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菜做法費工
儒家菜每道料理背後,都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
例如第一道「文天祥雞」就是美味的三杯雞。被供奉於孔廟東廡的文天祥,宋朝末年抗元失利,相傳被關在大都(今北京)土牢期間,常探監的一位老太太以陶缽加水、酒、油等做成三杯雞,經獄卒協助送進牢裡給文天祥吃。直到他殺身成仁,獄卒感佩其精神,每年在文天祥就義日到其江西故鄉煮三杯雞奠祭,於是流傳開來。
三杯雞現在已是台式的家常美食,入味的雞肉香氣十足並帶醬汁,最適合佐酒下飯,不論在啤酒屋、熱炒店或一般餐廳裡都有供應,但道地的三杯雞做法講究,要求色香味俱全,煮後必須拼成全雞後才能上桌。
首先,使用陶鍋,精選約1斤半的嫩雞,去毛、骨和內臟,洗淨後剁成小塊,連同雞胗、肝一起裝入缽內。接著,加入醬油、食用油、米酒各1杯,放入薑塊、蔥段,封緊鍋蓋不使走氣。然後,微火燉沸,每隔10分鐘翻動一次,以防燒焦。燉半小時左右,至肉質酥爛、滷汁濃稠即成。食用前,須揀去蔥、薑,淋少許香油,連鍋上桌。
第二道「考亭雙驕」則是從宋朝哲人朱熹喜歡吃的莧菜發想,加入皮蛋與鹹蛋,就成了黑灰白澄綠色彩鮮豔的金銀蛋炒莧菜。
外號「考亭先生」的朱熹,集中國理學大成,是孔廟大成殿奉祀的十二哲中唯一不是孔子的門生,特別愛在飲酒後吃莧菜,因它營養價值高,可搭配多種食材烹煮,益氣補血又美味。哲學家與教育家朱熹,有「三代以下孔子」的美譽,據說他常吃莧菜,因而思路明晰曉暢。
第三道「陽貨饋豚」是豬肉料理,出自魯國的大夫陽貨送豬肉給孔子,孔子避不相見的典故。根據春秋時代禮法:大夫對士有所賞賜,若士人外出,沒有在家接受,就要去大夫家回謝。陽貨想見孔子(階級為士),就趁他不在家時跑去送禮。但沒想到孔子不想見陽貨,也趁他不在家時跑去謝禮。
在江浙料理中,「陽貨饋豚」可以表現為水晶肴肉、烤方、荷葉蒸玉排等功夫菜的形式。
以水晶肴肉為例,使用豬蹄膀,刮洗乾淨後以硝水、粗鹽、八角、桂皮、花椒等香料搓揉均勻,醃漬3天後,放入清水中浸泡10小時,撈出刮去肉皮上的污物,再用溫水乾淨。
然後進入烹煮階段,蹄膀放入鍋內,加蔥結、薑片、紹興酒、花椒、八角和老滷,大火燒沸後轉小火燜煮1.5小時,將蹄肉翻換後再繼續用小火燜煮1小時,取出皮朝下放入盆內,舀出少量滷汁,撇去浮油,澆在蹄膀上,再用重物壓緊,冷透後即成肴肉。食用時切片裝盤,佐以薑絲和鎮江香醋,Q彈爽口,風味絕佳。
台北市政府請美食家朱振藩(圖中)設計的儒家菜,出自古籍經典,道道有故事。從左到右依序為文天祥雞(台北市觀光傳播局提供)、「陽貨饋豚」的荷葉蒸玉排、水晶肴肉、金銀蛋炒莧菜的「考亭雙驕」、「藏珍豆腐」、蠔油小牛肉的「釁鐘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