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豬輸台,土洋大戰
山豬與蘭嶼豬的肉質較粗、油花較少,不夠肥軟、綿密,因此從未成為市場上的肉豬。那麼,台灣人吃的豬肉所從何來?
動科所研究員楊天樹說,1877年客家人移入「廣東黑豬」在中壢飼養,隔年又引入同種豬在高雄美濃繁殖,這兩次輸台的中豬,便是後來知名的「桃園豬」及「美濃豬」,與漳州移民飼養的「頂雙溪豬」,構成早期台灣家豬的「黑色」鐵三角。
「但是台灣的土豬早在日治時代就被『洋化』了。」楊天樹指出,日軍占領台灣隔年(1896年)引進盤克夏豬,1900年又自英國輸入約克夏豬,再加上1926年日本總督府獎勵台灣民眾移入優良豬種,「當時盤克夏和桃園豬的雜交肉豬的市場占有率,最高曾達95%。」
此外,近五、六十年來,藍瑞斯、杜洛克等洋豬品種大軍壓境,台灣肉豬也開始由黑轉白。根據2005年農委會所做的調查,黑豬頭數僅占在養豬隻的12%,可說已是全面退出肉品市場。
「養一頭100公斤的豬,黑豬要7個月,洋豬只需5個月,」中央畜產會家畜組組長方清泉指出黑、白豬之間飼養效能的差異。相較於每頭黑豬必須吃下4公斤飼料才能長出1公斤豬肉,洋豬則只需攝取3公斤飼料。在這「最小投入、最大產出」的商業化養豬最高指導原則之下,也難怪台灣養豬市場要「變天」了,就連農委會改良的「畜試一號黑豬」,也是土(桃園豬)、洋(杜洛克)混種的產物,而且洋豬的血統高達75%。
下一次當你在餐桌上大啖烤豬、燻豬、滷豬等各式豬肉料理時,想想台灣豬西化、全球化的步調,足足比我們早了一個世紀,這豈不令人莞爾?智者先行而愚者後至,所以,以後別再罵豬「笨」了!
認識台灣豬
|
蘭嶼小耳豬 |
山豬 |
藍瑞斯 |
杜洛克 |
約克夏 |
成豬體重公斤 |
75∼90 |
50∼135 |
270∼330 |
270~450 |
340∼370 |
毛色 |
黑 |
棕黑色 |
白 |
紅棕色 |
白 |
每胎頭數 |
7 |
5 |
9 |
9 |
11 |
引進台灣時間 |
台灣本地豬 |
台灣本地豬 |
1960 |
1960 |
1900 |
國人食用的肉豬來自於藍瑞斯(L)、約克夏(Y)、杜洛克(D)3品種雜交後的「aL-Y-D豬」或2品種雜交「L-D豬」。 |
早期客家庄常見的黑毛「桃園豬」,是廟會慶典的「豬公」首選,但因長速慢、瘦肉率低,早已被市場淘汰,1987年與蘭嶼豬一起被選為台灣的保種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