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滿州鄉原是臺灣東南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鄉,近年因境內佳樂水風景區吸引許多遊客,漸漸受人注意。當地的觀光資源,為鄉民帶來不少的收益,也帶來新的知識與觀念,奠下未來發展進步的新契機。
滿州鄉光發茶園的老闆朱順興,頭戴斗笠,嘴裏嚼檳榔;隨便穿件汗衫與一條寬鬆的短褲、趿著托鞋,向我們介紹園中試種的新茶種。
這位黑黑壯壯的中年莊稼漢,談起引進新品種、加強施肥、增添水利設施及採購製茶機器等事,真是如數家珍、頭頭是道,臉上洋溢著自信、自得的神采,最後還冒出一句:「我的茶園要採企業化經營!」
滿州鄉公所前的一個佈告欄上,有張頗為醒目的海報,上面寫著「滿州托兒所結業典禮——願您與我們共享結業的光采」,海報上畫了二個戴著學士帽的小朋友,正待邁向九年國教之道,筆觸活潑,寓意深遠,在這偏遠的鄉間,令人備覺驚喜。
晚上七點過後,滿州國小傳出陣陣悠揚的樂聲,數十位農村婦女在老師指導下,隨著節奏婆娑起舞。這是婦女會舉辦的土風舞研習活動,參加者多數是年輕少女,但也有的已過中年,她們的動作整齊、俐落,想來系經常練習所致。
2:滿州鄉的黃昏,仰望天際,除了美麗的晚霞,還可見聳立的電視天線。
舊名「蚊蟀」,昔為山胞狩獵之地
滿州鄉依山傍海,東鄰太平洋,西是中央山脈末端。山中林木蒼鬱,據說以前林中多飛禽走獸,如山豬、山鹿、山羊、山雞及各種野鳥……,常有山胞到此狩獵。獵物食之不盡,則棄於地。林中因此常存臭味,被稱為「蚊蟀」(山地話即「臭味」之意),久之成為地名。「蚊蟀」的日語譯音與「滿州」相近,日據時代更名滿州。
滿州的原始居民是排灣族山胞,傳說他們粗獷勇猛,人多勢眾,居南番十八社(屏東一帶的各族山胞)的領導地位,各族山胞每年都要前來朝貢。
漢人至滿州定居,約始於二百六十年前。當時粵人王成古單身入滿州,並與番女通婚。此後,大批閩、粵移民相繼遷入,人數逐漸超過山胞。他們與山胞雜居、通婚,並引入農耕技術。滿州鄉現有人口約一萬一千人,其中山胞僅佔五分之一,且均已漢化,平時鄉民皆以閩南語、國語交談,難得聽見山地話。
佳樂水海邊景緻。圖1.2.4:岸邊礁石經千古年來地殼變動、海水侵蝕與大自然風化等作用,呈現種種特異風貌。(艾瑟)
生活仍保有部分山地風味
但是當地居民生活仍保有部分山地風味,譬如鄉民都擅歌唱。尤其是親朋好友相聚宴飲時,酒酣耳熱之際,免不了要引吭高歌,鄉人稱之為「唱曲」。
滿州流傳著許多民謠,多數具山地風味。有些配有歌詞,如「思想起」、「耕農歌」等,有些則僅具曲調,如「牛母伴」,以哼的形式表現,尾音可自由拉長。
「通常只要有人帶頭『唱曲』,聽到的人都會自動唱和。」畢業於師大音樂系、現任教於臺南師專的鄉民鍾明昆說:「滿州人愛唱歌又好客,農曆春節時,許多人家都開流水席,彼此拜年,也到各家做客,席間免不了喝酒,乘著酒興更要高歌。就這樣整天喝酒,整天唱歌,真是快樂。」
滿州境內尚無市場,每天上午十一時左右,有來自恆春、屏東市等地的「菜車」至鄉公所前廣場叫賣。「菜車」不僅賣蔬菜,也供應魚、肉、水果、油炸食品……等,是鄉民主要的食物採購來源。中午以後,「菜車」便在鄉內巡迴叫賣。如錯過買菜時間,部份雜貨店也售有蔬菜,但價格略高。
摩托車是鄉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滿州騎車至恆春鎮中心只要十五分鐘,因此除每日買菜外,其他生活物資,鄉民多利用假日至恆春採購。亦常有許多賣衣服、飾物、錄音帶等的小販,前來此地擺攤,由於鄉內沒有賣這些物品的店舖,在無人競爭的情況下,生意頗佳。
佳樂水海邊景緻。圖1.2.4:岸邊礁石經千古年來地殼變動、海水侵蝕與大自然風化等作用,呈現種種特異風貌。(艾瑟)
居民生活單純、恬淡
此外,還常有跑江湖賣藥者,晚間到滿州擺攤。他們藉表演歌唱、舞蹈、國術,以吸引鄉民、招徠生意。鄉民對這些節目頗感興趣,每次都能吸引不少民眾圍觀。
鄉民的娛樂很少,除了看電視,就是坐在家門口乘涼、聊天、唱曲。多數人有早睡的習慣,晚上九點過後,街上就很少看到行人。而鄉民似乎挺安於這種平淡的生活,無意追求其他聲色之娛。唯一的電影院——滿州戲院也生意不佳,因而演演停停,大抵假期才營業。
鄉民大部分務農為生,滿州鄉農會總幹事莊奕霖說:「滿州平地不多,且不若西部平原肥沃,加上每年十月至次年四、五月間,海上吹來強烈的東南風——『落山風』,會影響稻米產量,因此收成不佳。」
近來有鄉民在山坡上種柳丁、柑橘等果樹。滿州位於臺灣南端,氣溫高、濕度足,水果通常比中、北部早熟,有利銷售。但由於目前滿州許多山地尚無產業道路,水果收成後,須靠人力挑負下山,運費高昂,因此種果樹的情形還不普遍。此外也有鄉民以捕魚為副業,乘竹筏在沿岸捕撈虱目魚苗,賺取外快。整體說來,鄉民生活仍屬清苦。
佳樂水海邊景緻。圖1.2.4:岸邊礁石經千古年來地殼變動、海水侵蝕與大自然風化等作用,呈現種種特異風貌。(艾瑟)
佳樂水帶來新機
滿州鄉也是屏東縣內財政情形最差的地方,歷年來85%的經費均賴縣政府補助。所幸這種情形,已因佳樂水風景區的觀光收益與劃入墾丁國家公園區,而有改善之望。
去年,佳樂水風景區的停車費及門票收入,達新臺幣六百萬元,除用於再投資開發外,其餘均移做地方建設經費。預計至民國七十三年,佳樂水風景區年收可達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
佳樂水位於鄉內東南方,原名「佳落水」,系山地話「瀑布」之意。民國六十年闢為風景區,更名「佳洛水」。六十四年,蔣總統經國先生任行政院長時,至此遊覽,為之更名為「佳樂水」。
佳樂水背山面海,靠山的一側綠意盎然;臨海的一側,面向太平洋,風浪很大,常可見「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闊景象。這一帶沒有工廠,空氣與海水未受污染,天藍雲白,海水碧綠,海岸格外美麗。
佳樂水岸邊礁石經千萬年來地殼變動、海浪侵蝕與大自然風化等作用,呈現種種特異的風貌。以岩壁來說,有的像蜂窩、有的呈方格狀、也有的滿布光滑的小圓洞。岩石的形狀亦千變萬化,有人發揮想像力,為許多岩石取了肖形的名字,諸如:海龜、海馬、鴛鴦、青蛙、軍艦……等。
圖3:佳樂水風景區吸引不少遊客。
得地利之便,遊客頗多
除了海濱景緻外,佳樂水風景區內還有一個瀑布——「山海瀑布」,係三條溪水匯流而成,水量大小隨近期雨量多寡而有變化,遊客可在這堹N肉、露營。
佳樂水能吸引大量遊客,一方面是它的風光確實自然、優美,另方面則是得「地利」之便——鄰近鵝鑾鼻、墾丁公園,前往這兩個地方的遊客常會順道至此一遊。
目前臺灣汽車公司開有「觀光專車」,由高雄出發,行駛南回公路,沿線停墾丁、鵝鑾鼻、佳樂水等數個風景區,再回到高雄,收費僅二百六十元,經濟方便。
南部日照強烈,遊客宜戴草帽及穿長袖衣衫前往,以免中暑或皮膚曬傷。
隨著交通的便捷,佳樂水遊客日益增多,也帶動滿州的發展。例如:佳樂水附近聚集許多小吃店和特產店,可增鄉民收入。滿州鄉出產的「港口茶」更供不應求,近年來身價暴漲,精品每臺斤漲到二千元以上。
圖5:佳樂水面向太平洋,浪濤洶湧。(艾瑟)
觀光事業帶來財富與新觀念
「觀光事業是我們最大的富源」,鄉長曾勝義說:「不僅因遊客在鄉內消費,更因他們的來去,增加了鄉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對觀念的啟發,頗有助益。」「港口茶」最大的生產者(前面提過的光發茶園老闆朱順興),就是兩方面均受益的例子。
「港口茶」因產在滿州鄉港口村而得名,為朱順興的高祖父朱振淮,自大陸武夷山引進四種茶混種而成,屬烏龍茶,唯濃度較高,飲來先苦後甘,餘味無窮。
朱順興原以種田為生,將家傳的茶園視為副業。南部溫濕的氣候很適合茶樹生長,因此雖然缺乏照顧,但仍年可採收,採收後再以人工製茶。
佳樂水開放觀光後,「港口茶」頗受遊客歡迎,常有遊客至光發茶園買茶葉。「很多顧客在參觀茶園後,都為我的茶樹可惜,建議我採專業經營,改良栽培與管理方式,並以機器製茶,俾提高產量、維護品質。初聽到這些話,我並不以為然,心想,種茶那須這樣講究;但聽多了以後,也開始覺得有理,就想嘗試改革。」朱順興說。
圖1:滿州鄉公所。
鄉公所大力促成鄉民外出觀摩研習
朱順興有心改革,但一時不知從何著手。民國六十七年,他在鄉公所的安排下,參加臺灣省茶葉改良場主辦的「茶業技術人員研習會」,上了一周深入淺出且很有系統的課,頓覺豁然開朗。
他開始注重施肥,改善水利設施,購買製茶機器;並增購山坡地,擴大栽種面積;由於「港口茶」系由多種茶樹雜交而成,又歷經幾十年乏人管理的過程,故品種已不穩定,葉片薄,產量也不高,因此朱順興又引進省茶葉改良場育成的新茶種,希望能培育出適合在當地種植、產量又多的品種。
「參加茶葉技術人員研習會,可說是我一生的轉捩點。」朱順興強調。他這個「轉捩點」,是滿州鄉公所促成的。當時省茶葉改良場限定參加者須具高中畢業以上學歷,而朱順興僅初中畢業,鄉公所以地處偏遠為由,為他力爭到參加機會。
圖2:滿州國中為屏東縣內「升學率」最高的學校之一,圖為滿中校舍。
重視教育,希望子弟出人頭地
滿州鄉公所經常為鄉民爭取接受新觀念、新知識的機會。除鼓勵鄉民參加省農會、農牧局、各農業改良場與試驗所主辦的講習會外,鄉公所並主動與這些機構聯繫,爭取派人去受訓、參觀。鄉民參加研習會或受訓期間,鄉公所除負擔他在外的食宿費用,還補助「安家費」。
前鄉長尤欽榮在任上八年,對鼓勵、推動鄉民參加講習、觀摩不遺餘力。他說:「滿州開發較晚,鄉民唯有多聽、多看、多吸收,並生『見賢思齊』之心,才能加快我們前進的腳步。」
幾乎每位鄉民都有「我們曾經窮困、落後,但未來要迎頭趕上」的共識。他們表現的具體行動是重視教育,希望下一代有足夠的能力改善環境。
滿州人對教育重視的程度,確是許多偏遠地區所不及。鄉內「最高學府」滿洲國中,每學期舉辦「教學參觀日」活動,都有90%以上的家長參加;畢業生繼續升學的達75%。
滿州國中也是屏東縣「升學率」最高的學校之一,有志升學的畢業生,多能考上高雄、屏東等地的公立高中及五專。這一方面要歸功於父母重視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則是滿州國中採行了許多有效的做法。
圖3:這座吊橋原為鵝鑾鼻至佳樂水必經途徑,現因新建有水泥大橋,已棄置不用,成為孩童的嬉戲場所。(艾瑟)
推動師生間各種切磋、觀摩活動
因位處僻遠,滿州國中教師的流動率很大,多是剛由師大畢業時分發至此服務,二年後即請調到都市。
「這種情形我一點都不擔心」,校長林明和說:「人事的流動也是一種『新陳代謝』。我們老師的平均年齡僅廿八歲,對教育工作頗具熱誠。而且他們多來自外地,住在學校宿舍,以校為家,至少在校的二年內,都把全付心力投注在教學上。校內經常看到老師在課餘時間為學生寫鋼版、印講義。」
年輕的老師固然幹勁十足,但欠缺教學經驗。為了彌補這個弱點,滿州國中經常舉行「教學觀摩會」——所有老師輪流上場示範,其他老師在下觀摩,以收互相切磋之效。
除了老師要互相切磋外,滿州國中亦積極鼓勵同學間討論功課。他們在班上分組,以四人為一組,其中兩位成績較佳、兩位較差,程度好的要帶動差的用功,或給予課業的協助。考試不僅排個人名次,也排各組名次,並表揚、獎勵成績較好的小組,建立同學對小組名次的榮譽感。
圖5:鄉民生活儉樸,這是鄉內常可見到的樸實民屋。(艾瑟)
在孩子心底,埋下一顆良善的種籽
此外,滿州國中還要求學生每天記住一個國字的寫法與用法,並背誦一句英文。各年級「每日一字」及「每日一句」的內容,公佈在佈告欄中,由每班派人抄寫在黑板上。
全校每天還有一句統一的勵志文粹,由導師講解,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
觀念的啟發,較知識傳遞困難,這些勵志語錄能發揮多少作用呢?林校長說:「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工作,今日或許只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一顆種籽,相信總有一天能發芽、茁長。」
人力外流是國內農村普遍的現象,滿州的特殊處,在外流的人力多半受過相當教育,因此收入較佳,也較具使命感,有心回饋鄉里。他們有的提供鄉內學校獎學金,鼓勵及協助清寒子弟升學;有的則組成社團,推展活動,「滿州鄉民謠協進會」即為一例。
圖4:滿州鄉綠蔭處處,由屋內眺望窗外,常見綠樹和藍天。(艾瑟)
出外鄉親回饋故里
民謠協進會由一群旅居外地的滿州人組成,現約有七十位會員,分佈在全臺各地,會長是任教於臺南師專的鍾明昆。談起成立動機,他說:「我們散居各地的鄉親經常小聚,在一次臺南、高雄區的聚會中,有人靈機一動,提議聯結各地鄉親,成立一個正式組織,合眾人之力為家鄉做點事。」民謠協進會經費皆由會員樂捐,目前的主要活動包括:提供鄉內學校獎學金;舉辦學生繪畫、作文等比賽,培養子弟的藝文修養;捐贈各校樂器;進行民謠採集與舉辦民謠比賽。
鍾明昆說:「民謠沒有譜,都靠口傳,隨著唱者不同,衍生出各種不同唱法。我們加以蒐集、整理、考證,期能保存原始唱法。」採集工作由會員負責,他們多利用假期,尋訪鄉內父老,請他們「唱曲」,然後錄音下來。目前該會已錄製三卷錄音帶,並由學音樂的同鄉記錄抄譜,印發給會員及鄉內學校。
春節時,趁著鄉親都返家過年,民謠協進會舉辦民謠歌唱大賽,分團體及個人兩組進行。鄉內各機關,如學校、農會、婦女會等均組隊參加,許多擅唱者也個別報名,共襄盛舉。「名義為比賽,其實是同樂會,參加者統統有獎,每年的民謠比賽是鄉內一大盛事。」一位鄉民說。
圖6:街道旁一景,那天郵局不辦公。(艾瑟)
深信遠景美好
近年來,政府加強地方基層建設,滿州鄉也深受其益,目前正:積極興建漁港,今年底即可啟用;普及自來水設備,一年內全鄉每戶都可有自來水;開闢產業道路,預計三年內使全鄉各處皆有路可達……。鄉內正呈現一番欣欣向榮的氣象。
圖1:一個棄置已久的牛輪車,為此地此景增添幾分古意。(艾瑟)
圖2.3.4:滿州托兒所小朋友上課的情形,他們在數數目、玩積木和自由畫圖。
圖2.3.4:滿州托兒所小朋友上課的情形,他們在數數目、玩積木和自由畫圖。(艾瑟)
圖2.3.4:滿州托兒所小朋友上課的情形,他們在數數目、玩積木和自由畫圖。
圖5:放學了,滿州國中學生坐在樹蔭下等候公車。(艾瑟)
圖6:小朋友玩彈珠,瞧他神情多專注。(艾瑟)
圖1.3:草蝦養殖是滿州鄉新興行業之一,工人網蝦後,直接裝箱、加冰保鮮,運往屏東市銷售。(艾瑟)
圖2:「港口茶」因鄉內觀光事業的發展,而身價暴漲,種茶成為熱門行業。圖為光發茶園女工採茶的情形。(艾瑟)
圖1.3:草蝦養殖是滿州鄉新興行業之一,工人網蝦後,直接裝箱、加冰保鮮,運往屏東市銷售。(艾瑟)
圖5:鄉民多務農為生,清晨紛紛下田。
圖4:當地剛採收的小辣椒,色澤紅豔。(艾瑟)
6:常有走江湖賣藥的攤販,至滿州擺場子,他們以表演歌唱、舞蹈及國術,吸引鄉民,招徠生意。(艾瑟)
圖7.8:鄉內沒有賣衣服、飾品的商店,常有外地攤販至此擺攤。(艾瑟)
圖7.8:鄉內沒有賣衣服、飾品的商店,常有外地攤販至此擺攤。(艾瑟)
圖1:清晨婦女在溪邊洗衣。(艾瑟)
圖2:滿洲沒有市場,由屏東市來的「菜車」是當地蔬菜的主要來源。(艾瑟)
圖3:鄉民晨跑。(艾瑟)
圖4:摩托車是鄉民的主要交通工具,隨處可見這種風馳電掣的景象。(艾瑟)