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驗」在經濟上已成為先進國家研究、開發中國家仿效的模式;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台灣經驗」正發展中。
經過四十年的努力,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成為舉世聞名的富裕國度。而在經濟起飛、教育普及、中產階級興起之後,人們對政治、社會、環境……等的品質要求隨之提高,許多觀念在打破、許多做法在轉變、許多價值觀在調整。
對森林的態度也是其中之一。早年,我們對森林的期望是賺取外匯;今天,我們對它的要求是帶來良好的生活環境。所以,關心環保人士對伐木行為提出聲討、林務局的組織與角色有了轉變、學者專家積極地提出呼籲與建議……。
我們訪問了各方人士,談對今日台灣林業的看法。這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在追求進步的可貴過程。
環保人士紛紛起來做森林的代言人。(連慧玲攝)(連慧玲攝)
焦國模(台大森林系教授)
今天掌管全國土地最多的不是總統,也不是行政院長,而是林務局。
我們把全國百分之五十二的土地資源委託他們管理,卻一直未給予他們相對的權力,來順利推行工作。
林務局一直只是台灣省政府底下的三級單位;林業的財產都在山上,實際在現場管理這些財產的人,又大部分是工作站的技工。他們待遇低、權限小、事情多,而且沒有升遷希望——永遠是工人。
把如此珍貴、龐大的財產交到他們手中,卻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怎麼可能?林務人員士氣低落,一受誘惑,就容易違法例如與伐木承包商勾結,准許盜伐圍標外的林地;反正山上天高皇帝遠,有沒有確實執行山林管理工作,大家也不知道。
提高工作站人員的素質與權限,是一步非走不可的路。
我們人口愈來愈多,動開發山林腦筋的人也越來越多,要防範濫伐、濫墾、濫建的事,林務人員就需扮演像抓逃稅的稅務員、告發交通違規的交通警察角色。
過去木材價高,為老百姓生計,政府准許民眾租地造林,然後砍伐出售,但這卻變成現在林務工作中最棘手的一項。因為今天材價低了,造林到可以收穫的期間長,已經不划算,民眾就在林地上種果樹、蔬菜、檳榔……五花八門。
對於不確實的租地造林,林務局沒有司法權執行管理,而且這算「違約」而非「違法」,只能告到法院。打官司的時間往往拖得很長,林農通常在撈一筆後就溜之大吉。
而影響台灣土地水土流失、土壤沖蝕的,「坡地農業化」其實是比過度伐林更大的罪魁禍首;只是大家通常把焦點對準過去以「伐木增產」為務的林務局,濫墾、濫種的民間卻沒有受到指責。
除非民眾的守法和道德觀念提高,否則我們只有賦與林務人員更高的管理權利,來照顧我們的土地。
早年台灣高山長滿紅檜巨木。圖右為現在的阿里山紅檜神木,與左邊這棵早在日據時代就被砍掉的紅檜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1912, W.R. Price攝)(1912, W.R. Price攝)
李剛(環保人士)
多年來,由林務局發佈的森林蓄積量(現有材積量)、生產量(新增材積量)、砍伐量等數字看來,他們好像並未濫伐;事實上,今天森林最嚴重的問題,不在量是否維持穩定,而在質的變化。
四十年來,台灣森林被砍最多的,是上百年才成材、材質最佳的檜木。我們紅檜外銷日本從未間斷;每年保持在十萬立方公尺,最多時曾高達十五萬立方公尺。因此,我想問林務局的是:目前紅檜還有多少?在那裡?為何只砍不造?
林務局不應把一些沒有價值、不利水土保持的木材都算在林木蓄積量中,來掩飾曾經過度伐林的責任。造再多卅年就可成材的人工林,也無法代替海拔二千公尺中被砍掉的千年檜木。
至今農委會仍准許林務局每年砍伐一百萬立方公尺的林木,但好幾年來,林務局每年只砍七、八十萬立方公尺。他們說是為了國土保安所以少砍,不過林務局到現在還是業務單位,經費要自給自足,而隨著木材價格下跌及國內市場漸為進口木材取代,自民國六十九年,他們的財務情況就不好,何以不砍樹「開源」?恐怕是因為山上具有經濟價值的檜木已不多了。
林務局目前已暫定明年不再砍紅檜;許多林業人士和木材業者卻指出,完全不砍不是最好的林業經營,而是一種資源浪費。這種說法用在二、三十年就成材的人造林還可以,但幾百年才能成大器的檜木,和短期成熟的農作物不一樣,就是一百年不砍也無妨。
無論如何,我認為中、高海拔的森林是不能再砍了。台灣的河流都發源於此,水源涵養、水庫壽命都靠他們,而現在的森林法只規定水源集水區五十公尺內為保安林帶,並未規定所有溪流上游附近都禁止伐木。
林務局最近重新訂定森林經營管理方案,其中規定生長在二千五百公尺、坡度在卅五度的森林將不再砍伐;我建議把二千五百公尺以上的森林都納入國家公園範圍,加以保護。例如鄰近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能高、安東軍山區可納入太魯閣國家公園,中央山脈南三段丹大林區可納入鄰近的玉山國家公園。
在森林經營管理方案中又規定,明年林務局可能改為公務單位,由政府編列預算,以後每年將只砍五十萬立方公尺。令人不解的是,如果林務局不須再賺取外匯,也不必為自己籌措經費,為何只比現在少伐二、三十萬立方公尺?
台灣是新地塊,山脈地質多為不穩定的水成岩結構,易崩塌、坍方,造林不好造、伐林容易帶來後遺症。
爬過山的人一定知道,林務局一些主要的大林道雖有保養,仍常常坍方,更何況許多在砍完樹就不管了的小林道。對於這樣的地質,少砍就是最好的經營。
我並不是要強調過去砍樹完全都錯了,但只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不加節制的伐林,後果很難收拾。況且歷經幾十代、千百年留下來的檜木,若在我們這一代砍光,我們豈不成了「敗家子」?又怎對得起下一代?
高山上種高冷蔬菜對水土破壞嚴重。圖為丹大林區林農違法超高種菜。(連慧玲攝)(連慧玲攝)
柳榗(台灣省林試所集水區經營系主任)
過去,我們社會物資不豐,需要木材資源,因此林務局被賦予伐木增產的責任,超過預定生產量,林務人員還可以拿到獎金。
由森林所賺取的外匯不只提供了大家生活的需要,過去中央研究院、中華奧會的經費曾由它提供;五年前,治山防洪的經費還由它支持;很多企業因它起家、致富……。當初開發森林資源,有它的社會背景。
只是現在我們已有能力進口所需的木材,不必自給;人們關心的也不再是可以賺多少外匯,而是如何有良好的生存環境。但社會的需要可以一句話說要變,林務局卻不是說變就一天可改的。例如我們要減少伐木、裁減人事,但不是今天要他們辭職,明天他們就會自動解散。
政策是順應民意和社會的需要走,林務局伐木的那一段功過如何,不能以今天的標準來評斷。我覺得林務局該檢討、負責的,只是技術上的疏失。
例如過去一直不知變通,訂出「伐植平衡」的法令,規定砍了就要種。雖然立意本善,但以台灣高山地土層單薄、貧瘠,許多地方根本不能處分造林(編按:將砍伐後林地上已無利用價值的樹木、雜草、落葉枯枝清理得乾乾淨淨再造林,過去許多經濟價值雖不高,但水土保持最好的闊葉樹林因此被砍掉),造了也是白造,徒然浪費人力、時間與金錢;而且造林時在地上挖挖補補,有時反而使品質原就不佳的地更加惡劣。
造林和園藝不一樣,要懂得順其自然,有伐有種是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放諸四海皆可行的方法。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技術上的問題就全盤否定林務局的作法。例如有人形容開在山上的林道是「毒蛇」,百害無一利。但試問,不開林道,萬一發生森林火災,大批人力、救火車如何上山?忙碌的現代人迫切需要休閒,沒有林道又怎麼從事森林遊樂?過去人們幾乎不可能上山賞雪,現在老弱婦孺都可上合歡山,不也是因為有了林道?
政府和林務局不可能不知道現在社會大眾的需要,國家公園不就是因應現代社會需要而產生?它經費多,做的是研究、教育的工作。林務局不也正往少伐木、發展森林遊樂,和劃出十個自然保護區從事保育工作的方向走?
卅年前有卅年前的情況,卅年後有卅年後的環境,如果只是以今非古,並無助於林業的改革。
大雪山林區雙崎工作站在四月中旬查獲盜林事件,並由現場運回已被裁成木塊的牛樟。(張良綱)
何德宏(台灣省林務局長)
林務局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大哥、大姊,過去賺錢養活弟、妹,如今生活改善了,長大的弟妹卻反過來嫌棄大哥、大姊老了、不中用,或從前的工作不夠光采;林務局在當年國家窮時,為國家爭取外匯,現在卻被指為過度砍伐。
當然,林務局並非沒有該讓人非議之處。但有許多事是科學進步後,我們——包括這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才瞭解到的。
例如過去沒有好好保存母樹林,現在造林找不到種源。有高山箭竹林的地方最好不要砍伐、因為箭竹很容易侵入砍伐過的地方,這些我們都在嘗試錯誤後才知道。
我以為今天重要的不是再去問過去如何,而是討論林務局今後如何扮演好它的新角色——保育森林資源。明年起我們不再砍伐檜木,未來三年的森林砍伐量也將減為五十萬立方公尺,若能通過公務預算,不必我們自籌經費,數量可以逐年減少。
目前林務局最迫切要做的是精簡人事與提高人員素質。過去少數的害群之馬,害得外界把林業人員一竿子打翻;龐大的人事也一直是林務局很大的經濟負擔。
過去六年,我們已將員工人數由一萬多人刪減為六千人,也給自己帶來被裁人員到處陳情、抗議等困擾。人多是因為過去伐林時期的需要,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即使有陣痛,也不得不裁員。
未來我們預定還要刪減人員,使林務人員保持在四千人左右。「頭重、腳輕、中間肥大」的人事結構也要變。因為大家都不願到山上現場,只想坐辦公桌,造成局本部與林管處冗員太多。未來十三個林管處將集中成八個。
至於現場工作站與分站則分佈太散,如天女散花,各點只能有一、二人,人力單薄,執行任務效果不好,人員的安全也無保障。
未來我們會減少工作站,將人員集中,並改成分處,提高他們的層次。巡山人員可以編成三、五人的小隊,管的地方雖多,但現在林道多,交通比以前發達,且執行勤務時可相互照顧。
現在林務局員工平均年齡是五十一歲,前幾年由於已開始裁員,一直是出缺不補,只有少數林業高考的人補進來,但他們只願在管理處或台北上班,派到現場往往待不久就離職。因此林務局一直無法換血,現場經驗不能傳遞給年輕人,是我最擔心的。
我考慮未來建議政府舉行林業基層特考,招考一些願意上山工作的年輕人進來。
林業的路是多目標經營,由過去伐林、造林到現在有森林遊樂區、自然保護區的經營,我們更需要有各種不同專長的人參與工作。因為即使林務局成為公務單位,沒有好的人才仍辦不了事。
林道有其功能,但開得太密集會破壞森林。圖為六龜。(焦國模提供)(焦國模提供)
不願透露姓名的森林護管員
今年四月十四日,我們在第九十林班發現了好幾棵百年牛樟被盜伐;就召集附近分站的人,配合分局警察,組成小隊上山搜索;結果在第一○三林班發現已被裁成一塊塊、準備運下山的牛樟。
由於「山老鼠」都在晚上偷砍樹,因此當夜我們就在此埋伏,果然就抓到了。他們身上都帶有山刀,所幸此次我們是有計畫的出擊,人手多,他們並沒有還擊。過去我們有同事制止盜林,他們拿魚刀、山刀還擊,把我們的人打得遍體鱗傷。
牛樟是現存材質最好的台灣闊葉樹種之一,目前山上已很少了。它大部分用來雕刻,價格很高,盜砍一棵就可以賺十幾萬元。現在工具發達,「山老鼠」在山上當場將牛樟裁成雕刻佛像的大小,也便於搬運。「山老鼠」很多都是山胞,他們熟悉山上情形,受雇於平地人來盜林。
由於我們管理的國有林往往和種有果樹的公私有林混在一起,他們也會把木頭藏在水果箱中偷運下山。我們不是警察,不能去查每個人、每部車,否則會被說是擾民;但如果不查,有盜伐的木頭流出去被發現,我們又落個失職或官商勾結的臭名。
有人說下山的路就這麼一條,盜林人能往那兒去?那是沒到過現場的人說的。平地房屋都裝了鐵欄桿,小偷還是能進去偷東西,何況山那麼大,山胞當然有法子找到捷徑上山。
雖然森林法中明訂林務局得設森林警察,但多年來一直還沒設,我們護管人員沒有司法權,即使是當場撞見有人盜林或在山上種香菇,還得回山下找警員。但事情發生地通常交通不便,上山很辛苦,如果警員不肯配合,我們也無可奈何。
現在局裏又在裁員,以後抓濫墾、盜林恐怕會更困難。局裏因財務情況不好,老材車只能淘汰,不准補,我們站裏有四十多人,管理了三十三個林班,卻沒有一部車。可是盜林、運贓者幾乎都是開著車來的呀!
除了防範盜林,我們另兩項工作是種樹和伐林。
有人指我們過去造林不確實,說我們都是路邊隨便種一種。這樣說,我們的汗都白流了。
台灣地形造林很困難,不能像多平原的國家以機械、甚至用飛機撒種,在美國,犯人才上山種樹的。
造林人必須背著幾十公斤的幼苗,穿過箭竹、茅草林在陡坡上工作,還要冒著被蛇咬、蜜蜂叮的危險。我就有同事在造林時被虎頭蜂叮了,昏迷二天,還是山胞猛灌他酒,才撿回一條命。
種樹要趕雨季,下雨天別人躲進屋裡,我們反而要出門工作。台灣氣候又潮濕,雜草易生長,樹苗種下,要連續在當地除草六年,才算完成初步造林。
還有人說我們只種些沒用的柳杉,種柳杉也是學者專家建議的呀!說我們沒種紅檜,阿里山現有一片紅檜林就是我們種的。只是紅檜成材慢,從光復種到現在,四十年了樹幹直徑也不過二、三十公分,下輩子可能都無法古木參天,但不能說我們都沒種。
有人罵我們亂砍樹,砍樹也很辛苦,算不准會被倒下來的樹壓死的;我們也了解,只要一人砍樹,一百人種樹都來不及讓他砍,但我要問:大家說不准砍樹,那錢從那裡來?阿里山鐵路現在每年賠一億元,我們想要停止經營,學者專家說那是全世界現存唯一的高山鐵路,不可以停,那賠錢你要幫我們負擔嗎?說要變成公務單位,今年預算又被否決。
這個不准,那個沒有,到底要我們怎麼辦?我們工作人員雖然照樣領薪水、做事,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士氣也難免受影響,何況我們在這裡的生活本來就寂寞、枯燥了。
目前大的分站都有水、電,交通也方便多了,但仍有許多分站沒有電,只有一、二人駐守;又不能把家搬到山上,只好經年累月與家人分開,一個月才下山一、二次。有人為了孩子的教育,家在台北、人在台東兩頭跑。
不需裁員,年輕人也不願來山上,在山下工廠上班,有冷氣吹、有音響聽,錢不見得比我們少,下班還可穿得漂漂亮亮的。有時想想,真為自己覺得不值得。
成功的台灣杉人造林除可發揮國土保安功能,也是最好的森林遊樂區。(張良綱)
胡大維(中國文化大學森林系主任)
林業是良心事業。因為不管伐林或造林,對環境的影響往往要長時間才會顯現。
如現在種紅檜,我們這一代無法享用,可以說是為後代子孫造林;又如過去為因應國內紙漿需求,大量種二葉松,結果現在由平原國家進口的紙漿非常便宜,滿山遍野的二葉松沒有了利用價值,又不利水土保持。
歐洲正在醞釀抵制熱帶雨林國家外銷的木材,因為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提供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氧氣,濫伐就等於是在替人類掘墳墓;但擁有熱帶雨林的國家經濟都較落後,希望賣木材來增加國家收入,而且他們也覺得反正森林那麼多,砍掉一些不會使人呼吸困難的。
因為無論伐林或造林,結果都不是立即發生,使人們對森林的反應掉以輕心,不容易用長遠的眼光來經營森林。國內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
以大量種柳杉為例。看到日本的柳杉材質很好,就由日本大量引進柳杉種子,進行造林。柳杉在台灣卻長不好,因為日人種柳杉,是經過研究,以扦插法栽種才成功的。
又如過去我們從未做「造林地分級制」的研究調查,因此不瞭解那一塊地適合種什麼,怎麼種才會成功;常只憑造林人員的經驗、喜好選擇樹種,造林當然失敗。
過去有人認為,森林是免費的資源,「不砍,是暴殄天物」,但這個想法已經過時了。當然,樹不是不能砍,而是要把「不砍,會損失多少」,拿來和「砍了,又損失多少」兩相權衡,再據以決定砍不砍、怎麼砍。
不砍,確實有一些樹木會老化、腐爛,不用白不用;有的甚至產生病變,蔓延、影響了整個樹林。但砍樹,由現場林木在地表拖著走,對地表的破壞;到水土保持不良會造成水庫淤積、市區颱風淹水等,損失的金錢可能更多。
還有許多算不出來的成本,如對氣候的影響,對動植物的傷害,許多天然林根本未經過研究調查,我們還不瞭解它的生態時就已經砍光了。被砍的紅檜固然也是為人們所用,但它千百年來穩定整個生態體系的作用卻從此消失。
今天我們有錢了,是該讓森林好好休息一下了。
林務局已開始注重鄉土樹種的栽種。圖為工人在台灣最好的闊葉樹種——台灣櫸苗圃中除草。(張良綱)
上巴陵農民在坡地上種果樹,對水土保持造成不利影響。國土保安不能只靠林務局,必須全民一起來。(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