公司,代代相傳卻始終為人作嫁的老師傅不禁有些感嘆。
民國93年7月,經濟部工業局實施「推動地方工業創新及轉型發展計畫」,委託工研院機械所尋找合作對象,之後提出「Saxhome」計畫,致力以國際最頂尖的薩克斯風品牌為標竿,將老師傅們口傳心授的技術予以標準化。
首先對材料進行分析,為此機械所特地以二十多萬元買進一把國際最知名品牌的薩克斯風,發現國際品牌的銅板,銅與其他成份的比例是65:35,在製作難度上比國內70:30比例的銅板高,但是共鳴感較佳。
而在外觀熱處理的電鍍、烤漆上,台灣的品質也不如日本。實地考察後,機械所發現台灣小型的電鍍廠並沒有環境隔離設施,有時候又因為數量不夠,在以強酸洗淨電鍍存留雜質的過程中,會將不同樂器、甚至其他五金類產品一併處理,可能造成不同雜質的附著。
而一把樂器的優劣評定,包括音準、音量、音色。其中音準、音量可以用音度計測試,加上現代薩克斯風的音孔是以機械開孔,音準可以百分之百精準,唯獨音色卻始終無法用量化方式完全掌握。為此,工研院也與清華大學「無迴響室」(能將所有的入射聲波完全吸收,而不產生反射以避免干擾)合作,藉著音頻分析儀拆解其他品牌樂器的音色結構,作為后里廠商參考比對的音色資料庫。
目前后里12家薩克斯風工廠,有9家加入「Saxhome」計畫,藉著產業聯盟共同行銷,試圖再次吹響后里的薩克斯風產業名號。
抱著阿公打造、刻有獨特龍紋的薩克斯風,4個月大的張宗瑤就已注定這一世人要靠薩克斯風吃飯了。
四千金四重奏
3年前,父親過世後,正式接掌連昌樂器廠的張宗瑤與太太王彩蕊思忖著,這一個產業作了將近一甲子,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是也讓一家人豐衣足食。
「這一間厝,從阿公到我女兒們,已經住了5代人,想起來真的很令人感動,」王彩蕊表示。於是夫妻倆將原本組裝樂器的店面改成「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展示阿公張連昌的樂器手稿、親手打造的薩克斯風,還有水墨畫等,希望這一間阿公留下來店,成為文化觀光據點,讓阿公的精神繼續發揚下去。
「后里有一群人,他們不但自己玩樂器,自己製造樂器,還讓自己生產的薩克斯風,在全世界都吹出響亮的聲音......,」去年底開始,一支汽車廣告,再一次吹響后里薩克斯風產業的名聲。
電視畫面中,4位吹奏薩克斯風的姊妹正是張家第四代,領銜的大姊張育慈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主修薩克斯風;另外分別就讀高一、國三、小學五年級的3位妹妹也都是樂器好手,隱隱有著阿祖張連昌的風範。
對於一般家庭,薩克斯風並非普遍樂器,然而因為爸爸、阿公、阿祖都是薩克斯風製作好手,姊妹們自然都會吹奏薩克斯風,四姊妹有志一同,在老么才就讀國小二年級時,就自組一個「薩克斯風四重奏」,除了在電視廣告中大顯身手,也經常受邀演出。
春假期間,大姊張育慈從台北趕回后里,四姊妹每個人拿起薩克斯風就開始合奏,為著明天的表演練習,從古典名曲到台語老歌,薩克斯風沙啞淳厚的樂聲在小小的紀念館裡迴盪著。
大姊張育慈表示,過去她覺得笨重的薩克斯風是男生吹奏的樂器。進入大學後,接觸到許多西方經典的薩克斯風名曲,進一步領略薩克斯風的迷人世界,「我想我會接續老爸的薩克斯風做下去,而且把它做好!」張育慈20歲的清秀臉龐流露出年輕自信的光彩。
歷經一甲子的歲月,從張連昌無師自通打造樂器,到四姊妹合組四重奏,張家的薩克斯風傳承,獨一無二。
自父祖手中接下家業的第三代傳人張宗瑤,13歲時就打造出第一把薩克斯風,偶而興起,也能吹奏簡單的調。
抱著阿公打造、刻有獨特龍紋的薩克斯風,4個月大的張宗瑤就已注定這一世人要靠薩克斯風吃飯了。
薩克斯風家族分為: 1高音薩克斯風 2中音薩克斯風 3次中音薩克斯風 4低音薩克斯風
拿著小喇叭的張連昌(右前),與音樂同好張基盤(左)合組輕音樂團,因為張基盤家中遭祝融之災,燒毀了手上那一把薩克斯風,竟然因此開啟了后里的薩克斯風傳奇。(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提供)
薩克斯風家族分為: 1高音薩克斯風 2中音薩克斯風 3次中音薩克斯風 4低音薩克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