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尾巴功能較小
在臺灣地區,「猴子」幾乎就是臺灣獼猴的別稱。事實上,猴子有一百七十多種,按分佈範圍,可分為新世界猴(美洲大陸),及舊世界猴(亞非地區)二類。獼猴即為舊世界猴的總稱。
新舊世界猴明顯的差異在,前者(如絹猴科、捲尾猴科)的尾巴可以發揮「第五隻腳」的功用,而後者尾巴的「功能」較少,且各地獼猴也有不同程度的攀爬能力。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組組長陳寶忠解釋,「猴子一開始都生活在樹林間,尾巴用來吊掛枝幹,在林中懸盪。舊世界猴出現較早,已從樹林漸遷居草原、洞穴,尾巴用得少了,逐漸退化;新世界猴仍多居叢林,所以還能用來得心應『尾』。」
臺灣獼猴的尾巴長約一呎,在同門兄弟——中國猴、日本獼猴、印度恆猴中,已算是佼佼者,但也只能發揮平衡作用,無法倒吊在樹幹上嬉戲、爬行。
一夫多妻,猴王享盡豔福
除尾巴外,臺灣獼猴與其它獼猴尚有外形上的差異,例如:臺灣獼猴的頭顱較圓,顏面扁平,臉與臀部為淡粉紅色。
和同為島嶼環境的日本獼猴相較,臺灣獼猴毛色較黑、短薄。臺大教授林曜松認為,這是因為日本氣候寒冷、冬季下雪,日本獼猴為適應環境,毛逐漸演化成厚且色淺以禦寒。
到底臺灣獼猴的祖先從何而來?美國學者Eudey推測:臺灣獼猴應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原與大陸相連,後來冰河溶化,臺灣成為孤島,遷徙而來的獼猴無法返回,只有適應環境,經過四萬多年的演化,成為今天獨特的品種。
臺灣獼猴平均壽命約廿五歲,可是臺北圓山動物園有隻獼猴「強生」活了卅三歲,如今雖已過世,仍是「猴瑞」記錄的保持者。
獼猴群性強,大約每八到十二隻聚居為群,經由打鬥後,由得勝的公猴為王,統帥全族。麾下所有母猴都為它的妻妾,享盡豔福;其它公猴只能偶而「偷香」;母猴則負責照顧小猴。
猴子貪吃?
母猴在四、五歲即可懷孕生子,每胎懷孕期約一百六十五天,一胎一隻,幼猴到半歲便能獨立行動。
它們什麼都吃,乾果、嫩樹葉、甲蟲、軟體動物、水果、玉米,來者不拒。說不挑嘴,不過獼猴卻有分辨食物成熟與否的能力。
去年七月,在梨山水蜜桃收成前幾天,一群福壽山上的獼猴群「聞香下山」,見果就摘,咬了一口,不滿意就丟下,伸手再摘別個,彼此還以水果投擲嬉戲,弄得果園面目全非,氣得果農直跺腳。
獼猴是不是生性貪嘴?否則為什麼只見它不斷伸手拿東西吃,把嘴塞得圓圓滿滿的?
原來,「獼猴的兩頰有頰囊,可以貯存許多食物,等它把食物塞滿頰囊後,再一個個吐出,細細咀嚼」,陳寶忠解釋「猴子貪吃」的原委。
和人類「血緣」相近
獼猴性聰明,智力相當於三、四歲的小孩。臺灣獼猴也是全臺和人類「血緣」最接近的生物。
「臺灣的猴子漸漸減少,人口卻不斷增多。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這些年堨x灣猴子有許多都變成了人,報了戶口;我是說,人多了,對於猴子的危害加大,它們愈躲愈入深山中……」,作家林海音在「說猴」這篇散文中,指出臺灣獼猴的生存危機。
民國四、五十年間,全臺三千公尺以下的平原隨處可見猴群嬉戲,甚至見到人也不躲避。高雄壽山原名猴山;墾丁公園有座猴崖;宜蘭也有個「猴洞」,可見當時「人猴融洽」的昇平景況。
但人類為追求更大的活動空間,漸將樹林夷為平地、山區闢為觀光地,獼猴棲息地也遭破壞,它們只有往更高、更深的山區遷徙。如今,想一睹野生的臺灣獼猴,只有到海拔二千公尺的太平山、東海岸森林區,或南臺灣的山地保護地。
狩獵也是獼猴遭殃的一大原因,不少猴子「葬身」老饕肚裡。民國六十一年,政府公佈全面禁獵,並規定禁止野生動物出口,臺灣獼猴才得以喘息,然早已元氣大傷。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臺灣獼猴至今還有多少?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
據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彭明聰一九七一年的統計,全島獼猴僅約九百六十隻。
十四年後的今天,從市面上還是不斷有人出售猴腦、猴掌來推斷,「臺灣獼猴未來的命運仍岌岌可危」,臺大動物系教授林曜松說。
臺灣獼猴有靈,或許也要眨著它慧黠卻憂傷的眼睛問:「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