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台灣,向國際藝術圈發聲
在《白木耳》積極向國際藝術圈發聲時,兩人也不忘生活所處的台灣。2013年,他們著手創辦另一本聚焦台灣聽覺藝術,滿足本土讀者的藝術雜誌《潛意識餐廳》(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Mark表示,面向國際的《白木耳》,阻隔了不少不懂英文的台灣讀者,讓他們失去了閱讀的機會。因此,不同於《白木耳》的國際定位,《潛意識雜誌》特地以中英對照版本介紹台灣本土藝術家。
雜誌創刊首期,即介紹了兩人讚譽有加的聲音藝術家王福瑞至紐西蘭巡迴演出的紀事,並刊載〈台灣聽覺解放運動〉一文,回顧台灣聽覺藝術的濫觴與發展。而擅長融合舞台表演與聲音創作的台灣藝術家鄭宜蘋、孕育台灣獨立音樂的Live house「地下社會」等相關領域的人物與故事,也都陸續見諸隨後報導中。
台灣聽覺藝術的創作能量,讓兩人驚艷不已。Mark表示,台灣聲音藝術表現亮眼,國際年度藝術盛事威尼斯雙年展,常常出現大批台灣藝術家大放異彩;而在紐約等國際城市被劃歸為小眾的聽覺藝術表演,在台灣,卻常常能夠吸引一、兩百人到場觀賞,歡迎程度遠超乎預期。
就如白木耳一詞於台紐展現出不同文化意涵,《潛意識餐廳》的命名緣由,也有Ron在兩地觀察到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日前,《潛意識餐廳》於網路群眾募資平台發起活動,他表示,雜誌的刊名出自台灣一家餐廳的名稱。擔任總編輯的Ron非常喜歡名稱的用字組合,是英語系國家的人不曾想過的創意用法。這不僅是語言的翻譯轉換,還蘊含著文化的衝擊。
因此,雜誌除了有兄弟倆對藝術的滿腔熱情,還負有台紐藝術交流的重要功能。Mark的公寓充作編輯室,裡頭除了放滿雜誌,滿是海報的牆面,更是多年來兩人推動台紐藝術交流的見證。
Ron表示,平日企劃雜誌外,兩人還會擔任音樂DJ,策畫音樂表演。定居台中五年多來,兩人曾邀請Zbigniew Karkowski等來自波蘭、紐西蘭海外藝術家,於台中、台北兩地表演,同時也帶領陳史帝等藝術家前往紐約、柏林演出,將台灣藝術推向國際。
紐西蘭獲選為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Ron與Mark也將趁勢來到書展,親自介紹《白木耳》與《潛意識餐廳》這兩份雜誌,並將策畫一場表演活動,邀請紐西蘭聽覺藝術家來台演出,期盼未來激起雙邊文化交流的火花。
今年是《白木耳》創刊的第10年,至今兩人還留著當年以影印機克難出版的創刊號,提醒自己創辦雜誌的初衷。早已把台灣視為第二個家的Ron與Mark也依然懷著孩子般的好奇心,在這塊土地上摸索,展開他們的藝術實驗之路。
一場歷史建築保衛戰,意外成為紐西蘭兄弟檔Ron(右)與Mark(左)創辦雜誌《白木耳》的起點。他們定居台中多年,依然滿懷熱忱,致力將台灣藝術推向國際舞台。
創辦歷史僅2年的《潛意識餐廳》,讓台灣讀者一窺世界各地的精彩藝術。
創辦歷史僅2年的《潛意識餐廳》,讓台灣讀者一窺世界各地的精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