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叢林中,水泥大樓林立,炎炎夏日鎮日窩在冷氣房裡,因溼度降低,讓人頭腦昏沉、口乾舌燥;加上室內外溫差過大,容易誘發呼吸道過敏反應。因此,如何讓公園和行道樹上的自然綠意「走進」鋼筋水泥裡,用植物淨化室內外空氣品質,已成為近年建築景觀設計的重點之一。
在綠色潮流下,利用自然植栽築起的綠牆,開始取代呆板僵硬、冷冰冰的水泥牆,宛如一座生機盎然的花園「爬」上了大樓牆面,這種稱之為「直立花園」或「植生牆」的綠色景觀進入了台灣的兩廳院殿堂、大樓商場、工地圍籬,甚至成為民眾駐足欣賞的觀光亮點。
離商場11點開門營業時間還有半小時,位於台中公益路與英才路口的「勤美誠品綠園道」旁已有不少父母帶著小孩、年輕情侶在這座「會呼吸的大樓」前奔跑遊玩、取景拍照。
綠大樓前方是占地8,000坪的台中市民廣場公園,一陣輕風吹來,由2樓延伸到5樓的綠牆上小花綠葉搖曳生姿,意境悠閒,綠牆與視野開闊的公園地景呼應,真是都市人奢侈的綠色饗宴。
室內植生牆需要維護才能長得生氣盎然,目前大多設置在公共空間。圖為台北車站京站廣場。
這座植生牆由勤美建設與誠品書店打造,得到2010年世界不動產聯合會頒發的全球卓越建設獎首獎,這個獎項每年由來自各會員國的數百件建築作品角逐,過去台南市「巴克禮紀念公園」、台北縣「三峽老街改造」、台北「北投圖書館」、高雄市「左營區洲仔濕地公園」等建案,都曾獲得肯定。
「勤美誠品綠園道」的得獎理由是「舊樓翻新,活化資產」、「用植栽來妝點大樓的創意巧思」、「使用永續型的有機植生建材」、「對環境與市容的感染力」等;它更是亞洲最大的植生牆,相當於把一座台北永康公園「掛」在牆上。
其中室外綠牆由西、南、東三面連結,面積達1,850平方公尺,種滿馬櫻丹、彩葉草、金露花等28種植物,花草之間還架設數百盞LED燈,當夜間燈光點點,就像螢火蟲在樹叢間飛舞般浪漫;室內綠牆則由B2延伸到3樓,132平方公尺,有民眾從一樓望見這面高聳的綠牆,驚訝的問,「是真的植物嗎?」因為少有這麼大面積的室內植物能活得如此綠油油又生氣盎然。
2006年勤美建設以7億多元買下前身為台中大廣三百貨商場的這棟大樓,當時因閒置多年已淪為包覆著鐵皮的半廢棄停車場。為了讓建築設計與周邊綠意融合,董事長何明憲決定仿照國外植生牆概念,將植栽「種」在牆上。然而,這個新創意卻遭到同仁反對,他們擔心台灣颱風、地震頻仍,植栽有掉下來的危險,或者枯了、死了,美麗變醜陋;而日後維修又可能要花不少錢,影響公司財報。
最「天然」的植生牆是由常春藤、爬牆虎等攀附植物自發長成,可惜台灣日照過強,這類植生牆難得一見。圖為台大農學院。
無獨有偶,2006年,前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在法國巴黎看到「植生牆達人」布朗克的作品,很有公共藝術創意,2007年邀請他來台,只花了3個禮拜的工程期就為音樂廳設計出國內第一座「直立花園」。
這個命名為「綠色交響曲」的綠牆共有兩面,分別位於音樂廳4號門和6號門內側廳的大理石牆上,高度2.5層樓高的綠牆上(約134平方公尺)種了51種、4,153株常見植栽,如白鶴芋、山蘇、綠之鈴等,由於葉片長長短短、紅綠深淺顏色錯落有序,遠看猶如一幅大型油畫。
「綠色交響曲」落成兩年來,聽眾反應熱烈,陳郁秀再度發想,希望將台灣原生的蘭花之美展現出來,2009年8月再次邀請布朗克來台,他先了解台灣的蘭花特性、生長環境,參訪蘭花苗圃後,就在戲劇院的6號門內側廳牆上栽植台灣阿嬤、一葉蘭、萬代等25種(230株)產自台灣山林的原生蘭花,搭配9種觀葉植物(約2,900株);4號門則以46種育種蘭花(約250株),完全搭配鐵線蕨(約2,000株),讓觀眾感受台灣蘭恣意昂揚的生命力。
為了讓植物行光合作用,屋頂還架上4盞植物燈,每天提供8小時光照。不過由於牆上植栽種類太少,一旦過了從冬天到初春的蘭花花期,綠牆就顯得稀稀落落遮掩不住,相較之下「綠色交響曲」就比「蘭花圓舞曲」來得豐富燦爛。
開發植生牆工法的布朗克,有「綠先生」之稱,他原本是法國科學研究院的植物學家,在研究熱帶雨林原生植物時發現,許多植物不需要土壤就能存活,土壤只是為了讓植物有所依附而已。例如馬來西亞近8,000種植物中,大約有2,500種生長在沒有土壤的峭壁、懸崖、岩石上,也就是說,只要水源不虞匱乏,植物應該也能在牆面上生長。
真正的植生牆結構繁複且需小心維護,至於路邊常見的「山寨版」簡易式植生牆則有日久雜亂的缺點。圖為台大校園內的綠牆。
經過研究,他開發出一種定時供水的植生系統,並透過植物葉片與顏色深淺的層次排列,讓植生牆的建築景觀變成一件件令人讚嘆的藝術作品。
從1988年在巴黎科技博物館設計第一面綠牆開始,布朗克的代表作遍布世界各地,包括鄰近巴黎地標艾菲爾鐵塔的布利碼頭博物館、泰國曼谷的暹邏購物中心、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等。
以耗資2.3億歐元(約100億台幣)興建的布利碼頭博物館來說,館外種植了180棵15公尺高的大樹,20公尺高的牆面還讓1萬5,000株的常春藤、羊齒植物及青苔攀爬其間,除了窗戶外,其他主體建築都被綠葉覆蓋,成為博物館的最大特色;每每路人行經,都會靠近摸摸綠葉,仰望這棟綠色博物館。
2009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布朗克的綠牆與美國太空總署的戰神火箭、愛滋疫苗並列為當年全球50項重大發明之一。
植物本有強韌生命力,讓植物由地上攀爬牆面並不難,例如新生南路、忠孝東路口的台北科技大學校舍外牆就爬滿了地錦(俗稱爬牆虎),幾乎是放生型的自然生長,也長了二十多年;難的是如何把不需土壤的植物「掛」在室內牆上,在低光照的環境下還能四季常綠,甚至當天搖地動,都不能讓植栽掉下來,以免造成傷害。
布朗克的關鍵技術在於他開發的獨特工法。以兩廳院的「綠色交響曲」為例,施工時先在牆上架設4公分厚的不鏽鋼架,再鋪上1公分的PVC防水板;防水板上再以釘槍固定3層毛氈層不織布(總共0.3公分厚)。
「3層不織布就像3片吐司一樣,割開二、三層之間的不織布,將植物根部放入開口間,根部就能附著生長。」兩廳院總務行政部經理王順益說,綠牆上方還設置一套自動澆溉系統,施灌時養液就會沿著不織布一邊吸收,一邊向下流,牆面下方還設有溝渠讓水流出去。
「勤美誠品綠園道」的植生牆面積相當於一座台北永康公園,每天可吸收200公斤二氧化碳。由於長得綠油油,常有觀光客來此拍照留念。
「勤美誠品綠園道」的施工方式則不大相同。
「台灣的天候、地震和植栽承重,是工程設計的主要考量因素。」負責綠牆工程的加百力公司總工程師黃博正說,同樣是無土栽培,他的植栽是種在一格格以不織布包裹的植生盒裡(80×50×25公分),裡面以珍珠石、雲母石、泥炭苔為介質,以減輕承重;施工時先在牆面架上鋼架,再將植生盒固定在鋼架中,後面也預埋3,000公尺長的水路管線,包括六千多支滴管和數百個水霧噴頭等,以控制水量。
植栽則在彰化田尾苗圃培育3 個月後,才將每個重達30 公斤、總計3,260 個植生盒送到現場,利用全吊車把14萬株植栽一一「種」上牆面,工期4個月。
由於勤美誠品綠園道有戶外與室內兩座,考量因素也有差異。戶外著重風向、日照、雨水等問題,去年颱風季前工程團隊一度很擔心強風豪雨,事先也準備好很像蚊帳的尼龍防颱網;但黃博正又不希望對植物造成二度傷害,因為萬一防颱網罩不夠緊密,強風吹來可能因反覆拍打而損傷葉片,好在一個月之前他已經把原本80公分長的葉片慢慢修剪到30公分長,植栽的量體減輕後,葉片承重不大,最後防颱網沒用上,即使莫拉克和芭瑪颱風接連來襲,每一株植物仍穩穩的掛在牆上。
而室內則因缺乏天然光源,又是密閉空間,需要對水分、光線嚴密掌控。
「賣場整天開冷氣,又沒有日照,我們特別架設了32盞500瓦的植物燈,但如何讓光照均勻灑在上萬株植物上,很費工夫。即使是耐陰性植物對光線都很敏感,有時角度對植物OK,但又好像會射到客人的眼睛,光是調整32盞燈的方向就調了很久,」勤美建設發言人何佩芬說。
其次,為增加室內溼氣,還在綠牆下方設計了一方地面水池,中間放了3座大風扇向上吹,將水氣打上去,讓溼氣循環對流。何佩芬說,如此一來,葉片晃動時又能將灰塵「抖」掉,每株葉片都長得綠油油的。
「勤美誠品綠園道」的植生牆面積相當於一座台北永康公園,每天可吸收200公斤二氧化碳。由於長得綠油油,常有觀光客來此拍照留念。
一般而言,室內植物能淨化甲醛、苯等有毒氣體,吸附空氣中的塵埃並降低室內溫度;在有植物佈置的美麗環境中工作,精神愉悅,頭腦也較清醒。究竟,佈置一座植生牆,要花多少錢?
何佩芬說,很多企業誤以為「綠化是多出來的成本,能省就省。」但這次得獎後他們才發現,綠園道為企業形象加分,又為節能減碳盡力,一舉多得。例如戶外植栽每天可以吸收200公斤二氧化碳;室內種植栽後,賣場溫度降低,冷氣不用開那麼強,估計每個月可節省30%的電力,相較於2,000萬元的興建成本(一平方公尺約一萬元)和一年100萬元的維修費,這個投資非常值得。
目前台灣大面積綠牆大多散落在百貨商場內,如台北信義區新光百貨A4館;才開幕的台北火車站旁京站廣場,大門入口牆面連接到三樓陽台也有一片綠牆,舉目望去,懸垂下來的常春藤、山蘇、波士頓腎蕨、白紋草等,飄動起來怡然優雅。
也有人問,綠牆能不能從商場延伸到一般的住宅大樓呢?
何佩芬表示,都會地區地價高、取地困難,很多建案都要與地主合建,而蓋好的住宅大樓又因要賣給住戶,未來維修費用也得由住戶支付,有些人認為有植物爬上戶外牆面的房子可能會太過陰暗而無法接受,觀念還有待突破,因此目前綠牆大多只設置在公共空間。
兩廳院的室內綠牆高達2.5層樓,工人必須搭吊車修剪整理,綠牆才能四季長綠。
不過,如果人來人往的商場大樓都能增添綠意,台灣的美化指數也能立即往上提升。
去年台中市政府以串聯自然科學博物館、勤美誠品綠園道、國美館,這一條長達3.6公里的黃金地段,仿照日本東京表參道、六本木和巴黎香榭大道的經驗,將此路段打造成集結文化創意、商場、自然環保的「園道專案」,得到交通部觀光局2009年度「國際觀光魅力據點示範計畫」5個入選縣市之一。
市長胡志強以書法「行草」墨色,形容這塊空間中有濃有淡、有密有疏的氛圍,希望未來大家可以「見草悟道」,因此命名為「草悟道」。
綠化植生牆的影響力也擴及各建築工地圍籬。以往建築工地常以鐵皮當作圍籬,不但醜陋、有被狂風吹倒傷人的危險,也無法吸收噪音,常引發民怨。2008年起,台中市、台北縣市、新竹、苗栗、台南、高雄等11個縣市相繼制定「工程圍籬美化辦法」,要求建築工地美化門面,例如台中市就要求建商在臨路寬10米以上的道路旁加設高1.8公尺以上的綠圍籬,圍籬外層可以搭建柵欄,懸掛馬齒牡丹、武竹等盆栽或種植藤蔓,以隔離噪音、吸收灰塵、降低污染,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過,多數縣市的綠圍籬辦法並非強制實施,完全看建商是否願意配合。
向自然學習水泥叢林的一抹綠,是人類向自然學習的結果,打造出親近大自然的人造空間。
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教授黃世孟在擔任高雄大學總務長期間,負責校園規劃任務,令他耿耿於懷而沒有完成的心願,就是落實建築物外牆垂直綠化的工作。
原本高雄大學規劃法學院與理學院時,各設計了一座塔樓,狀似鉛筆,黃世孟希望仿照美國常春藤聯盟大學的校園景觀,讓外牆爬滿攀藤植物,但後來因牆面沒有架上支撐物,以致塔樓牆角雖然種了地錦,但長得不好。
黃世孟研究美、法、日建築設計的綠牆案例後指出,綠牆造景要達到綠化目的,在規劃建築物時就要有此思維,依據建築物的座向、日照、風力、溫溼度等條件,將選擇的植栽種類及設置支撐物、排水系統等考量進去,以免日後植物根系入侵建築物壁體,破壞建築結構。
一般來說,植物根系會侵入建築牆面,多半是牆體已經出現大裂縫時,為防止植物根系未來可能「見縫插針」,綠化時最好先檢查施工牆面是否有裂痕,修補後再加上防水措施;但其實對水泥混凝土建築物破壞力最強的,往往是因日夜溫差過大造成牆面裂痕,綠化可以降低牆體溫度,反而有保護作用。
身為建築系教授,黃世孟認為,以往建築與植栽是兩回事,現在可以整合成一種新思維,在今天追求永續發展的環境設計中,建築設計應讓建築物擁有更大的容納自然生態潛力。
在都市土地寸土寸金的現況下,如果大部分土地都要被人類利用,那麼讓綠意垂直走「上」建築物,也許是一個為自然留下空間的最佳折衷方案。
建築物牆面綠化工法比較
案例 | 台中勤美誠品室內綠牆 | 國家音樂廳室內綠牆 |
面積 | 132平方公尺 | 67平方公尺 |
型式 | 框格式 | 口袋式 |
結構(由內往外) | 鋼架→框架(二百多個,每個大小約80×50×25cm,內置介質與植栽) | 鋼架4cm→PVC防水板1cm→毛氈層0.3cm(植栽種在毛氈層間)。 |
說明 | 模組式,若部分植栽枯死,容易更換。 | 沒有固定容器,沒有土壤,更換不易,只能單棵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