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台灣工藝美術學校
留著一臉絡腮鬍的陳明輝,談起創辦工藝學校的緣由,卻是起因於在公部門的挫折。
曾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擔任扶植社區與部落工藝的工作,他發現,台灣木業代工能力很強,曾是全球前3大的代工產業,年輕一輩設計師的產品,能夠做出比照歐盟標準品質的好產品,卻苦於沒有通路,陷入難以營生的窘境。
為了幫年輕的工藝設計師行銷,陳明輝自己跳出來,2008年開了一家「河邊生活」台灣工藝品專賣店,2坪大的店,卻用博物館導覽的方式來介紹與販賣台灣工藝品,可以說是「生活選物店」的前身。但真正接觸市場面後,卻面臨年輕一輩的消費者對竹、藤等天然材質工藝品的不熟悉,以及在生產端工藝師嚴重不足的雙重挑戰。
原來台灣傳統工藝自1980年代以後,由於塑膠等工業製品大量取代天然材質的用品,經濟規模銳減,產業鏈出現斷裂,工藝師產生斷層,一路朝向工藝產品沒落的命運,導致竹材、金屬、染織及刺繡等不同的工藝製品逐漸從日常生活中消失。
在經營面不斷摸索,發現要振興台灣工藝不只在加強行銷,而是從體質來改變。要同時解決生產端工藝師養成太晚,與培養消費者的工藝素養,2018年陳明輝決定成立台灣工藝美術學校:「解決人的問題得從教育下手。」
累積10年的想法與能量,在創校之際一併爆發,先是與亞洲手創展、29個工藝品牌合作,一口氣開了50個工藝課程,得到很好迴響。還有教育部不約而同在108學年度新課綱,強調回復手作的工藝課,回應工藝教育的需要。
工藝課程方興未艾,陳明輝分析,現在台灣人很愛學東西,來自於社會情境的改變,雖然生活無所缺,但能夠自己做一個杯子,有學習的體驗,又有創造物件的成就感。
這是體驗經濟的時代,透過工藝課的深度體驗,甚至學到一個技能,創造轉職的機會,也是成就一個職人經濟的契機。他說:「不同領域人才的加入,超乎我們的想像,例如原先從事科技業、公關業的人,也讓台灣工藝發展更多元。」
三和木藝製作木工桌的下半部,運用製造神桌的工法,十分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