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前台北市長陳水扁宣佈是年為台北市公共藝術元年。而由文建會挑選的九個地方公共藝術實驗設置於一九九八年陸續完成,公共藝術確實的設置辦法跟著出爐。一股新的藝術風潮正在國內四處蔓延,一件件新的公共藝術品也開始與民共舞。因應需求,許多大學的藝術、環境或建築科系,也紛紛開闢公共藝術的課程。
金舞台
而隨著捷運、北二高、二期航站等眾多重大工程的動土,動輒數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公共藝術經費,成為藝術家們競逐的「金」舞台。
去年一年,依照法令完成的公共藝術作品有三十件,執行經費為四千多萬。而尚未執行的公共預算經費更是令人咋舌,像是桃園國際機場二期航站公共藝術的預算高達一億元,而捷運局板橋捷運站的公共藝術預算也多達七千萬。
在台灣經濟一片低迷的季節裡,公共藝術成為藝術家們冬天裡的一把火,無怪乎有的藝術家寧可拒絕擔任公共藝術審議委員的榮耀,而保有參賽獲選的機會。例如由台北市都市發展局承辦的「敦化藝術通廊」的九件公共藝術作品選拔,竟然引來一百三十多位藝術家角逐,可知競爭之激烈。而在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間,由於立體作品遠較平面的繪畫適合放置在開放空間裡,雕塑家因而成為公共藝術的最大贏家,例如八十七年完成的五十五件公共藝術,雕塑類就佔了四十件,超過七成。
目前一件公共藝術的誕生,除了公開徵件,還有邀請徵件、邀請製作及直接購買四種方法。過程必須經由文建會或各縣市文化主管單位的審議委員討論,這些包括藝術家、建築師、景觀設計師、藝術教育等相關領域的委員,必須對作品的藝術性、適地性、安全性,或是可行性仔細評估。初賽入選的作品,也會在設置地點或社區進行公開展示及討論,避免日後民眾的抗爭。
藝術工程?
異於平日的藝術創作,公共藝術的創作者除了藝術理念,還需具備建築結構、環境景觀或會計的實務操作能力。像是經費報價,作品日後的保養清潔方法,或是水電申請等。許多藝術家乾脆與不同領域人馬組成工作室,以公共藝術為主要事業。
徵選的過程公開透明而專業,對於國內藝術欣賞應有提昇作用,只是藝術家還是不時會碰到創作素材被比照建築材料來議價等「有理說不清」的狀況,作品多次獲選的藝術家黃文慶表示。
台南市文化局局長蕭瓊瑞則說,經由層層把關、一定程序所產生的公共藝術,大多有一定水準,也深獲民眾好評。文化局的困擾,反而是一些民眾或民間社團盛情捐贈的「公共藝術」品,不僅作品水準參差不齊,也不知該放在哪裡,而形成「藝術災害」。顯然,我們的公共藝術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