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柏克萊分校董事會主席摩爾斯公開批評校方,前一年全美向柏克萊大學申請入學者約有3萬6,445人,學校收了8,647名學生;問題出在校方拒絕了2,577人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分數在1400-1500分的學生,以及641名分數超過1500分的優秀學生,卻接受了381名SAT分數低於1000分的學生,招生的標準何在?
一般來說,美國大學入學必須先通過SAT,滿分為2400分的SAT,主要測試數學、閱讀和寫作3項能力,若能考到1600的亮麗高分,幾乎可以申請進入任何大學。以柏克萊大學來說,2002年入學學生SAT平均分數為1337分。
細看摩爾斯名單中低分錄取的381人族裔分布情形,其中73人(19%)為非裔、168人(44%)為拉丁裔、4人(1%)為美國原住民、26人(6.8%)為白人、100人(26%)為亞裔,其餘則是國際學生。
這份資料引發不小漣漪,不少人質疑加州州立大學的招生政策,是否將學術成就與教學水準置於一旁,只看學生的弱勢處境和社經地位;甚至為了平衡少數族裔,不惜犧牲其他優秀學生的入學權益,公平性值得懷疑。
接著,美國洛杉磯時報展開訪查,發現在8所加州州立大學校園中,低分錄取的拉丁裔和非裔,和低分錄取的白人、亞裔比例差距不大;不過,在最知名、競爭最激烈的柏克萊大學和洛杉磯大學,低分錄取的非裔、拉丁裔就比亞裔、白人高,尤其早在1960年代越戰時期就以反主流、自由精神著稱的柏克萊,其扶助弱勢的姿態更是明顯。
儘管美國很早就有「平權措施」理念,也就是讓少數族裔、女性、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在入學、就業和謀公職上受到優先保障,但1996年加州平權團體卻反向提出了「209號提案」,限制加州公立機構以族裔、性別、人種等理由,作出「偏頗」保護。經過投票,54%的人贊成這條法令,縮減了對弱勢族群的保護;接著密西根州也在2006年通過類似法令。
對此,加州州立大學發言人解釋,分析入學許可資料時,若只看SAT分數容易誤導,因為校方還會審核學生的高中成績,以及第二階段的學科能力測驗(SAT subject test,視各科系的要求,必須再接受歷史、數學、生物、化學等科目的測試,相當於台灣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而校方也不認為SAT考得不好就不能進入州立大學;摩爾斯的資料恰足以證明州立大學是從「光譜廣泛的申請者」中錄取學生。
不論東西方國家,都在憲法中保障民眾的平等受教權,如果為特定族裔或偏鄉地區學生開一扇「後門」,是否代表侵犯其他學生的受教權?
2001年,中國青島高中3名高三應屆畢業生控告中共教育部「違憲」,在全國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招生時,將中國各省學生劃分不同等級,給予不同的入學待遇和錄取標準,侵犯了廣大考生的權益。
這一樁訴訟案最後雖因原告撤銷而無需鬧上法庭,但引發的爭議並沒有落幕。
中國北京大學、清華、上海復旦等知名大學的招生規則非常複雜,主要採「配額制」,也就是根據各省人口數做比例分配,但為了回饋鄉里,會對於學校所在的都市再往上增加、稍微「傾斜」。其次,各省考生不是用同一份試卷來測試能力,而是由各省各自出題,以致命題的難易度、錄取分數非常懸殊。
以北大為例,2004年的新生人數約有2,599人,其中北京市分得713人、天津市75人,河北省74人,河南省97人,內蒙古42人,吉林省63人等,一旦超過本省配額,即使考得比別省學生好,也只能恨自己生錯了地方。
例如北京市每年考生有9萬人,若加上同樣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配額,等於是每81名首都考生中,有1個名額能進入全國頂尖學府;機率看似頗大,但集英才於一地的北京,錄取分數也往往較其他省份高出不少。至於河南省每年考生高達50萬人,平均每2,976名考生才錄取一人,要進北大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戰況相當激烈。
不少大學校長都說,如果不定額分配,西藏、新疆等資源落後的大西部地區學生,根本沒辦法考進北大,現在的制度是「讓各省最好的學生都能進入全國最好的大學,在這個意義上是公平的。」
進入好大學是所有學生的共同嚮往,只要好大學存在,「該用什麼方式招生最公平」的問題,還會一直辯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