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國際鳥盟最新發佈的「亞洲鳥類紅皮書」中,南台灣知名候鳥黑面琵鷺由於保育有成,數量增加,已從極度危急的第一級被降為第二級。事實上,兩年前,國際鳥盟就將帝雉、藍腹鷳、黃山雀、深山竹雞等四種台灣特有鳥類,從「瀕臨絕種」名單上除名。
其他台灣珍稀鳥類的族群雖無明顯增加,但在賞鳥風氣普及、生態意識覺醒、與各地實際護鳥行動中,鳥類受到的待遇也有明顯改善。以雲林八色鳥棲息地為例,當地湖本村雖有陸砂開採壓力,但在村長尹伶瑛帶領下,在地人士與外界紛紛支援八色鳥的保育,農委會也傾向將湖本村部分地區規劃為八色鳥重要棲息地,至今遷移性的八色鳥不僅年年回到湖本村,甚至出現在八卦山麓與彰化市區、員林鎮等地。
六月八日,來台觀察台灣鳥況的國際鳥盟專家理查•湯瑪斯就表示,在行走台灣十天後,他「發現台灣鳥會團體與政府對生態保育十分重視。」確實,近年來的鳥類保育成果,分佈各地的野鳥學會應是第一功臣,台南菱角田的凌波仙子──水雉的保育,正是鳥友立大功的知名案例。
隨著工商業發展、濕地消失,水雉的主要分佈只侷限台南縣官田鄉菱角田,規劃中的高鐵路線將經過官田濕地,更彷彿註定了水雉的厄運。但在台南鳥會、濕地聯盟等團體推動下,「救救水雉」的聲音響遍全國。最後,由高鐵局承租十五公頃濕地,為水雉留下了最後家園。
六月初,新竹市政府也在重新規劃垃圾掩埋場、工業區範圍後,由農委會公告「客雅溪口及香山濕地野生動物棲息環境」保育區,曾有超過二百七十四種鳥類駐足的香山濕地因而虎口餘生。
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台灣得天獨厚的擁有四百多種鳥類,包括了十五種特有種,國際鳥盟鳥類研究召集人理查就開心的說,他在台灣最大的「收獲」莫過於親眼在野外看到了十四種台灣特有鳥類。鳥類是台灣最寶貴的資源,但在努力推動國內鳥類保育之餘,鳥會也不忘與國際合作。
根據國際鳥盟今年出版的「全球受威脅鳥種名錄」記載:全球每八種鳥類就有一種受威脅,估計在未來一百年內滅絕。過去兩百年,有一百零三種鳥類絕跡。到二○一○年,可能有四百六十種鳥類消失……。
人類經濟發展及資源高度開發等活動,則是全球一千一百多種鳥類遭受威脅的主因。尤其全球性的溫室效應、海洋污染等公害脅迫到鳥類的生存,鳥類的保育更需要國際聯手,才能預見成果。
中華鳥會為加強與世界鳥類組織的互動合作,在農委會贊助下,自今年六月起與國際鳥盟聯手推出《e-Birds:推動全球保護野鳥系列活動》,活動包括:開放給各國參與的保護野鳥網頁設計比賽、保護野鳥兒童電腦繪畫比賽等國際性活動。台灣保育成果也將藉由網路上的黑面琵鷺生態保育展、水雉棲地復育展,呈現在世人面前。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鳥類是生態系重要的環境指標。鳥類的滅亡,是對人類的最大警示;鳥類保育的成功,代表人類生活品質的提昇,相信這也是人類進行保育工作所能得到的最好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