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幾所大專院校的航海、輪機科系近兩百名學生,五月中登上長榮海運公司提供的實習船「長信輪」,展開四十五天的海上航行。船上不論起居環境或儀器設備,全是現代化一流商船的水準。這段行船的日子,是他們學習生涯的一部分,也是日後跑船生活的寫照。
送行的人把彩帶和鮮花投向船上,身著白色禮服的年輕人,沿著甲板邊上的白色欄桿站成一列。擴音器裡撥放的輕音樂,在陽光下輕盪、迴旋。
船慢慢地開動了,岸上和船上的人互相揮手,臉上寫滿著興奮,而非離別的傷感。
這是一艘剛改裝完成的學生實習船,出海四十五天後即返航。船上搭載的一百七十六個航海、輪機科系的大專生,都興高采烈地準備一嘗海上生活的滋味。
這艘船船名「長信輪」,是長榮海運公司提供的第二艘實習船。
這趟航程於五月十一日從基隆出發,經東京到美國西岸,然後返回高雄。有七位記者隨船採訪,但要先在東京下船。
圖2:師長到基隆碼頭來送行。
海事院校本身沒有實習船
目前國內大專航海、輪機科系的畢業生,每年約有九百人,教育部規定他們畢業前必須在海上實習一年。但各校並無自己的船,由政府出資購置實習船也仍在計畫階段。因此過去學生都是向船公司請求隨船,大約每艘帶三、五個實習生,兼做水手工作,每月發給一些零用金,實習期滿則需留在該公司服務兩年。
曾有十年跑船經驗、擔任過船長、此次帶學生上長信輪實習的海洋學院老師許曉明說,隨商船實習不是最好的方法。一方面因為船公司要給實習生零用金,自然希望他們幫忙做各種雜務,因此學生和水手一起工作的時間多;如果水手的品行較差,則可能好的沒學到,壞的如散漫、油條的作風,可能就上身了。另一方面,高階層船員所負責的航海駕駛和艙內機器操作,關係著全船安危,自須全神貫注,不太有時間或意願教實習學生,甚至不許接觸各個機鈕,結果這些未來的三副和三管,根本沒有機會實習他們日後的工作。
因此當長榮海運在五年前改裝一艘載重二千噸的舊貨船為實習船「長練輪」時,航海院校就紛紛為學生爭取上船實習的名額。
今年長榮再將一艘船齡十年的散裝雜貨船整修完畢,配備現代化的電子航儀系統,把13的載貨空間移作住艙,其餘貨艙改成裝載貨櫃,以貨櫃實習輪的姿態出現。估計每趟載貨所得,大致可與行船開銷相抵。
隨船老師講解「分羅經」的使用方法。(徐雯)
長榮海運改建貨輪提供為實習船
「改裝費用約為六百五十萬美金。甲板以下的機器是舊的,但經過全面保養維修;甲板上面七層住艙和工作室則完全是新的。」長榮副總經理王仲謀說,「我們的著眼點是在為國內海事教育盡一分心力,培養優秀的海員,以提昇航運事業的水準。所以長榮願意花錢改建船隻,提供相關科系學生作海上實習之用,唯一收取的費用是每人每天新臺幣100元的伙食費。」
淡江航海系主任宋周奇,是此次上船學生的總領隊。他說明這艘船上供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特殊設備:
在駕駛臺內有主、副兩個操舵機,就像教練汽車的兩個方向盤一樣,學生操作副舵輪時,船員在主舵輪監看,若有偏差,隨時可變回主機操縱。
駕駛臺隔壁的海圖室,增設一具「避碰雷達顯示器」,和駕駛臺的一式一樣。顯示幕的中心點是本船所在,雷達掃瞄線一圈一圈地繞,附近航行的船隻及遠處陸地,便一一出現在幕上。若有異物太接近,會發出嗶嗶聲警告。電腦並可推算出同一航道上其他船與本船的距離、其航行速度、兩船接近時間等,學生根據這些資料,設想航向是否需要修正、應如何修正,然後拿自己的想法和當時值班船副的做法對照,或加以討論。
圖4:輪機長王興漢教實習生認識機艙控制室裏的設備。(徐雯)
設置多套裝備,便於學生實習
駕駛臺外左右兩側各設三個「分羅經」,它們和駕駛臺內的主羅經都是用磁力判定方位的傳統航海儀器,普通船左右各一即可,多裝四個是為了便利學生觀測。
另外如六分儀——利用天文星體測定船位的工具,船上也配置多具,可讓多名學生同時使用。
以上是與駕駛實習有關的設備。
輪機實習生則擁有一間工作房,內設萬能車床、電銲、氣銲的裝備,可自行製作船機的替換零件。
宋周奇說,此行所載學生包括海洋學院航海系,淡江大學航海、輪機二系,及高雄海專輪機科大三或專四的同學。這一個半月的海上實習,比起他們畢業前應施行的半年或一年實習,自然仍嫌不足;但能使他們對船上工作有個認識,經由切身體驗瞭解船員生涯,並建立對上船工作的信心。
譬如學生常聽學長或老師談暈船的慘狀,當然是愈極端的例子給他們的印象愈深,很多人就對上船心存畏懼。事實上,這次自基隆至東京三天多的航程裡,風平浪靜,一萬四千載重噸的大船行來極穩,學生自可體會到並非每天都是大搖大晃的日子。等到橫越太平洋時,船將根據地球表面的弧度,先向東北走,再轉往東南,以最短的海程到達美國西岸,所以會經過風浪大的高緯度區,他們又可嘗到船身擺動的真正滋味。
圖1:實習生用六分儀觀測輪船方位。(徐雯)
所有設備皆需固定
船艙堛漲U種設備,乍看之下和陸地上並無差別,有桌椅、書架、冰箱、電話,甚至壁上有畫、牆角有花。但是它們有一共同特色是陸上不會有的——每樣東西都被固定住了,不容移動。笨重的床、櫥、冰箱,不消說都固定在地板上,桌燈、電話則以吸盤吸住桌面,電話聽筒也被一個鐵扣固定在機身上。
若是常需移動的設備,亦有別的方法讓它欲動則動、欲靜則靜。例如抽屜的外框有一圈橡皮,平時箍緊了抽屜,不讓它滑出;需要用抽屜時,多使點力氣即可拉出。又如擱在角落的花盆,盆外有兩個鐵環,被從牆壁伸出的鉤子牢牢扣住;如果想搬開,把鉤子提起便行。
浪高風大時,便可體會到這些裝置的好處——東西不會滑動或翻倒。
在廊道的壁上,扶手一段接著一段,像舞蹈教室的扶把一樣,船身晃動時,可以扶把行進。
圖2:機會難得,拍張照片回去做紀念。(徐雯)
船身搖晃,人能吃能睡
即使在風浪小的時候,船身多少仍在晃動。柔和的搖擺,反而有料想不到的好處:晚上會把人很快地搖入夢鄉;而人的內臟似乎也會與外在的搖晃呼應,胃腸消化速度加快,人很容易餓。在船上如此能睡能吃,極易增胖。
為供應船上那麼多同學一天三餐所需的食物,船上倉庫十分可觀:魚、肉分別佔據一個冷凍間;面積比二個冷凍間總和還大的冷藏室裡,一筐筐的蔬菜擺滿了架子。
船上伙食每餐是三菜一湯,米飯供應沒有限制。男生食量大,船上又容易餓,所以飯菜的「生意」很好。
照顧大家健康的船醫,是實習船才有的編制,普通商船船員多不超過卅人,就由船長兼任大夫。因此航海科系有一門課叫「醫療救助」,打針、包紮外傷、急救常識、計算藥量,統統要學會。實習船上學生人數多,則不但有船醫,還設了病房、配藥室。
船醫朱保羅的第一個病人,不是去拿暈船藥的,而是被船上冷氣吹得著涼、拉肚子的學生。
圖3:穿好救生衣,戴上頭盔,進行逃生演習。(徐雯)
充分的空調,充足的淡水
船艙為防海浪濺入,和帶著水花、侵蝕力強的海風吹入,不管是艙門或弦窗,接縫都很密實,除非必要很少打開,所以過去的商船艙內多悶熱不堪。現代船隻設備愈來愈好,既然船艙是密閉的,就裝置中央空調設備,冷、暖氣皆備。
為維持這麼多人的生活所需,實習船上有些特別的設備,譬如:在原有兩部發電機之外,增加一輔助發電機,以備照明、空調的不時之需;船內還有可裝1,200噸淡水的儲存艙,起程前在港口注滿了自來水。
路上每天大約要消耗5噸的食用水,日用則約50噸,若全用存水,大約能支持22天。因此船上裝了兩具淡水製造機,利用船引擎產生的熱,把海水中的水分蒸出,再冷卻凝結成水。用這個方法,差不多每天能製造30噸淡水,正好補足所需。
圖4:操舵的「幹練水手」(able seaman)答覆學生問題。(徐雯)
從基層做起,一切應了然於心
本船全長150公尺,寬21公尺,甲板有七層,如果從頭到尾,每個角落都走一遭,得花好幾個小時。可是住上二、三天,能逛的地方都逛遍了,這時就會覺得無聊了。學生除了上圖書室看書,去健身房騎運動腳踏車、打乒乓球、練舉重,剩餘時間大概都花在寫信上。
給女朋友每天一封,再給家長一封、老同學一封,還有不知道自己上船的老朋友一封,從基隆到東京不過四天三夜,就有七、八封信要寄了。
學生在船上最主要的課程,是跟著當班的船員實習。甲級船員從三副到大副,三管到大管,每天值班八小時,白天晚上各四個鐘頭。乙級船員包括甲板部的水手和輪機部的銅匠、機匠,他們的工作時間自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
這些實習生畢業後,雖有報考甲級船員執照的資格,但他們也必須瞭解乙級船員的工作,將來才能領導他們。所以航海實習生分為五組,三組跟隨船副值班,二組跟著水手工作,每個禮拜輪替一次。輪機實習生分為六組,其中五組各跟三位管輪、兩位銅匠學習,另一組則到機艙以外的地方,去瞭解全船運作概況,如駕駛、報務、航運計畫等。
5:船員示範救火器材的使用。(徐雯)
自動化設備增進航行的安全
在駕駛臺裡,船長楊勳謀解釋長信輪所配備的自動導航系統:「我們把設定的航線輸入電腦,導航系統便開始發揮功用,順著航線自動駕駛。當風浪使船偏離航道時,也會自動修正舵的角度,使船行保持在所定航線上。目前除了進出港口,或是在船舶較多的沿海地帶,需要針對情況作敏捷的反應,所以仍由人工駕駛外,在大洋中航行,多由自動導航系統操作。」
商船設備愈現代化,海上航行也愈安全。如今即使在漫天大霧中航行多天,都不致迷失方向,因為空中有個國際海事衛星,根據它所發出的訊號,電腦便可測出己身位置所在。
雷達亦可顯示周圍的陸地及附近船隻的動態,能見度再差,仍可避免碰撞;透過無線電可以和來船直接溝通,不勞旗語或燈號的傳譯。可是,為什麼我們仍然聽得到海難事件呢?「絕大多數都是人為疏失或處置不當所造成的。」楊船長說:「因為儀器精密,設想又周到,船員就掉以輕心,覺得不可能出問題;等到問題果真出現,在毫無應變準備的情形下,要挽回已經來不及了。」
圖6:從救生圈望向碧海藍天。(徐雯)
設備愈安全,警覺心愈要高
楊船長強調,不管儀器設備多好,操作的人——值班者還是要全神貫注,保持高度警覺。這也就是為什麼駕駛臺、海圖室和機艙控制室裡,沒有一張讓值班的船副或管輪坐下休息的椅子的原因。
機艙是全船動力所在,也是最熱最吵的地方。長信輪採用9,400匹馬力的柴油主機,航行速度每小時16海浬。
圖1:船長楊勳謀(前者)巡視實習生的寢室。(徐雯)
安靜無聲的現代化機艙控制室
我們在影片堭`見到老式船加速的鏡頭:一個滿頭大汗、沾滿煤灰的工人,不斷地剷起碎煤塊往冒著火光的爐口裏倒,火勢愈大,船速也愈快。如今一切歸電腦自動系統掌管,只要待在機艙隔壁的控制室裏(有冷氣、無噪音)扳動一個把手,機器便自動調整泵入柴油的多寡,一節一節地增加速度。而且所有機器的狀況,都可從控制室內大大小小的儀表板上監視,若要機器做什麼事,譬如啟動輔助發電機、增加某處滑油壓力,也只需動動手指頭,操作儀表上的按鈕,指示便可執行。但遇到特殊情況,仍需親下機艙察看。
長信輪的船速,可由駕駛臺,以一套與機艙控制室類似的裝置遙控,不需透過對講機傳達,節省時間和口舌。
在自動化程度更高的船上,機艙已不需值班人員,它把警告系統裝設在輪機長的房間,以及其他輪機人員常去的地方,一有不正常情況,立刻發出信號,管輪就馬上趕到機艙控制室去處理。
隨船的高雄海專輪機科老師官本同說:「操作愈自動,商船人員也愈精簡,因此航海、輪機人員有合而為一的趨勢。未來航海科系可望增加機械方面的課程,而輪機科系也必將學習海圖、方位研判等駕駛知識。」
圖2:176人同時進餐,開飯前實習生協助把碗盤碟筷準備好。(徐雯)
實地演練,具臨場感
對於船上各種自動化的儀表、設備,學生已相當熟悉。海洋學院航海系三年級的陳彥宏說:「駕駛臺上的導航系統,學校裏都有,只是機型不同。不過,以前是在陸地上模擬各種情況、設想處理方法,雖然步驟一樣,但到底不如身在船上的『臨場感』。又譬如六分儀,我們都學過如何使用,可是實際觀測時,就發覺不一樣了,因為船搖搖晃晃的,測起來不那麼容易。」
輪機實習生在車床、銲工方面也有相同的感受——這些工作,他們在陸上做得很熟練,但在海上,難免受到搖晃的影響。
官本同指出,實習生動手去做的機會仍嫌不夠,特別是機艙組。因為船在行進中,機器不停地運轉,此時沒有情況乃是最好的情況;但如果一切都如此順利,實習生就無法切身體驗到不正常情況下的應付方法。因此他建議船上裝一套機艙控制室的模擬機,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它都能模擬,學生便可在模擬機上操作,學習應變。
圖3:船上每週六晚上加菜,還有飲料和水果。(徐雯)
旗幟飄揚,船抵東京港
當船駛入東京灣,準備靠碼頭時,實習生再度穿上白色禮服,沿甲板排好,以英挺的站姿,向泊岸的港口行注目禮。此時船尾掛上中華民國國旗;駕駛臺頂上,在雷達桅的後方拉起四面代表船名的旗子,前方則扯上靠港國——日本的國旗,表示對地主國的禮貌。
當地領港員搭小艇登上長信輪時,領港旗在駕駛臺頂上昇起;檢疫官上船時,也有一面代表檢疫官的旗昇起。等他們下了船,旗子也要降下來。
在公海中行駛時光禿禿不掛一面旗的船,隨著靠港時旗子的升升降降,整個氣氛變得繽紛熱鬧。
在兩艘拖船一推一拉的協助下,長信輪在狹窄的水道裡靈巧地調轉了頭。船首、船尾的水手把纜繩拋向岸上,碼頭工人把它們繫在柱子上,纜繩絞盤開始轉動,一點一點地把船拉向碼頭。
東京到了。然而裝卸貨櫃之後,第二天長信輪就要離開,繼續前往美國。實習生不能下船,但他們的信件下了船,將帶著他們的思念,回到國內。
圖4:一名學生帶著風鈴上船,點綴略嫌單調的寢室。(徐雯)
實習船駛入東京港,船尾的水手備妥纜繩,準備拋向岸上。(徐雯)
圖6:拖船引領1,400載重噸的長信輪調頭,以便靠岸。(徐雯)
長信輪的船頭載滿貨櫃。(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