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新生南路校門對面的小巷子裡,南天書局的招牌很小、空間不大,卻是國內有關台灣史料、漢學研究最大的書店。
30年來,發行人魏德文不遺餘力地蒐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台灣史料、圖像和古地圖,整理出版,還原台灣四百年的歷史面貌。隨著本土意識的崛起,原本冷僻的台灣研究已成百花齊放的盛宴,而魏德文正是栽下第一顆台灣研究種子的植樹人。
十餘坪大的南天書局門市,擺放台灣原住民、史地、人類、醫學、植物等各類書籍。多年來,這裡是日本、荷蘭、比利時、法國、義大利等國學者,了解台灣史或來台從事田野調查最重要的文化媒介。
書店發行人魏德文,以蒐集、出版台灣相關書籍為終身樂趣,他每年編訂、免費贈送的「台灣研究總書目」,收錄國內出版的中、日、英文與台灣相關的書目。由於資料完整,自1999年起,美國國會圖書館每年都編列2萬5千美元經費,請他代購學術性的台灣研究書籍。
南天是書店,也是出版社,出版書目達六百餘種,曾以《原色常用中藥圖鑑》、《遠古台灣的故事》、《九族創世紀》等書,8度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的金鼎獎。
1575年西班牙國王製圖官繪製的「中華新圖」,是目前已知歐洲最早印刷出版以中國為標題的地圖。本圖不以北方、而是以西方為上位,呈現出另一種視角,譬如日本與中國海域就看似內海;台灣(方框處)則出現在福建沿海中。
台灣研究的窗口
62歲的魏德文畢業於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由理科跨行出版,緣於大學時期的一段打工經驗。由於念的是夜間部,白天他就在當時仁愛路上的美國亞洲學會工作。
1960年代,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對外封閉,台灣成為各國漢學家研究中國與兩岸關係的窗口。亞洲學會的創辦人是美國哈佛大學的知名漢學家費正清,他常來台蒐集學術資料,學會也同時出版不少木刻版古書,如《大清一統志》、《四部備要》等。魏德文經年翻閱經典古籍,開啟了他日後對亞洲研究、中國和台灣研究等學術領域的熱情與理念。
大學畢業後,魏德文在外商藥廠工作了3年,深感今後不論在藥廠、藥品代理商工作或自己開設藥局,人生格局都不如出版業開闊,決定轉行,1976年自資創立南天書局,以中國與台灣研究的雙脈絡為出版路線。
南天的創業之作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印行的30冊《台灣原住民調查報告》。「早年漢民族對原住民的了解與接觸有限,一直到日人來台才全面展開田野調查,」魏德文說,當時有位美國研究生就以這套日文報告拿到博士。
第二個10年起,南天開始同步經營本土作者的台灣研究書籍,包括台大人類學系教授陳奇祿的《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本土心理學、台灣博物館巡禮、九份之美、台灣火車的故事等書,出版書種橫跨自然、應用、社會科學等領域。
南天書局發行人魏德文曾榮獲出版業金鼎獎的終身成就獎,30年來努力耕耘出版花園,是台灣學與古地圖的最佳代言人。
用20年打造一本夢想書
然而,建構台灣本土知識庫,卻是一段篳路藍縷、沿途不斷披荊斬刺的漫長過程。
為了策劃台灣漢人移民的服飾一書,編輯群到民初台中富商霧峰林家蒐集圖像資料,了解當時林家為了籌辦家族喜事,不惜從中國福州請來師傅,在家中住了3個月,為家人一一縫製新衣。
台灣移民如此慎重其事保存閩南文化,但魏德文卻發現,福建、廣東文化在中原文化的演變中仍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邊陲之地。策劃《台灣早期服飾圖錄》一書,讓魏德文開始思索,台灣文化的特色何在?
「雖然有研究認為,台灣原住民傳統與亞太南島語系近似,但原住民仍然最足以代表台灣文化。」在當年原住民文化傳統遭到漠視的時空裡,魏德文就邀請曾任故宮展覽組組長的李莎莉,編撰台灣原住民服飾的流變,但困難重重,因為原住民文化是沒有文字紀錄的,文獻取得比預期辛苦,而圖像資料,更是煞費苦心。
1996年魏德文在日本的舊書店發現一本出版於1671年、荷蘭人撰寫的古書──《地圖中華》(Atlas Chinensis),其中有6張銅版刻的台灣原住民圖像,讓他驚為天人,他想,這應是年代最早的台灣原住民圖像紀錄。
眼見離搭機時程還剩幾小時,魏德文拿出身上所剩約合七、八萬台幣的日幣現金,仍然不夠,於是情商書店老闆,希望能先將書帶回,返台後再將尾款匯過來,老闆有感於他的誠意,慨然同意。
1998年南天出版《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一書,靠著上天下海、動員多方力量,從創意發想到策劃出版,歷時20年才完成,其中收錄335件原住民服飾、460張老照片,厚達四百多頁,定價3000元,是台灣第一本以中文書寫、圖文並茂,紀錄原住民衣飾文化的大開本鉅著,不但完整呈現原住民的穿衣美學,也深入探究其中蘊含的文化、社會意涵。該書一舉拿下1999年圖書著作、美術編輯、優良圖書推薦等3座金鼎獎。
為了完成《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一書,南天編輯群「上窮碧落下黃泉」蒐集圖像資料,20年後終於出版問世,是國內第一本圖文並茂的原住民衣飾美學紀錄。
台灣的成長軌跡
對圖像特別有興趣、有感覺的魏德文,謙稱自己讀的是理科,不用考史地,對歷史的解讀往往一知半解。「文字記載的歷史有時太過抽象,若有圖像配合,更能呈現歷史的寫實感,而史學家也有『左圖右史』相互佐證的說法,」他表示。
原本就對圖像資料情有獨鍾的他,1990年在香港一家古地圖專賣店看到一張地圖,地圖上清楚出現竹塹社(Tchou Tchan Che)3個字,讓出身新竹關西客家庄的魏德文,「好像看到親人流落在外國,迫不及待地想帶她回家。」從此一頭鑽進台灣古地圖的收藏世界,至今累積上千張古地圖,年代最早的是1554年葡萄牙人繪製的東亞地圖。
而不論蒐集閩粵移民、原住民服飾的圖像,或台灣古地圖,靠的全是「機緣、財力、能力」。有時費盡心力、上窮碧落下黃泉,卻不一定找得到;有時看到了,卻因所費不貲,只能扼腕嘆息。外界常愛問他,這張地圖花多少錢買的,現在價值多少?他總回說,「花多少錢買不重要,地圖本身的價值遠勝一切金錢。」
從收藏古地圖、成為地圖出版的先驅,到受邀擔任古地圖策展人,是魏德文始料未及的事。
17年前,手中持有不少台灣古地圖的比利時書商魏斯,讓他的兒子來台學中文、並洽談出版機會,魏斯輾轉找到魏德文。
這批歐洲古地圖讓魏德文眼睛一亮,「我們一向從中原文化看台灣,從沒想過也可以從西方歷史典藏看台灣,」他說,16世紀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海權向外擴張,葡萄牙人遠征東非、印度、東南亞香料島,一路描繪新航路的軌跡,途經日本、澳門,最後慢慢把台灣圖像呈現出來。雖然中國宋代就有史書提及「毗舍耶」,但究竟是不是台灣,並無定論;倒是當時歐洲人擁有的圖像資料遠比明代豐富,這是一個可以經營的出版方向。
魏德文對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台灣古地圖有種無法割捨的情感,往往不惜成本、不畏困難的蒐藏,先後出版《先民的足跡》與《經緯福爾摩沙》兩本著作,是研究台灣古地圖的最佳參考書。
掀起古地圖熱潮
1991年南天與比利時出版社合作印行《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台灣滄桑史》,收錄16到18世紀歐洲人繪製的80張古地圖,由遠至近,世界、亞洲、中國東南沿海福爾摩沙台灣島的面貌由模糊到清晰浮現。全書中英文對照,並由台灣史學家吳密察、許雪姬導讀解說。
就是這種走在時代前端、細火慢熬、不畏困難、專一凝視的出版精神,讓魏德文在1999年榮獲第一屆台灣省文獻會傑出文獻獎,被譽為「持續致力台灣文獻史料收集、整理、出版、推廣的文化義工」;2004年,魏德文又榮獲金鼎獎終身成就獎。
近年,台北市政府「城市畫像」、「穿越時空──台北建城120週年」,文建會遠赴法國巴黎文化中心舉辦「美麗台灣──歐洲人眼中的福爾摩沙」,陽明山國家公園「400年的陽明山」等展覽,都邀請魏德文擔任策展人。去年國立台灣博物館推出「地圖台灣」特展,三百多件展品中,有一百多件、超過三分之一的展品就來自魏德文的個人收藏。
很多人好奇,目前西方收藏中,究竟有多少幅亞洲或台灣的古地圖?魏德文說,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把東南亞香料引進到歐洲,售價昂貴,甚至有「一粒胡椒一粒金」的說法,歐洲人就想自己取得;其次,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由絲路來到中國,他的遊記記載中國宮廷用黃金打造的繁華榮景,更激起了西方人對東方的無限嚮往。
魏德文保守估計說,西方人繪製的亞洲地圖大約有數千幅,其中16、17世紀歐洲國家為殖民、為貿易繪製的地圖,約佔40%;19世紀西方動植物學家、礦冶工程師探勘資源的地圖,也佔40%。「18世紀最少,原因是當時中國鎖國,對外封閉,可見地圖的存在、繪製與世界局勢一直息息相關。」
今年3月,南天又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合作策劃出版《經緯福爾摩沙──16至19世紀西方人繪製台灣相關地圖》一書,收錄207幅台灣古地圖,這將是2008年在台南開館的台史博物館珍藏的鎮館之作。
書中分析台灣古地圖的歷史背景、印製手法、鑑定技術,以及台史博收藏地圖的策略等,帶領我們理解西方水手如何從最初遠望台灣,描繪成「好幾個島」,近而正確成「一個島」,並由西部海岸擴及台灣東部的過程,是一本古地圖入門的工具書。
魏德文對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台灣古地圖有種無法割捨的情感,往往不惜成本、不畏困難的蒐藏,先後出版《先民的足跡》與《經緯福爾摩沙》兩本著作,是研究台灣古地圖的最佳參考書。
存在就是價值
南天從圖像出版的拓荒者闢出蹊徑,等待花開,如今台灣學、圖像學已成當紅的出版顯學,但以經營角度來看,魏德文卻反受其害。
「近十年,國內有關中國研究的書籍滑落,台灣研究的書籍大量增加,所有出版都轉到這個方向,分食者眾,更不好經營,」魏德文甚至有些悲觀地說,將來的路會越來越難走,以往大型出版社的新書第一刷印製五、六千本,兩個月後就能再版,現在降為2000本,因為買書人口越來越少。
魏德文指出,20年來南天最暢銷的書,是像民間草藥這類的書,可以賣到幾萬本,而他自認深具價值、挑戰性高的書,如《先民的足跡》印製5000本,結果賣了十多年仍在存貨出清中。
「台灣沒有地圖文化,對地圖知識接觸少、很陌生,早年因國家安全的理由,更嚴禁個人擁有地圖。」但魏德文不灰心,只要一本書可以吸引100位有影響力的讀者,以一傳百,不論多冷門、多困難的書,他都會出版,例如客話辭典、阿美語圖解字典、藏文佛書等。因為「存在就是價值」,文化出版是一種知識提供,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為了完成《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一書,南天編輯群「上窮碧落下黃泉」蒐集圖像資料,20年後終於出版問世,是國內第一本圖文並茂的原住民衣飾美學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