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備道上的褪色印記
走入古道,必得先了解古道的前世今生。
南澳古道是兩百多年前泰雅族人互通往來之用,沿途布滿部落的獵場與耕地,就連河流也分有各家漁場,也是早年原住民前往南澳平原的取鹽之路。
早年原住民行走於山野中的路徑,不是現代都會人所能想像的,他們會以直上直下的方式走進,也就是採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直線來進行。
就像電影《賽德克.巴萊》描述的景象,原住民在追逐打獵、英勇作戰時,總是在大石或巨樹之間跳躍奔馳,光是走捷徑就可以輕輕鬆鬆追上敵人的隊伍。
今日的南澳古道,當然不像當年那樣充滿挑戰、艱辛。日治時期,日人為了有效地管理原住民,取用部分的泰雅古道,開闢成警備道路。
警備道路與古道最大的不同,就是以等高線的方式修築,相對地起伏較小。當時的警備道路可以通往大同鄉四季部落,也能連結羅東與南澳等地,形成頗具規模的「大南澳系統」。
日人就透過四通八達的警備道路,以高壓強硬的方式,大規模地將原住民從祖居地全村遷出至南澳平原,是一段飽含辛酸血淚的過往。七、八十年後,現在古道上尚可發現幾處人為建築,例如一號吊橋旁的吊橋遺址,以及一座警備道路基等。
除了建物外,山區的植物也可回想當時生活的樣貌,且看沿路滿布高大的山棕、姑婆芋、月桃、苧麻與水鴨腳秋海棠,都遠比都會郊山的植栽展現更巨大的身形,讓人驚豔植物群落的生氣盎然。
泰雅古道的盎然綠意
這些植物都是泰雅族的民族植物,相信泰雅族先祖當年行走於步道上,也會不時加以利用,甚至更加壯大這些族群的生長領域,如今才能顯現如此神采奕奕的生命力。
泰雅族民族植物之一的山棕,因纖維強韌,常被製作成繩索,曬乾後可以編織成斗笠或掃把,也能作為覆蓋屋頂的材料。
另外,月桃也是取出纖維曬乾後,再用手揉搓成細繩,編織為草蓆或籃子、嬰兒搖籃等;月桃那灰撲撲的種子,是眾所皆知的芳香健胃劑,也是製造仁丹(日人開發的一種成藥,有提神醒腦、消毒殺菌的功效)的重要原料之一。
苧麻則是多年生草本,由於韌皮纖維發達,可以紡紗、織布、織網,也可以製作繩索。喜愛生長在陰溼環境的水鴨腳秋海棠,只要將葉柄去掉外皮,可以生食,吃起來酸溜溜的,具有令人難忘的生津止渴效用。
南澳步道的清涼光影
若暫時拋開日本與原住民的慘烈過往,今日的南澳古道是避暑好去處,全程皆行走在樹蔭底下,沿路還有南澳南溪的水聲潺潺,一路行進,全身舒適清涼。
走入古道深處,細心體會每一個步伐,漫行於平緩且富有彈性的土石路徑;小水道上方,搭起整齊的樹木枝條;上坡處順著地形鋪設的石頭步道,特意調整成合適的步距,讓人走起來特別能配合身體的律動與呼吸。
沿途植物林相生氣盎然,少有人行,入眼即是完整的森林層次之美,冠層為烏心石、杜英、台灣黃杞;中層是台灣山龍眼、江某、頷垂豆;下層是月桃、魚藤、棕葉、狗尾草、烏毛蕨等。
不時還可看到崖薑蕨與台灣山蘇花展現驚人的附生能力,隨處可見冰河時期的孑遺筆筒樹,伸展著擎天大型綠傘,莖條上密生的羽狀複葉,柔軟得像是隨著頑皮的風,輕輕舞動。
走著走著,彷如世界只剩下蘸著陽光的翠綠,走著走著,似乎有種進入行禪的境界,心中緩緩浮現出一股輕盈的平靜感。緩緩登上吊橋,搖搖晃晃地往下看著河谷,神迷於那足以媲美太魯閣的奇石與清澈溪水,當下所有人間俗事全被放下,沉浸在簡單純樸的美景之中。
步履於古道之上,不能習慣性地以穿梭城市街頭,憑著路標指示或道路公里數,來算計距離或定位;而要改用我們的雙眼、雙耳、雙腳,打開全身的五覺感官,甚至挑戰以光溜溜的腳丫子緩行漫步,方能聆賞、靜觀古道的無語之言。
南澳古道基本資料
管轄: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位置: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
長度:3公里。
難度:平緩易行。
首選景觀:南澳南溪、吊橋遺址。
交通指南:經蘇澳由台9線進入南澳鄉,達金洋村後,再走宜57道路往西行,遇上與神祕湖的岔路,改直行下坡,沿著南澳南溪右岸的產業道路,車行11公里後,即可到達古道入口處。
林務局「全國步道成果展」
時間:2011年11月5日~22日
地點:淡水文化園區C棟展演場(淡水捷運站旁)
內容:展出各項步道資訊(內有南澳古道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