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老同學們相見,話題總是繞著中國大上海地區的「長三角」打轉,才讚嘆陸家嘴東方明珠塔遠眺的夜景燦爛,又豔羨新落成的一級方程式賽車場夠氣派,「上海熱」高燒不退,已經有人起鬨以後要在那裡成立校友會分部了。
相形之下,台商在大陸最早、規模也最大的落腳處──珠三角,近年反倒顯得沈寂、黯淡許多,一般人除了記得廣州是當年國民革命發源地外,大概就是禽流感和SARS了。
珠三角在媒體上的相對黯淡,其實是一種假象。根據統計,二○○三年廣州以15000多元人民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蟬聯全中國城市榜首,比上海的14867元人民幣和北京的13883元人民幣還略勝一籌,其中廣東省佛山市的順德區更領先群雄,高居全大陸最富裕地區,佛山自古以來名列「中國四大鎮」,至今依然名頭響亮。
廣東的富裕,台商應為關鍵之一,從二十年前台商跨海西進,搶進珠三角設廠,直到現在,廣東依然是全中國台商最密集的地區,至二○○二年的投資金額累計已達八十四億美元,估計有至少四十萬名台商及眷屬長居當地。
身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先鋒陣地,「廣東經驗」的成功,成了所有中國沿海都會的樣版,而珠江口上的深圳,一如對門的百年前的香港,不過短短一個世代不到,就從灰撲撲的小漁村到如今高樓聳立,燈紅酒綠。只是近十年來,沿海的後起之秀如浙江環杭州灣的嘉興寧波、長三角的上海蘇州、環渤海灣的北京天津、東北的大連瀋陽......等紛紛啟動,珠三角因有位於南方邊陲的侷限,對外資的吸引力無疑已經降低。
為了一探珠三角的起落與台商的蛻變,此次本刊資深記者李國盛和攝影組長林格立趁著廣交會沸沸揚揚開場時前往,結果看到的是台商雖肯定過去打拚的成果,但對近年來在此地的窘迫卻也憂心忡忡。
目前的珠三角場景,宛如台商大舉出走的一九八○年代的台灣:缺工、缺水、缺電,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沈重,招引了國際熱錢流入,物價墊高,對利潤微薄的出口型產業造成莫大的成本負擔。
從另一方面觀察,比起近幾年才挾資金技術優勢大舉進駐長三角的資訊電子業,在廣東的台商以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為主,他們或許無法越過門檻進入上海蘇州的高新科技園區,但靠著靈活善變,也靠著螞蟻雄兵式的團結力量大,未來五年內,台商在廣東勉力維持重量級地位應該不難。
值得注意的,倒是大陸官方的企圖心。就在不久前,廣東政府啟動了「泛珠三角經濟圈」,標舉所謂的「九加二」(泛珠江流域九省,外加香港及澳門),希望能將整個華南經濟資源做更有力的整合。緊接著,長三角的龍頭老大──上海市──也毫不含糊,準備來個「黃金水道」(長江)大聯盟,甚至將戰線一路拉到了長江源頭的新疆。這兩大「三角」的龍虎鬥才剛開始,但區域合縱連橫中,台商的定位會不會反倒遭到排擠及矮化?還是更有一番穿梭得利的空間?值得觀察。
另外,緊鄰著廣東的江西省,最近也是動作頻繁,以「梯度轉移」為號召,對台招商的大動作不斷,國內受邀前往江西首府南昌考察的工商界人士不在少數,南昌是否能成為內陸的「小東莞」,啟動台商的另一波移轉?也值得注意。
鑑於國內對數以十萬計、在異鄉打拚的台商的生活報導實在很缺乏,在這個專題中,李國盛也特別帶回了一些中小型台商的心聲和東莞台商學校的現況,希望大家給台商多一些鼓舞,也希望台商事業有成後,別忘了衣錦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