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紐西蘭兄弟檔 藝術實驗之路

紐西蘭兄弟檔 藝術實驗之路

文‧劉嫈楓  圖‧莊坤儒

2015 1月

創辦歷史僅2年的《潛意識餐廳》,讓台灣讀者一窺世界各地的精彩藝術。

2012年美國紐約藝術收藏博物館MoMA千禧雜誌博覽會上,一本以白木耳圖樣為封面的雜誌,獲選為「千禧年雜誌」。這本前衛、創新的藝術雜誌《白木耳》,是由紐西蘭Hanson兄弟檔Ron與Mark以台灣為基地所創辦。他們兩度定居台中,在此為藝術發聲,也將台灣推向國際。

2000年,23歲的Ron第一次來到台灣旅行,當天的景象至今仍在腦海揮之不去。

抵台那天正好是農曆新年,外頭熱鬧非凡,路上計程車司機拉著他,遞菸、比手畫腳熱情招攬。即使半句中文都不懂的Ron也能感受到滿滿的善意。他就此愛上台灣,還力邀小他2歲的弟弟Mark來台定居,一待就是4年。

不長不短的時間,為兩人日後創辦雜誌留下伏筆。成為刊名的「白木耳」,也是某天Ron在台中超市發現寫著「White Fungus」的白木耳罐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Ron表示,罐頭上寫的「白色蕈類」在外國人眼中,看來有點詭異;但在台灣,卻化為一罐紅色的保健食品,猶如當代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的經典創作康寶罐頭,令人驚奇萬分。

創辦歷史僅2年的《潛意識餐廳》,讓台灣讀者一窺世界各地的精彩藝術。

為地方發聲,催生《白木耳》

2004年,Ron與Mark返回紐西蘭成立工作室,所在的威靈頓郊區,大量歷史建築、藝術區因政府公路興建計畫被迫拆遷,居民、藝術家群起抗議。但迫於財團壓力,相關消息無法見諸媒體。大學就讀新聞科系的Ron決定創辦雜誌,希望喚起社會關注。

他找來弟弟Mark和一群同樣關心此事的朋友,匿名撰寫文章,並趁著晚上偷偷潛進律師父親的辦公室,印出文章,一本本以手工裝訂。僅僅10天,《白木耳》創刊號就完成製作。

不到A4大小的創刊號,報導了威靈頓的文化歷史、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等故事,讓當地民眾填補了不熟悉的歷史,並重新認識在地。原本只打算發行一期的《白木耳》,不到2個月,就應讀者熱烈回響推出第2期,全盛時曾有十多家廣告主青睞。

但好景不常,嚴肅的主題並不討喜,雜誌發行陷入瓶頸。2006年,他們結識赴紐西蘭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姚瑞中,聽他介紹台灣、日本、新加坡等亞洲藝術家,又因與移居台灣的香港藝術家李傑結識,聽聞台灣藝術發展的一切。對比紐西蘭的一成不變,亞洲朝氣蓬勃的創作氛圍,深深吸引了他們。

一朵朵白木耳,以五顏六色、大小不一的形象出現在前衛藝術雜誌《白木耳》,內容包羅萬象,為讀者帶來豐富的新詩、評論、漫畫、攝影作品。

移居台灣,創造藝術實驗

2009年,他們放下紐西蘭的生活,重回5年前定居過的台中,開始《白木耳》的第二春。

來到異鄉,不再有朋友、親人奧援,他們傾全力投入雜誌出版。白天,他們是補習班的英語老師,夜晚下了班,Ron和Mark便化身為雜誌編輯,窩在台中南屯公寓討論,每每直到半夜。

多年來,堅持獨立出版,沒有廣告營收挹注的《白木耳》,全靠兩人薪水與雜誌零售收入。「我們很窮、生活非常辛苦,」穿著一席簡單T恤、牛仔褲的Ron說。過去是設計師的Mark表示,自己也有過標準上班族的生活,但心中始終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最愛的還是雜誌。兩人竭盡所能,也要延續雜誌,「因為除了雜誌,我們一無所有」,Mark說。

在異鄉重新開始,他們靠著網路的傳播力量,透過電子信、臉書粉絲社群,向大眾介紹《白木耳》;而促成兩人來台的姚瑞中,也適時伸出援手,帶著他們一一拜訪藝廊、引薦藝術家,甚至親自站上街頭幫忙發送雜誌,才漸漸打開知名度。

作為雜誌形象標誌的白木耳,每期都以不同大小、視覺風格出現。雜誌也從最初的巴掌大小,逐漸演變至今日五顏六色、厚達兩百多頁的模樣。Mark表示,創新是雜誌創辦的宗旨之一,「希望透過雜誌不同主題給予人們多元的視野與觀點,讓每個人都能在《白木耳》找到喜歡的主題閱讀。」因此,《白木耳》內容包羅萬象,以文章、新詩、攝影作品、漫畫、裝置藝術等形式呈現,例如2013年13期,就有《火星上的第一個女人》、《禮讚蝙蝠》等各式主題。

2012年,突破框架、充滿實驗精神的《白木耳》獲美國紐約藝術收藏博物館MoMA青睞,獲選為「千禧年雜誌」,同期入選的還有西班牙生活雜誌《Apartamento》,《白木耳》一時聲名大噪,讓咬牙苦撐的Ron和Mark,似乎可以稍稍鬆了口氣。

然而,入選的榮耀看在兩人眼中卻僅是一項「符號」(symbol)。Mark有些無奈地表示,獲獎前後的《白木耳》內容其實並無不同,但創辦初期,周遭的人總是不斷潑冷水,說行不通、不會成功。言猶在耳,雜誌光環加身後,採訪邀約不斷,讓他們深深體會得獎前後的冷暖兩樣情。

2013年,《白木耳》與英國代理商WhiteCirc合作,將雜誌發行至美、日、歐等23個國家,大大提升雜誌的國際能見度。

一場歷史建築保衛戰,意外成為紐西蘭兄弟檔Ron(右)與Mark(左)創辦雜誌《白木耳》的起點。他們定居台中多年,依然滿懷熱忱,致力將台灣藝術推向國際舞台。

立足台灣,向國際藝術圈發聲

在《白木耳》積極向國際藝術圈發聲時,兩人也不忘生活所處的台灣。2013年,他們著手創辦另一本聚焦台灣聽覺藝術,滿足本土讀者的藝術雜誌《潛意識餐廳》(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Mark表示,面向國際的《白木耳》,阻隔了不少不懂英文的台灣讀者,讓他們失去了閱讀的機會。因此,不同於《白木耳》的國際定位,《潛意識雜誌》特地以中英對照版本介紹台灣本土藝術家。

雜誌創刊首期,即介紹了兩人讚譽有加的聲音藝術家王福瑞至紐西蘭巡迴演出的紀事,並刊載〈台灣聽覺解放運動〉一文,回顧台灣聽覺藝術的濫觴與發展。而擅長融合舞台表演與聲音創作的台灣藝術家鄭宜蘋、孕育台灣獨立音樂的Live house「地下社會」等相關領域的人物與故事,也都陸續見諸隨後報導中。

台灣聽覺藝術的創作能量,讓兩人驚艷不已。Mark表示,台灣聲音藝術表現亮眼,國際年度藝術盛事威尼斯雙年展,常常出現大批台灣藝術家大放異彩;而在紐約等國際城市被劃歸為小眾的聽覺藝術表演,在台灣,卻常常能夠吸引一、兩百人到場觀賞,歡迎程度遠超乎預期。

就如白木耳一詞於台紐展現出不同文化意涵,《潛意識餐廳》的命名緣由,也有Ron在兩地觀察到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日前,《潛意識餐廳》於網路群眾募資平台發起活動,他表示,雜誌的刊名出自台灣一家餐廳的名稱。擔任總編輯的Ron非常喜歡名稱的用字組合,是英語系國家的人不曾想過的創意用法。這不僅是語言的翻譯轉換,還蘊含著文化的衝擊。

因此,雜誌除了有兄弟倆對藝術的滿腔熱情,還負有台紐藝術交流的重要功能。Mark的公寓充作編輯室,裡頭除了放滿雜誌,滿是海報的牆面,更是多年來兩人推動台紐藝術交流的見證。

Ron表示,平日企劃雜誌外,兩人還會擔任音樂DJ,策畫音樂表演。定居台中五年多來,兩人曾邀請Zbigniew Karkowski等來自波蘭、紐西蘭海外藝術家,於台中、台北兩地表演,同時也帶領陳史帝等藝術家前往紐約、柏林演出,將台灣藝術推向國際。

紐西蘭獲選為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Ron與Mark也將趁勢來到書展,親自介紹《白木耳》與《潛意識餐廳》這兩份雜誌,並將策畫一場表演活動,邀請紐西蘭聽覺藝術家來台演出,期盼未來激起雙邊文化交流的火花。

今年是《白木耳》創刊的第10年,至今兩人還留著當年以影印機克難出版的創刊號,提醒自己創辦雜誌的初衷。早已把台灣視為第二個家的Ron與Mark也依然懷著孩子般的好奇心,在這塊土地上摸索,展開他們的藝術實驗之路。

一場歷史建築保衛戰,意外成為紐西蘭兄弟檔Ron(右)與Mark(左)創辦雜誌《白木耳》的起點。他們定居台中多年,依然滿懷熱忱,致力將台灣藝術推向國際舞台。

創辦歷史僅2年的《潛意識餐廳》,讓台灣讀者一窺世界各地的精彩藝術。

創辦歷史僅2年的《潛意識餐廳》,讓台灣讀者一窺世界各地的精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