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戰爭年代的本省籍、大陸籍民眾,戰後生於斯、長於斯的中生代,和距離戰爭陰影十分遙遠的新新人類,他們對戰爭的印象會有不同嗎?解開這個疑問是否能讓我們更瞭解彼此?本刊透過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希望能解開這也許是許多人共有的疑惑。
本次電話民意調查於八月十日至十二日間,以大台北區住戶電話簿進行隨機抽樣,有效樣本一百九十九份。為了讓受訪者暢所欲言,大部分問題採開放式問答。
訪談過程中,的確發現不少民眾對各項問題都頗有看法,洋洋灑灑地發表長篇大論,讓訪員幾乎掛不掉電話;但也有不少民眾在沒有選項引導的情況下,支支吾吾地每一項都不知如何作答。尤其是中年歐巴桑或家庭主婦們,一聽到要問「戰爭」就忙不迭地拒絕,「我沒讀冊,我不懂啦!」「妳問我W婿啦!」這點可從受訪者男女比例相當懸殊(62.8%比37.2%)印證出來。相反的,自誇「八年抗戰,我從頭打到尾」的幾位外省籍老先生,則是豪氣干雲,問答之間不像訪談,反倒像給後生晚輩們上一堂結結實實的歷史課。同時開放式問答,一份問卷總要耗上十來分鐘,一個晚上四個鐘頭下來,雖然成果只有薄薄的十幾二十份,心裡倒是頗踏實的。
由於開放式問答的答案百家爭鳴、用詞遣字更是分歧,為了方便統計製表,我們將答案歸類合併,並以大項如(正、負、中立)做分類,至於細目內容則以敘述呈現,希望能兼顧一目了然與親切翔實。
「大刀歌」與「流亡三部曲」是早年眷村的招牌歌,然而隨著戰爭記憶遠颺,眷村第二代對日本的印象又會是什麼呢?(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戰爭對我沒意義?!
第一題問及民眾的「日本印象」,發現約有半數(50.7%)的民眾對現在的日本持正面看法,而持負面看法的也有44.6%,兩者旗鼓相當。進一步細分,可以發現正面看法多集中在日本建設好、團結守法、有效率等方面;負面看法則是以日本人富侵略性、殘忍奸詐及現實為主,兩者都和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相當吻合。
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政黨取向和省籍兩項是對日印象的兩個變數:傾向國民黨的民眾對日本持負面看法者超過半數(55.7%),高於民進黨的45.0%及無黨派的39.2%;而外省籍民眾對日本持負面看法的比例將近六成(58.3%),也高於本省籍的38.4%。
當問到中日戰爭和歷史上的其他戰爭相較,是否對受訪者有「特殊意義」時,只有四成(41.2%)的人回答「具有特殊意義」,其他近六成(58.3%)的人則持否定的看法——年紀大的會說「過去的就算了」;戰後出生的則表示「沒感覺」、「沒經歷過」、「離我太遙遠了」。對曾出生入死打過這場戰爭的老一輩來說,這種結果令人感慨,也顯見在終戰五十週年、媒體大幅報導的同時,許多民眾並沒有受到影響。
第三題有關中日戰爭的起因,歸咎於日本因素的佔多數(72.9%),絕大部分直指日本的侵略野心是禍首,但也有少數人認為日本是資源稀少的島國,才不得不向外發展,語氣中多少帶著對日本的理解和同情。認為是中國本身「積弱不振」才招致外侮的,也有6.5%。值得注意的是,近二成的民眾(18.2%)對中日戰爭的起因推說「不知道」、「忘記了」,尤其在第一個年齡層(民國三十年前出生)的十四位本省籍受訪者中,就有七位如此回答,推算比例高達50.0%,似乎顯示台籍老人內心的曲折;再對照戰時日本媒體的強勢宣傳和真相封鎖,這種結果是有其原因的。
至於中日戰爭結束的原因,過半數(57.8%)受訪者的第一反應,是歸功於美國的原子彈威力;而認為是中國人自己打贏這場戰爭的,只佔11.1%。
圖表繪製.李淑玲。
國軍表現,評價分歧
接著問到受訪者對中日戰爭時日本表現的評價,發現72.0%的民眾,對日本的戰爭表現傾向負面評價,答案則集中在日本的侵略暴行、霸道狂妄上;但也有22.7%的民眾肯定日本的戰爭表現,特別對日軍的英勇盡忠給予正面評價。
若從答案內容分析,正面負面的答案其實不相衝突,也就是說,幾乎每位受訪者都承認日軍是「既英勇效忠(對日本)又殘暴(對侵略對象)」的,差別只在他們主觀上傾向喜歡或是討厭日本的這種作風。有不少受訪者直陳,「日本的戰爭表現是很『夠水準』,但我還是一點正面評價都不會給他們!」而省籍和政黨等個人基本背景,對這項評價的影響都不顯著。
至於中國的戰爭表現又如何呢?以一個戰勝國來說,只能算「差強人意」:66.2%的民眾給予正面評價,23.7%則偏向負面評價。和對日本印象不同的是,對中國的正面負面印象往往是在同一項價值上糾結,譬如給予正面評價的,會形容中國的戰時表現為英勇、不屈不撓、精誠團結等;負面評價者,則認為中國懦弱、能力不足、不團結。那麼,戰時中國到底是懦弱還是勇敢、是團結還是內鬥?現今台灣民眾似乎如瞎子摸象般,印象模糊而猶疑不定。
第七題問到戰時最慘痛的「南京大屠殺」,高達85.4%的人認為對此事件「非常痛心」,認為「不太痛心」、「沒什麼關係」、「不知道」和拒答者,合計約14.6%。
接下來幾題則想瞭解民眾對中日戰爭的了解管道,結果發現僅有2.5%的受訪者的印象來自於親身參戰的經驗,另外有親朋好友上過戰場的受訪者則達34.2%。其餘比例高達63.4%的、身邊沒有熟人參戰的受訪者,對戰爭資訊連帶地較陌生,其中八成以上(佔總受訪人數52.8%)的人,平日少有機會談起這場戰爭,而且這個比例隨著年齡下降而提高,可見越是年輕人對此戰爭越是興趣缺缺。
人際管道之外,對於教科書和傳播媒體上的中日戰爭相關敘述,分別有57.8%和55.8%的受訪者基本上持「相信」態度;認為「有些疑問」和「不相信」的,則對教科書為29.1%,媒體為33.2%,顯示民眾認為教科書的可信度還略高於傳播媒體。
戰爭詮釋堪玩味
在最近媒體密集的終戰五十週年報導之後,民眾是不是對八年抗日有了一個較清楚的概念了呢?結果恐怕不樂觀:高達81.4%的受訪者認為一般台灣民眾對中日戰爭的了解「不太夠」(62.3%)或「很欠缺」(19.1%),認為已有足夠了解的,僅有一成。
身為中國人卻不瞭解中日八年抗戰?許多人歸因於「沒經歷過」、「太遙遠,已經淡忘了」及「資訊太少」等等。不過也有人直陳「這是國民黨和日本打的,和台灣無關」,或是「只了解日本佔領台灣,不了解日本侵略中國」,略微反映了台灣民眾對五十年前、千里之外無從想見的中日戰爭的疏離態度。
有趣的是,不少年紀較長的本省籍受訪者認為「現在少年仔根本不想去了解這些事情了」,言下不勝感慨;也有一些年輕子弟持著完全相反的意見:「我們年輕一代有讀過歷史課本,知道事情的經過,老一代受殖民統治的,很多觀念都被日本人誤導了……。」到底誰了解、誰不了解?怎樣的了解才算是對的?似乎在終戰五十年後的今天,還留下許多問號。
最能透露出民眾對中日戰爭的曖昧情愫的,則是最後一題「你認為中日戰爭時,台灣民眾心底是支持誰?」相當大比例的受訪者聽完問題後躊躇良久,始終拿不定主意。結果認為當時台灣人「應該是」支持中國的比例略佔上風,達41.2%;認為當時台灣人支持日本的,有18.6%;而認為台灣人保持中立或立場不確定的,也合計達到36.1%。
在交叉比對有效樣本後發現,政黨取向傾向民進黨的,認為「當時台灣人民支持中國」的比例最小(18.2%),比國民黨的46.2%、新黨的40.0%和無黨籍的43.4%都有一段差距。此外年齡層越低的,越認為當時台灣民眾應該是支持中國的:民國三十年前出生的,有35.3%的人選擇支持日本,民國五十五年後出生的,則只有10.6%。這種差距在本省籍族群中更擴大為53.8%比11.3%,同一族群的兩代之間為何出現如此差距,亦頗堪玩味。
〔圖片說明〕
P.31
當初被迫上戰場的台籍日本兵,近年來不再沈默,他們撐著老邁的身軀走上街頭,要向日本政府討回遲來的公道。(邢定威攝)
P.33
「大刀歌」與「流亡三部曲」是早年眷村的招牌歌,然而隨著戰爭記憶遠颺,眷村第二代對日本的印象又會是什麼呢?(卜華志攝)
P.34
戰爭印象:民眾怎麼說?
單位:%
unit:%
通常我們對世界上的國家都有一些印象,請問您覺得我們的近鄰日本是怎樣的國家?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中日戰爭結束五十週年紀念。請問您覺得對您來說,這場戰爭是否有特殊意義?
您覺得日本在中日戰爭中的表現如何?
您覺得中國在中日戰爭中的表現如何?
請問您對於目前教科書中有關中日戰爭的敘述,基本上:
請問您對於目前報紙、廣播、及三家電視中有關中日戰爭的報導,基本上:
請問您覺得現在台灣一般人對於中日戰爭是否有足夠的了解?
在您的印象中,中日戰爭發生時,大多數的台灣民眾當時在心底是:
圖表繪製.李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